首页>>读书资讯  
    读书资讯
 
数据时代:唯有人的思想不能复制
 
2013年10月25日 10:32
 

    复旦大学讲座探讨数据时代的阅读走向———

 

    不久前,由复旦大学图书馆、校学生会联合主办的“传统式微?纸介新生?———数据时代的阅读走向”主题讲座在上海举行。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陈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以及作家孙甘露作为嘉宾出席并演讲。

  陈进在演讲中提出图书馆是“永远的黄金屋”,起到支撑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作用:“在这个‘屋子’里,学生们是业主,馆长只是物业,图书馆需要树立品牌,更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建设。”据他介绍,目前上海交大在校园及图书馆中已经投入使用了许多“科技新举措”,如课件自动推送、3D打印机等,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学习体验,将传统灌输式教学转变为探索式教学。

  在场专家肯定了这样一种趋势:未来图书馆的功能将会越来越丰富,而作为工具的传统图书馆必将趋于弱势。葛剑雄提出,图书馆利用了数量最多的至今存在的纸介,然而在纸介新生的当下,图书馆需要具备更多功能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他希望在未来的图书馆中,不仅有个人思想、情感以及传统的体现,还要有新技术营造出的遨游世界的体验,那么“图书馆就会成为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不能为别的地方所代替的地方”。

  两位馆长对未来图书馆的愿景折射出一个事实:数字阅读是一个必然趋势。王德峰自称是纸质图书的忠实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首先令他在情感上接受不了:“我没法想象我在IPAD上读哲学经典!”但他认为这是书本载体的变化,“也许在将来多数人是表层化、快餐式阅读,而深度阅读只属于少数人,但如果人们将传统、深层的阅读视为精神支撑,而不是一种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手段,那么IPAD等电子阅读器作为阅读工具的风靡不会对传统阅读有太大的影响。”他相信,纸质图书这种载体会保留给真正优秀的经典作品,而那些非对话,只是获取信息的读物,则通过电子阅读的途径会更合适,由此应当对阅读类型加以区分。

  陈进对电子阅读的普及现象则更乐观,他对年轻人的建议是:“睁开眼看精彩的世界,有过滤地吸收养分。”他认为,这个时代更新迅速,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应时代、顺其自然,保存应该保存的,同时引进新技术。“在阅读这件事上,要‘百花齐放’,不要过多地担心传统的消亡,因为适合人类发展的事物就一定会被留下来。”

  葛剑雄对传统阅读的自信则来自一点:唯有人的思想不可复制。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为止凡是人们阅读习惯中物化的东西,例如纸张的新旧、翻页的动作等,都已经可以在电子书上实现,但是只有人的思想、精神、天才是不能复制的。葛剑雄承认,数字化给人们的阅读体验带来了更多可能,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改变,现在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完整地看完一本厚书,而人们可以花更少的时间从网络上获得比这本书更多的资讯。“但只要这个社会上还有人,哪怕只有个别人,关注自己的思想,关注文化的传承,那么图书馆、纸质书的文化功能就不会消亡。”

    本报记者 张滢莹 实习记者 朱颖婕

选稿:丛山  来源:文学报    作者:张滢莹 朱颖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