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言情小说出版商、总部位于加拿大的禾林公司日前在多伦多拉开了海选活动序幕,为该公司未来出版的小说寻找“真男人”作封面人物。这次海选,在欧美女读者中引起的关注,毫不亚于“好男儿”在上海的热度。
但是,就在《达芬奇密码》、《哈利·波特》
等国外畅销书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市场的当下,出版人却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占据全世界言情小说销量首位的禾林小说,却始终没能获得中国女性的青睐。
是中国女性不喜欢言情小说吗?显然不是。从二十年多前的琼瑶、三毛到近年来的《廊桥遗梦》、《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菊花香》,言情小说
始终是中国女性阅读的首选书目。但是,不同国家读者的阅读倾向,同时也折射出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女性的生活,与禾林小说始终处于“擦肩”而非“对应”
状态。
[上世纪60-70年代]
妇解运动刺激“言情”流行
1949年,加拿大出版商理查德·邦尼卡斯创办了禾林(Harlequin)出版公司,早期以出版侦探、西部传奇、古典小说为主。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妇女解放运动在欧美兴起,随着越来越多的平民女性开始进入社会和职场,她们原本四平八稳的恋爱和婚姻生活也开始受到剧烈的冲击甚至伤害,越来越多的“寂寞芳心”渴望得到抚慰。邦尼卡斯的太太玛丽以一个女性的直觉,认为以喜剧收场的浪漫爱情小说(即“罗曼史小说”),应该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1964年,禾林公司开始专注于出品浪漫爱情小说,并且以精美小巧的印刷版式和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迅速打开了知名度。迄今为止,禾林小说在全世界拥有5000多万的女性读者,仅去年一年就在94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出了1.31亿册,美国三分之一的女性都至少读过该公司出版的一本言情小说。
应该说,从起步阶段起,禾林就奉行和标榜一种令女性读者“在动荡不安的时代感到安全”的传统道德观,通过制造一对情侣从邂逅到相恋的全过程,满足了女性读者对爱情的向往:它从不宣扬婚外恋和第三者,甚至没有三角关系;它弘扬善意和温情,男女主角总能克服波折,最终获得大团圆结局。这样的故事,对饱受现代爱情之苦、渴望疏解情绪压力的女性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禾林小说能够迅速流行的最大原因。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回避“第三者”过于“小儿科”
1995年,一本名叫《廊桥遗梦》的小书,不仅赚足了全世界的眼泪,也让禾林公司看到了中国强大的阅读市场,决定开始向中国进军。在《廊桥遗梦》中,一位中年家庭主妇遇到英俊潇洒的摄影师,两人虽然真心相爱,但为了丈夫和子女,主妇还是决定放弃迟来的爱情,选择留守家庭。从选题内容上看,禾林小说走的也是温厚、纯情、浪漫的路线,并且恪守传统的道德观,这与《廊桥遗梦》非常相似,但这次,禾林小说在中国还是失望而归。
如果说禾林小说对80年代的中国读者来说过于“超前”的话,那么,它对9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读者来说,就显得过于“滞后”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日益开放,中国女性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禾林小说一直回避的“第三者”问题,在中国已经成为一大社会现象。《廊桥遗梦》在中国的走红,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由梅丽尔·斯特里普和伊斯特伍德合作的同名电影,如果仅从小说内容本身来说,女作家王海的《牵手》比《廊桥遗梦》的影响力更大,它把中国的女性阅读带到了一个全新的角度。《牵手》一改以往对“第三者”的唾弃做法,而是将一个濒临破裂的家庭故事娓娓道来,其中男主角“心灵出轨”而后回归家庭的做法,既有强烈的戏剧性,也遵从了中国通行的道德伦理,当然更容易受到读者认可。
受整个大环境影响,这一时期的中国女性读者,更加偏爱节奏快、题材新奇、剧情曲折、具有强烈冲突和争议性的言情作品,更喜欢看到与自己真实生活非常相似的故事情节,王海后来的《中国式离婚》和《新结婚时代》,正好符合了她们的这种要求。对翻译小说而言,她们更为追求“惊心动魄”或者“荡气回肠”效应,而禾林小说则过于“小儿科”和“格式化”了。
[上世纪80年代]
小女生更爱琼瑶式言情
中国读者与禾林小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大量未经正式授权的外版图书进入读者视野,造成了中国文坛的空前兴旺。禾林小说在中国,一度被称为“西方的琼瑶小说”,但是当它与来自台湾地区的琼瑶小说正面冲撞时,却因“水土不服”而第一次与中国女性读者擦肩而过。
受到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禾林小说中的女主角大多是职业女性,聪慧美丽,可以独当一面,而且经常是在工作中与男主角擦出火花的。这样的情节设置,在当时已经具有相对成熟公司文化的欧美国家大受欢迎,但对中国读者来说,禾林小说中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包括对公司之间竞争、男女同行竞争的设置,显得过于“超前”,很难理解和接受。相比之下,女作家琼瑶以才子佳人、志同道合的东方式言情模式,征服了所有的内地女性读者。现在回过头去看琼瑶小说,里面的男女主角几乎都是不食人间烟火,可以抛开阶级、出身、社会地位的种种局限,只是为了相爱而相爱,这与当时广大女性读者“没钱却有闲”的生活状态基本吻合。另外,琼瑶本人具有高超的文字功底,可以熟练运用大量的诗词以及歌词,让读者感到新鲜和亲切,这显然是当时翻译粗糙的禾林小说难以匹敌的。再加上随之而来的琼瑶影视剧的热播,是琼瑶而非禾林的小说,成为那时小女生们的爱情启蒙读物。
[21世纪初期]
中学生偏爱日韩式“纯爱”
当然,看到女性爱情观随着时代的变迁,禾林小说也迎合潮流,做着适度调整和修改,比如这次海选非专业男士担任封面模特,就是因为读者对专业模特经纪公司提供的封面男士不感兴趣,认为他们过于年轻稚嫩的形象,与言情小说中强壮而成熟的绅士形象不匹配。该公司发言人说:“我们正在寻找一些男士,他们不是专业模特,但拥有一些女人所向往的外表特征———性感、机敏、英俊和健美。”
饶是如此,禾林小说也难以再次引起中国女性的关注。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欧美,禾林小说有两大阅读群体,一个是年龄在14-26岁的年轻女性,另一个是平均年龄为42岁的家庭妇女,尤其是后者对禾林小说最为痴迷。而在中国,仅就言情小说而言,最大的阅读群体其实是中学生,对应他们的胃口,以来自韩国的《菊花香》为代表的“纯爱”小说,目前在中国书店里最为流行,这显然是受到日韩电影的影响。成年女性则更倾向于爱情、家庭、社会混合的“人情世故”类小说,阅读内容也越来越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