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话题  
    热点话题
 
小众书店不得不面对的生存之道
 
2009年11月12日 11:10
 

  小众化书店“单向街图书馆”近日重新开业:从北京西部的圆明园搬到了东边的蓝色港湾。“再也找不到圆明园时的幽静,再也看不见屋外的篱笆和踩在脚底下沙沙作响的石子了。”每周必去单向街的网友豆豆虫在网上写道。
  
  靠着网友口碑创下品牌的“单向街图书馆”成了北京新的文化地标之一。“单向街”负责人之一武延平告诉笔者:“搬到蓝色港湾,‘单向街’的发展空间更大。”他说,“单向街”文化沙龙已开始摸索走商业化模式。
  
  “特色是读者喜欢小众化书店的第一理由;模式是小众化书店想要长期生存下去的必要因素。国内小众化书店有创意,却欠缺模式。”内地首家女性书馆“雨枫书馆”的负责人孙婷婷说。眼看着这一年来上海风靡一时的小众化书店“季风”、“左岸”因为经营成本、合约等问题先后关门,眼看着杭州的“江郎书店”、成都的“卡夫卡”书店相继倒闭,一直关注国内外小众化书店发展的孙婷婷直言,“每一次看到小众化书店倒闭都觉心惊肉跳。”
  
  多家小众化书店从出现到消失,犹如昙花一现。但这些小众化书店凋落并不是因为缺乏读者。实际上,相较于各类书籍都卖的传统大众化书店,许多生活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读者更偏爱小众化书店。在许多读者看来,小众化书店书虽少,但上架的书都经过千挑万选。已经成为北京文化地标的万圣书园就是以其历来坚持的人文精神取胜。设计感强、宁静温暖、有情调亦是诸多小众化书店的杀手锏。主打女性特色的“雨枫书馆”,从书店的整体设计到角落的台灯、书柜布置,都很精心。
  
  读者爱逛小众化书店,还因为它们有“人味”,像自己家的书房。2006年开业的社区书店“读易洞”,本身就开在居民楼里。店里除了书,有长得正好的盆景,有主人喜欢的小饰品,有软和的沙发,还有正在鱼缸里游来游去的鱼。“读易洞”主人邱小石曾表示:“成了书店的家从此敞开门,希望邻居都走进来看看书聊聊天。”
  
  小众化书店的特色之一还在于它们的主人大都是爱书之人,有文人气质。赚很多钱并不是书店主人的第一目标,他们只希望自己过得还不错,能赚到钱维持这种生活方式。文化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但事实是,“并不想挣很多钱”的小众化书店主人过得并不好。小众化书店在价格上、营业时间上比不过主打低价的网络书店,持续走高的租金、地价使得运营成本节节升高。逛书店的人不少,掏钱买书的人不多。有读者相中一本书,记下名字,回家上网去买,“因为便宜”。公民阅读习惯的改变和欲望的缺失亦是小众化书店不景气的原因。电子阅读吸引走了部分读者,而日益发展的社会整体对物质的欲望远远高于精神欲望,使得许多有钱的人却没时间读书。
  
  小众化书店的主人亦有自身的弊端。“书店主人大多是文人,凭梦想办了书店,却没有面对现实、缺少经营头脑。”有专业人士认为,“平衡好梦想和现实并不难,只要特色和模式结合,小众化书店肯定能长久生存。”万圣书园创始人刘苏里曾表示,小众化书店若想生存,第一条件就是卖书人要站在买书人的立场开店。
  
  “雨枫书馆”创办人许春宇说,创办之初她爱谈梦想,现在她更爱谈商品。“书和服务都是我们书馆的商品——我们提供最人性化的服务。比如童话书永远放在书架的最低端,玻璃水杯放在儿童够不着的最上端。”
  
  武延平告诉笔者,“单向街”将定期出版主题杂志、图书,会注重经营自己的咖啡厅。他认为,台湾诚品书店是小众书店的成功典范——书店悄悄变身“文化百货”、“文化商场”。

 

 

选稿:李玥  来源:新华网    作者:朱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