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书目  
    推荐书目
 
《孟子经典百句》
 
2007年6月22日 10:01
 

  

image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孟子是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亚圣”。关于孟子的生平,司马迁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这样介绍的: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其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子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这段文字虽然不长,但对孟子和他所处的时代,孟子的学说不见用于当时的原因,孟子思想的渊源、著述的情况,都作了简要的说明。

  孟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孟子》一书中,共七篇。和《论语》一样,《孟子》各篇也是以前面的几个字为篇名。自从东汉的赵岐作《孟子章句》,又把《孟子》每篇分为上下以后,后世也就一直沿用了这种分法,把《孟子》一书分为七篇十四卷。

  但是,司马迁说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而事实上,孟子并不仅仅是“述仲尼之意”,他不但继承,而且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关于这一点,牟宗三先生说的好,他说:“内圣一面的彰显自孔子立仁教始,曾子、子思、孟子、《中庸》、《易传》之传承,即是本孔子仁教而展开者。就中以孟子为中心,其器识虽足以笼罩外王,然重点与中点以及其重大贡献,实落在内圣之本之挺立处。”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中,把孟子思想说成是儒家思想向唯心主义的新发展,与牟宗三先生的看法是相通的。这里都是把孟子与孔子的学说相比较而言。李泽厚先生也说,“孔子以‘仁’释‘礼’,将外在社会规范化为内在自觉意识这一主题确乎由孟子发扬而推至极端。”他还从思想史的角度论述说:“《孟子》七篇的主要内容和着眼点仍然是政治经济问题。其特点是某种‘急进的’人道民主色彩。”

  从古到今,研究孟子的著作汗牛充栋。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持续升温,又出现了不少关于孟子的著作。这些著作除了专业学术著述外,面向普通读者的多是《孟子》一书的注释本,这对于我们学习了解孟子的思想无疑是很有用处的,但读者对于这种书籍仍然感到不能满足需要。因为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要了解孟子的思想,仅仅靠字词的注释是不够的。还必须了解他的时代,他时代的人物和他们相关的思想。另外,任何古籍,任何古代的文化经典,如果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没有一点意义,没有一点现实性(这当然也是不可能的),也难以使我们感到温暖和亲切。本书就是试图以解读孟子名言名句的形式,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努力,开拓《孟子》一书,解读孟子其人,彰显孟子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知人方能论世,论世必须知人。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有一段话说的很精辟,他说:  

  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例如,与权威原理相适应的是11世纪,与个人主义原理相适应的是18世纪。……但是,如果为了顾全原理和历史,我们再进一步自问一下,为什么该原理出现在11世纪或者18世纪,而不出现在其他某一世纪,我们就必然要仔细研究一下:11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的,18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的。在每个世纪中,人们的需求、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生产中使用的原料是怎样的;最后,由这一切生存条件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但是,只要你们把人们当成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你们就是迂回曲折地回到真正的出发点,因为你们抛弃了最初作为出发点的永恒的真理。 

  我们在解读《孟子》时,就是按照马克思这段话的精神,尽量把孟子的名言,放到当时的社会、语言环境中进行解说,尽量让读者了解孟子所处的时代。过去那种简单化、概念化的方法,甚至事先戴上有色眼睛的方法,根本无助于对孟子的理解,更不可能汲取孟子思想的精华。

  传统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不会因为你承认它就存在,也不会因为你不承认它就不存在。事实上,我们今天仍然沐浴在传统文化的河流中。儒家文化经典是构成我们民族文化主体的元典,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它并没有因为我们曾经挥起“铁扫帚”而进入历史的垃圾箱。《孟子》一书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元典之一。作为元典,它汇萃了我们先民的智慧,其思想富有原创性,其主题具有恒久性,其内容具有现实性和超越性。先哲们的思考往往指向宇宙、社会、人生等普遍性、终极性问题,这也是我们今天和后人依然会面对的问题。先哲所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或僵死的教条,而是开放性的思维框架,有着“重建”或“重构”的无限空间,足以供我们纵横驰骋。这就是所谓“《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

  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于经典,亦当作如是观。我们今天重读经典,其目的和旨趣就在于找出经典所能够提供给我们的现代意义。而当我们克服语言文字的障碍,掌握必备的历史文化知识,并对我们的“当下”抱有一种诚恳关切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儒家经典竟然是那么鲜活,孔子孟子这些先哲的目光是那么温柔而睿智。他们的学说不仅没有过时,而且给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觉。孔孟的有些话,好像就是针对我们今天的现实而讲的。对于这一点,孔子早就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当然由于经典的内在价值是“在先”的。作为具有开放系统的文化经典,其意蕴和内涵只有通过我们的阅读,在当代语境下才能被触发和激活;只有经过我们的解读,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才能得到延续和发展。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没有自信,是对于自己的民族有没有自信的表现。而经典,则是一个民族文化活的灵魂;经典所体现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奔腾澎湃,生生不息的血脉和生命;当然也是这个民族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安身立命之处。

  本书从《孟子》一书中摘取约一百个经典名句,分为四个层次进行解读。一是“名句的来历”,即从名句的出处部分,相对完整地摘取一段原文,与孟子进行亲密接触。二是“名句全掌握”,先通过注释消除语言文字障碍,再把《孟子》原文翻译成白话文。三是“名句全阅读”,对名句的思想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四是“名句纵横谈”,有时主要介绍历史背景,进行横向扩展,注重展现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一个个鲜活强劲的生命。有时则注意阐述名言的现实意义和精神价值,进行纵向开拓。我们的这种尝试,希望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更希望对本书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

 

 来源:东方网    作者:王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