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书目  
    推荐书目
 
[图文绘本]老上海小百姓
 
2006年5月22日 12:18
 

  image         《老上海小百姓》

  上海辞书出版社

  戴敦邦/画沈寂/文

  50元

  

  《老上海小百姓》是一本独具个性的上海史读本。无论是戴敦邦的画,还是沈寂的文,其描绘的场景、人物,无不是二老童蒙、青壮时期,亲见亲闻的。他们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了老上海那些已不为今人所知的角角落落。

  image

  戴敦邦和沈寂的签名

  为“小百姓”说话

  ——代前言

  沈寂

  “百姓”这个名词,拆开来解释:“百”是言其多。“姓”是有血缘关系的家族系统的称号。古时候,“百姓”是少数贵族的总称。到了战国时代,贵族败落,平民增多,形成一个巨大的群体和社会力量,“百姓”也就成为千万平民的通称,包含众多、同族又有合群的意义。“百姓”是旧时中国特有的对人民的崇高称呼。普通平民为自己冠有这称号而感到自豪。

  中国自古以来的社会结构,是以“百姓”为基础的农、工、商、学、兵。这五大群体是国家的支柱,也都是平民百姓。代代相传,世世接替。他们为了发展生产,繁荣社会,各行各业,分工分档,组成三百六十行的宏大生产力量。有人也从文化意义上将三百六十行归纳为“三教九流”:“道”、“佛”、“儒”三教,“九流”以社会地位分为上、中、下,包括法家、文武举子、医师、术士、画师、相士、农民、手艺工人、乐师、戏子、吹鼓手、摊贩、脚夫、衙役以及娼妓、窃贼、乞丐等等。各门各派各说不一。江湖上还把一些行业(车、船、店、脚、乐、金、皮、利、掛、平、团、调、柳)归为“五花八门”的黑社会。

  上海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商业社会,洋人在此开辟租界,全国各地各处各行各业的精英,闻风集至,组建成一个足与世界商城媲美的国际大都市,我父亲原是浙江农民,学过打铁,后来到上海当码头小工,发迹致富,成为棉花商人。店铺开在靠近西藏路的新闸路口。马路狭窄,却行驶三路有轨电车,每天上、下车乘客数以千计,热闹非凡。新闸路上开满各种店铺:大观园浴室、近水楼茶楼、老正兴饭店、酒馆、南货店、照相店、糖食店、理发店、专医花柳病的医室、香烛店、米店、酱园店、棺材店、烟纸店等等,凡普通百姓日常生活需要的吃食用品,应有尽有。附近长沙路有小菜场,还有上海赫赫有名的张聋彭诊所,日夜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中下层百姓,既是卖主,又是顾客。人行道拥挤不堪,喧闹非凡。一条新闸路无异是商市云集的老上海的小型缩影。我家后门是有名的鸿福里。弄堂里也开店铺,有包饭作、裁缝店,还有公开秘密的“燕子窝”。住户更是杂乱:有生意人、掮客、穷教师、商店小职员、三流舞女、老工人、末路戏子;也有流氓、暗探、私娼,甚至土匪头子等等下三流人物。从早到晚,各种吃食小贩,进出弄堂,叫卖声不绝,吸引大人小孩,享受老百姓喜爱的民间小吃。两条弄堂成为上海小百姓的聚会地。

  我自小娇生惯养,又生性笨拙,只贪玩乐。每礼拜随父母去南京路购物,白相城隍庙、大世界;跟姊姊看戏、看电影外,平时就坐在店堂门口,呆看马路景色,瞋视各家店铺的货物摆设和买卖。我胃口小,一日三餐好菜好饭,毫无兴趣,却喜爱弄堂里小贩来卖的闲食,来啥吃啥。我还和其他孩童到街头看木头人戏、看西洋镜和活狲出把戏。我的童年就在上海小市民,也就是小百姓的生活气氛包围中度过。

  每到节日我更高兴。端午节满屋烟熏,吃甜咸粽子。中秋节点香斗吃月饼。七月十五鬼节,为鬼忙碌。过年更开心,拿了压岁钱去买给别人放的炮仗,请人代我玩赌博游戏。

  到了成年,我失去童年时代的欢乐,人也变得老成。常听老人谈家事,知道父亲的亲友中,有名有钱的巨贾富商原来都是小百姓:铜匠、学徒、木匠、船夫、货郎担这些低贱职业出身。姨妈告诉我有关父母和亲戚的身世。后来,我在报馆当记者,曾采访各行各业,接触各类人物,看到人间百态,懂得人生艰难。尤其对老上海小百姓的悲欢命运,更是感慨万千。过了几十年,那些事记忆犹新,那些人历历在目。我总希望自己能写出来,公诸于世,让后辈了解老上海,知道千万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可是每次动笔,总恨自己一枝秃笔无能描绘百姓们千姿百态的生动形象,写不出老上海万花筒一般的社会背景。

  二十年前,我在《新民晚报》上发表《大亨》。名画家华君武推荐戴敦邦为我画插图。他画出了我写不出的真实图景。从此我与他合作:《大世界传奇》、《三百六十行》以及去年出版的《大亨》连环画,尤其是后者多达三百幅的画面,真实而细致地描绘了老上海的百年历史和各个时代的社会场景。真是惊世杰作。在签名售书后,朋友们提出要我把自己在老上海的经历和见闻一一写出,请老戴插图。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正考虑如何着手,两个月后,老戴交出一百多幅人物画,画的是老上海小百姓。这些画使我想起老戴为电视剧《水浒》一百零八将的人物造型。电视导演就以他的画像去物色演员。展现在我眼前的百余幅人物画像,莫不是老戴为老上海小百姓绣像?这些画使我回到过去,重又见到那些可爱可敬又可怜的小百姓的面貌、表情和动静。也使我记起发生在小百姓身上的可歌可泣又可悲又不同一般的真实故事。我顿时心潮澎湃,创作冲动,不用构思,也不寻资料,单凭我自己的亲身经历,长辈们的忆旧,和我耳闻目睹,以及我熟悉和不相识的小百姓的本人口述,一一照实记下,尽力做到真有其人、实有其事的真实记录。在一个多月炎热气候下,奋笔疾书,终于完稿。老戴的画中人物,神态毕露,栩栩如生。我也力求内容真实,文笔生动,表达出老上海的气派和中国百姓吃苦耐劳、爱憎分明、奋斗创业的民族精神。

  戴敦邦擅长人物画,他笔下的小百姓,貌似神也似,不愧为大师手笔。我为他的画配文,因年老笔拙,难免错漏。惭愧惭愧。请老戴原谅,还望老百姓们多多包涵,勿要见笑。  

  零零五年七月十五日

    相关链接:沈寂,编剧、小说家。原名汪崇刚,原籍浙江奉化,1924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西洋文学系肄业。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写作,出版《盐场》、《两代图》等小说集,主编《幸福》、《春秋》等杂志。后去香港任电影编剧,编写《中秋月》、《一年之计》等10部剧本。1952年,因参加爱国活动被香港当局无理驱逐。回上海,参加上海电影厂,任编辑、编剧,改编《珊瑚岛上的死光》、《开枪,为他送行》剧本。近十年来出版《一代影星阮玲玉》、《一代歌星周璇》、《大亨》、《大班》、《大世界传奇》等长篇小说;主编《上海老城厢》、《老上海电影明星》、《三百六十行大观》、《老上海南京路》等画册。

 

  下一页 戴敦邦:《老上海小百姓》结集出版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