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54年出生在江苏农村,早年种过地,在乡镇企业做过工,197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我的命运,我顶替父亲进入了上海新江机器厂(现八00研究所),成了一名航天工人。怀揣着父亲作为老一辈航天人的叮咛和对新生活的无限憧憬,我决心凭着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人生价值,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微薄的贡献。
刚到厂里时,我被安排做了一名铣工,正当我满腔热情、一心扑在工作上时,却碰到了光靠热情和干劲难以解决的困难——我小学毕业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初中三年根本没有学到什么知识,连简单的直角三角形计算也不会。看着手中难懂的图纸和身边师傅们娴熟的技艺,我的心一阵阵地发沉:凭我这点本事能为航天事业做贡献吗?难道只能退工回家种地吗?不行!我不能让自己的选择就这样无果而终,别人能做的,我一定也能做好!从此,我下决心读书学习,从初中的课程学起,凡是厂里有技术方面的培训班,我都积极报名参加,不放过任何一个充实自己的机会。每天走火入魔地练习铣床的基本功,正是凭着这股子韧劲和毅力,在进厂最初的四年的铣工技术比武中,我连续四次获得第一名。1984年,我完成了航天局中级技工的培训考核,由初级工成为一名中级工。
地处松江地区的新江机器厂,当年的生活、学习环境是非常艰苦的,6人住一间集体宿舍。夏天宿舍里又闷又热,蚊子满屋子飞,为了怕影响宿舍其他同事休息,我只得利用台灯看书,大热天的台灯就像个小太阳似的,照得汗直往下滴,因为没有电风扇,我只能不时地用冷水洗洗脸。蚊子见着亮光,都前呼后拥地围了过来,咬得我“遍体鳞伤”。冬天,北风呼啸,虽然坐在宿舍里学习,还冻得手脚发僵,冷得实在受不了时,我就站起来在屋里走一走,然后继续坐着学习。在大多数业余时间里,当别人围着牌桌消闲时,我却捧着心爱的书本,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我要感谢组织给我提供了不少学习的机会,我也倍加珍惜:1990年赴英国参加“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培训;1991年高级技术工人机械培训结业;1993年参加上海航天局职大“数控加工中心高级工和技师研讨班”学习;2000年参加局高新技术培训团赴俄罗斯波罗的海技术学院学习。从1985年起,我自费订阅了《机械工人》、《机械工业自动化》等杂志,每期必读。多年的培训和自学,使我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都有了飞跃:我多次获得局、厂技术能手称号,1992年获机械类高级工证书,1995年底被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2001年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2002年又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是我多年刻苦求学的结果,更是党和人民对我培养的结果。现在我精于高难度、高精度零件的铣、镗加工,擅长加工高精度箱体和薄壁铝、镁合金筒体零件。我不仅能娴熟地操作数控加工中心,而且能利用电脑编制较复杂的加工程序,并能作一般的维修。今年,我又在班组里办起了“英语角”,在小组里年轻科技人员的帮助下,我的英语读写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只要坚持,努力终会有回报,二十多年的工作实践,我参与完成了上海航天承担的火箭、卫星、导弹和飞船等一系列工程的攻关课题和制作任务,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值得我自豪的是,在神舟5号飞船上,也注入了我的努力,我的汗水。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正是书籍,改变我的命运,使我的生活变得精彩,让我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成长为今天从事航天高科技研制工作的特级技师。
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腾飞,我将继续读书学习,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上海航天局第八00研究所特级技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