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嘉宾有约  
    嘉宾有约
 
竹林新作网络研讨:《今日出门昨夜归》
 
2006年9月7日 11:08
 
  作家竹林新作网上讨论会实录(2005年2月23日14:00——15:00)
  

image


  麦穗奇(主持人):各位嘉宾,各位网友;由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创作中心组织的在《文学会馆》网站上,对某个作品的讨论会,这还是第一次。第一次的作品讨论,我们选择了竹林女士的新作《今日出门昨夜归》。其用意也是考虑到最近一个时期,党中央非常关心青年人的成长健康,在开展专项整治,消除影响青少年的不良社会环境和文化诱因,同时,强调了加强青少年文化产品和青少年教育活动阵地建设,并倡导要用丰富多彩和高尚美好的东西,去充实孩子们的生活。

  女作家竹林的《今日出门昨夜归》,正是以科幻的笔触、健康的理念、鲜活的人物塑造描写了当代青少年丰富生活的一部精采作品。我们今天在这里举行《今日出门昨夜归》的作品讨论会,除了邀请了此书的作者竹林本人外,还特意邀请了东方广播电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淳子,《新闻晚报》读书的编辑、文学硕士文学评论家王雪瑛女士,还有非常了解青少年心理的郁雨君女士,以及担任《今日出门昨夜归》责任编辑彭学军女士。我们在这里举行讨论会的目的就是通过网络这个青少年熟悉的渠道,为青少年介绍更多更好适合阅读的作品。使青少年能够在丰富多彩的良性阅读环境中健康成长。今后网站还将以这样的方式逐步推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

  这部作品我们在这里讨论,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能够帮助竹林在发现和肯定自己创作长处的同时,也帮助她找到创作上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使竹林得以用更完整的视角、更精“湛”的手笔写出更符合时代的作品来。下面我们就请今天到会的各位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麦穗奇(主持人):首先我们请竹林女士谈谈她创作这部作品的感受和初衷。

  竹林:我们应该用一些厚重的思想情感去影响他们,培养她们一种奋斗的精神,引导他们追求知识、真、善、美。我经过数年的思考写了新科技校园的系列,就是这本《灵魂有影子》和《今日出门昨夜归》。也有人问我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来写作,有一些读者看了开头就说你这是科幻的,我总是要解释说这不是科幻,也不是魔幻,而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小说。但我是想作为一种读释,以科学的小说来构筑框架,让文学与科学或者说科学与小说做一次联姻。

  淳子:我坐在这里手上打着稿子时,就想起上个世纪40年代时的张爱铃作品研讨会,她发言从来不拿稿子的,但她在张爱铃的小说研讨会上就拿了稿子,为什么?因为在她的心目中张爱铃的作品是不可以随便说的。我今天的心情和当年是一样的,我的做法也是一样的。

  刚才竹林说了自己创作这部小说时的一个初衷,然后我听了竹林的创作小小的序言以后,我是蛮有感触的,因为一向以来就觉得竹林是一个真正具有人文关怀的作家。说到人文关怀这几个字,我就会想到个美国的剧作家阿斯米勒,他在前几天去逝了,这在文坛也是会引起小小的波澜的。我就记得在当年八十年代的时候北京排演了阿斯米勒著名的戏剧《推销员之死》。然后戏结束的所有的人都没有站起来离开这个会场,可以说所有观看这个戏的人,都是对阿斯米勒真切的人文关怀精神所打动了。

  但是我们知道阿斯米勒该有一个段子,他和第三任妻子生了一个孩子,他就把这个孩子送到了一个类似的福利院去,这个福利院就是在他住的小镇上,但是他从来没有去看过自己的孩子。他真的是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人,但他在自己的生活中却不能身体力行。所以当我读到阿斯米勒这样一个作品的时候就想到竹林。这就是我为什么一开始就说竹林是一个真正具有人文情怀的作家,我们都知道竹林。

  其实,多年来她不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也是很少在外面做秀的,我们经常会把知识分子分为四种类型,也就是竹林绝对不是属于社会型的知识分子,她绝对是属于阁楼型把自己关起来写作的知识分子。所以她不是社会型的知识分子,她也不会去做秀,我们知道这样的作家收入绝对不是可观的。但是我看到竹林是掏出自己的钱包去做善事。所以这样做是在自己的生存环境里都是带着那种温柔的、人文关怀的作家。

  今天面对说话的人,说“我写这部小说,我是想要承担一些什么的,想要给予一些什么的”,我就觉得有非常非常大的可信度,我就觉得这是竹林最伟大的一点,对不起,我用了最伟大的这个词,因为这正是竹林最最让我欣赏的一点;因为是关在象牙塔里,所以才会说出我是爱这个世界,我关爱这个世界的。竹林是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肮脏、有丑陋的,但是她还是坚持这样做,所以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前一段时间我们都看过冯小刚的电影《天下无贼》里面有一句台词说,你凭什么说天下就无贼。竹林知道天下是有贼的,但是竹林还是保持这样一种成熟、青春的状态来写这样的一部小说,我是蛮感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竹林是用自己的生活状态、用自己的写作状态,并且是用自己的作品捍卫了现代文学的荣誉。

  (好,暂告一段落。 )

  
  麦穗奇(主持人)淳子对竹林的创作作了一点评价,确实是这样,竹林是在“天下有贼”的环境中努力创造“天下无贼”的氛围,在净化这个环境,这确实是一个作家的道义和责任。有很多作家他是为了自己经济上考虑或者什么,但是竹林是我们作家协会中几十年坚持走下来很不容易的作家。下面请郁雨君谈谈。

  郁雨君:我觉得当前阅读是一个不断刷新的年代,而且刷新的速度非常快,对于青少年来说是趋向于多元化的趋势,而且整体的写作也是比较倾向于轻巧、灵动,然后是张扬的叛逆,在我印象中八九十年代的小说叫少年小说,那个时候主要的题材是农村包围城市的,但是现在倒过来的,整体来说是城市化的这样一种创作。

  那么在我来说,对于青春文学的一些阅读,因为我主要是从青春文学的角度来讲,我觉得的确非常缺少一些人文情怀的关怀,少了一些比较厚重的主题。我觉得这方面的创作也许不能吸引一时的眼球,但是我觉得可以激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像这一类作品需要更加长久的思考,需要各位作家强烈的责任心和更多理性的精神,我觉得竹林的新作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我以前读过她的《脆弱的蓝色》,直到昨天晚上读完《今日出门昨夜归》,我觉得她一直有一种坚持,也许是她与生俱来的东西。对人类心情、和家园的关注,但是又始终保持一种孩童般的梦幻。她讲故事一直是奇特而饱满的,特别是这一部作品把校园、梦幻、科学……用好看的故事化解了,我们看这部小说是定义为新科技校园探秘小说,它没有金属感。

  我觉得她为什么能给我们这种温柔的感觉,是因为她内在的力量是非常充沛的。让我感觉惊喜的是在竹林的作品中,对鲜活的语言和现实生活的因素嫁接得非常好。比如说里面一个韦知老师,这都会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读者中引起很好的共鸣。这部小说让我感觉只要爱的渴望一直存在,这当中有保证的写作就永远不会停止。所以阅读竹林的书我一直深深期待这样清洁的精神多一点,再多一点。

  从这种角度来说,竹林一直是我们的写作偶像和精神偶像。另外一点,我想谈谈竹林这部作品对现实中的青春文学来说所代表的一种现实意义。我觉得竹林的作品是相对于同类或近代或者说是同时代的作家在青春文学中的缺席。大部分的作家我觉得他们都是缺席的,或者说进入一种更深的思考,暂时没有拿出有重量的作品。对于这种缺席竹林是一种很具有力量感或者厚积勃发的力量。我觉得它对现有的青春文学是投入一种很积极的态势。

  在我的阅读记忆中,八九十年代,在我年童学习的过程里,接触的作品都是比较凝重的东西,主题都是很深刻的,比如说对生命的拷问,对生命的思考,对少年痛苦生存境地下的一种反叛。那个八九十年代的小说没有青春这个概念,可以说是青春文学前期的一种状态,它是一种比较轻松、现代,和当下联系比较紧密的成分。那么我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当时我觉得我收获很多很纯正的文学营养,有些也使我感到震撼。但是当时的那种写作权是掌握在成人手中,它的姿态就是大人写东西给小孩看。

  到后来我记得第一套丛书,比较有意义的丛书是《青春童话》,当时他们觉得小孩子写也是一种路子,但当时也是小部分很精英作者群的成立,然后一直发展到现在。我觉得青春文学有了一种,它整体的写作格局就有了一种颠覆。现在很多青少年作家他们好像成为了一种强势。这种强势是站在市场小说的角度来说,并不是作品本身的质量、影响的一种强势。他们的走近是一种比较自主、比较原生态的写作。

  像小说里可以很深刻的反映出每一刻都在旋转的生命,语言感觉非常的轻快、非常的轻舞飞扬。目前青春文学对我们来说,大片的江山是一片少年的江山了。我觉得发展到现在,开始读者们有一点惊讶,发现新大陆的惊喜。但是这些到了现在在占领大半壁江山的同时,我觉得他们开始有点忧心了。因为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作品的单薄、苍白,或者说叛逆,或者说自恋,或者说他们很张扬的青春,就我阅读的很多作品,大多的来稿当中我觉得很奇怪,如果是女孩子写的话必有一个词语是“心疼”。这种集体情绪不是说不存在,而是作为一种集体情绪被宣泄的过渡了。所以说在这种状态下我觉得青春文学是需要不同风格、不同背景的作家来丰富这个队伍。

  以一种非常好的作品和个性化的努力来使得整个文学呈现出一种非常健康、非常丰富的,也给青少年非常有美好影响的格局。所以说我看到竹林的作品很惊喜,她与同类作家作为一种缺席打得是一种很有力量的重现出现,怎么说呢,也许不是很恰当,她很有力量的回归,这种回归是很积极的,也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

  然后我一直觉得好的写作,青春文学的作家们影响必须具备以下的特征,或者说天性的东西,首先他们要有很清澈的心灵和眼光,可以拨开青春期扰乱的目光,可以做到感性而不深邃,要有强大的品质具备一种写出和构思出一流的语言和故事的能力,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有一种自控力和责任感。

  因为我觉得青春文学的读者都是非常容易被感染,甚至很容易被传染的一种人群,所以面向他们的写作是需要一些自我的约束。所以我觉得以竹林这样的实力作家的介入,就让我们看到青春文学就有可能达到理想的境界。而且对青春文学来说是缺钙的,竹林就有补钙的作用,这种补钙是形象的比喻,觉得竹林提供的补钙的成分是故事,非常好看的故事。第二是真实,就是一种大爱的精神,给读者以震撼灵魂,而不是那种通常的一种比较轻巧的东西。竹林的这部作品让我想起以前读的,我很喜欢的代表作家尼亚达,他们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尼亚达是饲养过的一种方式,而竹林是一种自然清新的方式投入写作的。

  下面我说说对青春小说的一点点担心,因为我觉得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被学习压的已经仅是很小的空间,所以他们的读书是很快餐式的。所以,我觉得竹林的作品是很结实的故事,可能篇幅上面对读者来说是一种阅读的挑战,我觉得读者有一个阅读的极限,那么在我的阅读经验和与读者的交流过程当中,十几岁的人群,她的一般阅读能力长篇小说的篇幅,我觉得极限是十万个字,我跟竹林提了一个建议,我说你这样的篇幅,这样完全可以容纳两到三本书的,但是竹林说这是很缜密、很严密的故事不能分开的。可能我这种担心是出于一种市场的考虑,就是我觉得可以写篇幅更恰当的,但是更坚实的故事。你本身是很好看,但是重了一点。另一方面竹林的作品容纳了很多语言,有英语、流行语、还有一些知识方面的。所以语言方面很丰富,但是有一些小小片断的话稍微显得有一点点生硬,我就觉得竹林这部显示出一个态势,已经和现实的成长很连接了。

  竹林在以后的作品如果连接的更好一点可能会更好一点。现在小孩子如果读十页读五页他可以进入这个故事就会马上进入了,我是从市场的角度来考虑的,给竹林我的好朋友也是我的好老师一点小小的建议。因为我真的希望这样一部小的小说卖的好。当然我不是说它是一个畅销书,但是我有信心它一定是一部长销书。

   主持人:郁雨君女士对竹林的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我觉得她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现在青春文学很多时候都是年轻人自我宣泄,实际上他们完全是自己感情化了。竹林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尝试。她是以成年人的视角来进行儿童的创作,至少她在这方面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另外一个阅读空间,现在的年轻人、小孩子他们阅读的东西很庞大,也很杂乱,怎么样使我们这样健康比较好的作品进入年轻人的阅读领域,刚才也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现在网上正好有几个问题。我觉得这个正好也是,其中一个问题也提到了这样一个方面的情况。我想我们就请竹林女士再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第七个问题。也提到了科技校园的小说,是一个温馨的感觉,怎么样想到突破恋情与骚动文学的框框,你是一种责任感的趋势,这个正好和年轻人搞创作完全是个人的情绪的宣泄,或者说个人自由的散发。你是在什么样的驱使下来进行小说创作的。
  

  网友:你的“新科技校园探秘小说系列”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你是怎么想到突破以“恋情、青春期骚动”为主的“青春文学”的框框的呢?是一种责任感的驱使吗?

  竹林:我曾经向一些学生对于他们喜欢读一些什么书做过一些了解,特别是对于一些重点学校里面品学兼优的学生做过一些了解,他们对市场上的一些书好象感觉并不很满足。所以他们对于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些书,他有些也不是很在意去看,也不是很满足。那么很多很好的书问他们看过没有?他们都说没看过。但是事实上这部书的发行量已经很大很大了。所以我就想我们现在这样的一个高科技的时代,应该有一个高的起点,我们现在的生活需要一种开放的观念。同时也不能拒绝我们传统的美善的道德观。因为新的生活的传递如果不是美与善的循环,那么文明的社会就是一把双刃剑,所以文学的左近在任何时候都要有人文的意义、还要有批判的精神。对于那些低俗、丑恶的,对于那些以为金钱可以支配一些,甚至为了金钱的利益可以毁灭人类的行为,我们要有一种人类良知的声音来给他批判。所以我就写了这样的两部小说。

  网友:《今日出门昨夜归》中出现了许多现代科学的影子,这些理科的知识你是怎么“恶补”起来的?

    竹林:就这个问题从我个人来说,现在的时代是一个科技的时代,没有科技不可能成为一个现代的人了。从我这一代人来说,从我这样的人来说这方面科技的知识肯定是非常非常欠缺的,从我着重一个写作知青文学开始走上文学道路的这样一个作家,没有像现代的学生那样受过完整的、系统的教育,这方面肯定是非常欠缺的。我就觉得应该平时比较注意学习,注意看一些这方面的书,霍金几本书我都买来看了,像霍金到杭州去,我特地赶去,非常非常的崇拜他,在霍金下塌的饭店里面我第一天去没有看见他,当然人家也不允许去,我就和《读书周报》的记者,两个人,我们就在他可能轮椅滑过的地方一人拍了一张照片。

  网友:从照片上看,你是一个很乐观的人。喜欢跳舞、唱歌吗?你的业余生活都有些什么?

  竹林:我很崇拜邓肯女士,崇拜她那种自由奔放的舞蹈,不受任何约束的。当你自己跳的时候不知道下一个动作是什么,完全是随着音乐来舞蹈。

  竹林:说还有一个《探索》频道是很好的,有一段时间这个频道没有了,我还在《新闻晚报》上写过一篇小文章,希望它恢复。后来它恢复了,可能跟我写这篇文章也没有什么关系,人家本来就是要恢复了。总之我觉得青少年对于追星、追歌星什么的,我是追科学方面的明星,比如说霍金这样的大明星我非常非常的崇拜他。所以我在这个小说里,我把这个小说的背景就放在以高科技材料构筑的大厦里。从这个背景可以看到宇宙星空,从以高科技材料构筑的大厦里,从那里遥望宇宙星空,遥望时间开始和结束的地方。一切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去向往、去追寻。同时向往的还有个体的人、人性,对于给出人类生命的大宇宙和小宇宙是互相渗透、互相交汇的。

  麦穗奇(主持人):我们可以看到竹林不是通常人们意义上理解的狭义的作家、孤陋寡闻的作家,竹林对生活的理解、对文艺生活的爱好,包括跳舞、唱歌都是一个生活色彩和丰富的人,也许丰富的作家才可以写出丰富多彩的作品来,下面我们请评论作家王雪瑛女士,就竹林的新作在艺术特色方面谈一些她对这个作品的感受。

  王雪瑛:我刚刚过来的时候正好经过季风书园,我去看了看,竹林的这部小说已经放在很显著的位置上,可能有一些报纸也有连载比如《新民晚报》,所以我相信可能有不少作者对这部小说已经入迷、感兴趣了,或者说有自己的阅读体会了。所以我想看过小说的人,或者说正在看很投入的人,可能会对这个捉家有很多想象。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小说写的有吸引力,人家会对小说的作者竹林产生想象,“呀,这个作家到底是什么样的作家呢?她有多大年纪呢?她的笔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新奇的文字?”

  我是想说了,我是认识竹林的,不是经常交往的,知道一点大家也不是很了解,我对她是日常生活的一些了解,另外对她作品的一些了解。我曾经对她的小说写过一个评论。我刚刚看这个小说的时候也把我吓了一大跳,竹林怎么是全新的,对这个小说就慢慢的看,看的以后有很多的感悟,里面有很多新的东西,也有很多一贯的东西,吸引我看。但是我想说的一个共同的东西,或者说作为一个读者、作为一个作家,你为什么会被她吸引住,读者为什么会看,作家为什么会吸引去,一个人为什么会在坐在家里拼命的写作。竹林这部书里面有一句话很新奇,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可能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语言,她说“人如果能够像鹰一样飞在时空之上,他可以到不同的时空中间去,”这是很多人向往的。

  这是人的想象力,人还不能做到的,人还不能到时空当中去。那么她创作的时候她就进入了这种境界,我认为她写作的时候就进入了青少年时代,要不然我们不会写出这样灵动的,富有青少年的文字,你根本想象不出她是什么年纪的。所以我就觉得是为什么她能够,应该说写作还是很艰苦的,她能够长期的,刚刚淳子小姐已经介绍过了,她的人文关怀,她可以静下来心来做,我觉得这是作家身上的东西,普通人也有,但是她把它强化为一种写作的冲动,同时她也有写作的技巧,这样成为一个我们大家多可以看的见的作品,同时我们读者身上也有这样的东西,所以可以和大家产生共鸣。

  另外我们看一下为什么会看到这个书以后就会被它吸引。这个故事是以孩子的眼睛,或者说孩子怎么破案,来贯穿这个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和庞杂,很丰富的。可以说你看这个小说,校园小说、青春小说,悬匿小说,最近悬匿小说很热门,《地域的十九层》等等这些悬匿小说都很畅版。那么刚刚郁雨君就是这方面的行家她已经分析过了。我也想讲一点,怎么说呢,打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作家写作的时候从自己的角度不一定完全是考虑这个角度,我是为青少年来写的,或者说我这部书对青少年有什么的影响,恐怕不会因为这个来影响自己的写作。

  那么竹林这部小说呢,我觉得是很好的完成了这两者之间的嫁接,对小说不足的地方有很好的弥补,就是这些小说非常畅销,就说明青少年的阅读量很大,他很需要阅读,他很想看,他就是处于一个心灵成长期,知识积累的成长期,他需要大量的东西来充实自己。同龄人写的东西他很感兴趣,他们的年龄相同、他们表达的东西是相同,是很相似的东西,所以他们很想了解同龄人的想法。但是也有缺陷,他在同龄人的作品当中也感觉到了自己很痛苦的东西,所以他在同龄人当中很有共鸣的。所以他们的小说很畅销。但是也有一个缺陷就是他们是很有局限性的,比如说现在的青春作家,语言上很有天赋,也很有想象能力,但是,我正好可以和竹林的创作做一个比较。

  但是他们有一个很大的缺陷是什么呢?他们一味的停留在想象的空间中,没有一个概括的能力。一个作家的成熟很重要的一点他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能力。因为我们都生活在现实当中,所以这一点很重要的,那么竹林的小说当中可以看到,虽然是面对青少年读者的作品,但是她一点点不缺少这一点。所以我觉得这个小说是比较丰富的,有这些悬匿的小说的,或者说侦探小说,或者说青少年读物的因素全部都有。另外她还有一个现实的东西,你如果仔细阅读小说就会发现,比如说里面有环境污染的问题,比如说包括现在出现很多的,企业当中腐败的问题她也有,她在这个情节里面也涉及到了。然后就是说爱心捐助办学校的问题,也说到了。(因为她自己都在做)。

  这个编辑的小说是现实中的元素,这个现实的。但是他对现实是缺乏对应的,她的小说中你可以看到现实中的很多东西都有反映,而且她对这个东西是怎么看的。里面也谈到了她的科学知识是怎么样“恶补”起来的,比如说龙游石窟,所以我觉得她这一点做的很好,在现实跟魔幻之间等等都可以结合起来,所以她的小说就不是特别的只是清理、只是一味的想象,而对现实缺乏一种概括和理解能力的。她不是的。所以这个东西对青少年是一种很好的引导。刚刚讲对青春小说的局限。我刚刚讲人都想突破时空的局限,这是每个人都会想象的事情。有的青少年说我想要成熟,那么他缺少的是什么呢?他要突破的局限是现实。那么成熟的人又怎么样呢?他说是不是人成熟了又缺乏想象的空间了,对现实生活太平常了,没有想象中的东西了。所以这个小说我觉得最好的地方就是给这个孩子让他看看什么东西是想象力。他可能在统领整个的作品中看到不少,他觉得这是想象力,那么想象力是不是就是一味的关心自我,一味的重复呢?是不是就是这种华丽的语言呢?是不是可以把现实都概括进去呢?

  我觉得竹林的小说提供了一种想象力的可能、想象力的空间。就是让你看到他的想象力可以达到什么的程度、什么样的境界。我想这是愿意读这部小说的读者,真的是给他们一种最大的启示,节是这个想象力到底是怎么样的,他的想象力是怎么样的,这个作家的想象力是怎么样的,所以他对这个东西有一个丰富的了解。不可能说校园作品就是这样的,悬匿小说就是这样的。不是说就给你看这样一个作品,反正现实生活就是这样的,反正是悬匿的。

  所以我觉得竹林的作品提供这样一种可能写的,我觉得她做的特别好的地方就是这个地方。就是经验跟想象之间、现实跟魔幻之间可以结合起来。在整个故事的衔接上都是按照现实的逻辑衔接起来的。这中间穿插了很多让人觉得很新奇、很有趣的故事,吸引人家,让人家很愿意去了解这是什么东西。可能看了以后觉得化学、物理不是很枯燥的,也是很有用的。我想希望,应该能够做到,喜欢他的读者越来越多。

  王雪瑛:你以前去过龙游石窟吗?

  竹林:我没有去过,我写完了以后才去的。不能具体看的,具体看的以后很多东西就被它所束缚了。我碰到那个画家,画家跟我说,我碰到一个神秘的地方你可以写,我说我已经写好了。写好了以后他带我去看,真的情景一模一样。这个画家认识陈香梅女士。他就跟陈香梅说了。陈香梅的先生陈大德将军是当年飞虎队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就是在龙游石窟,徐州机场起飞的,然后轰炸日本本土的,所以他非常有兴趣。

  竹林:关于龙游石窟的问题我想可以再做一个花絮谈谈,龙游石窟,因为我这个小说的背景是一个叫七星窟的地方,那个地方有一个石窟像排列成北斗星的形状,这个石窟下面好象有一座现代人类文明不能解释的谜团。我在小说里面就把它设想成一个外星文明的仪器。我这个小说写完以后就碰到一位画家朋友,他到浙江龙游去旅游回来,他就非常兴奋的跟我讲,他说我到了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你可以写小说的。他把这个背景讲给我听了,我一听我说这个背景我已经写我了。他说你怎么已经写过了呢。他说还有一个很奇妙的,有一种解说,龙游石窟外星人的遗址。还有一个说法日本人在这里搞过细菌战争,我说这个我也写过了,这是当初日本人在这里搞细菌留下的病毒,这是我故事的一个情节。那么他说怎么会是这个样子,一定要去看一下,然后我们就一起去了。去了以后龙游石窟他们旅游文化局的人也非常惊讶。他说你的和我们这里的情况一模一样。他说要么你的小说到我们这里来发行。

   麦穗奇(主持人):王雪瑛评论的比较深刻,从各个方面对竹林的作品进行了一个概括。我想应该很不容易,王雪瑛看这个作品的时间很仓促,但是也抓住了重点,对竹林以后的创作有一些启迪和帮助。下面我们再请竹林回答几个问题。第三第四两个问题实际上是比较接近。你就统一回答一下。

  网友:对于你插队过的凤阳,你是什么样的感情呢?不堪回首、感激、回味还是偶尔记起呢?

  竹林:第三和第四个问题就一起回答了。对于插队过的地方凤阳,刚刚回来的时候有一种感觉不堪回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倒是产生了一种感情,产生了回味。因为我的第一部小说《生活的路》,也是四人帮粉碎以后反映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生活的路》就是得益于在凤阳的生活。后来我写的第二部对知青生活反思的小说《呜咽的澜沧江》也是因为一个插队的朋友跟我谈了他的经历,勾起了我对生活的想象、反思就写的这部小说。后来包括我最喜欢的一部长篇小说《女巫》,王雪瑛评论过的,那部小说也是因为我有了农村生活插队的经验,所以能够与江南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把这部小说写好。我的名字主要是我比较喜欢竹林这样一种植物,它的生命力比较强。在我的书中最前面有一个描述。

  麦穗奇(主持人)竹林的这部书,我是听你说起过要出很长时间的,现在终于得以正式的面世和广大的读者见面,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彭学军女士,能不能请你回答一下为什么当时要出版这本书,实际上竹林写科技小说是第一次写,你们是怎么样那么放心的就出了这本书。
  彭学军:我很幸运能做竹林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有那么多的出版社,竹林能把她的书给我们出版社出版,也是我们的一种荣幸。编辑也是一本书的最初的读者。刚拿到初稿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和我以前看过的青春文学都是截然不同的。

  青春文学刚才大家都谈了,从出版的角度来说这几年我国青春文学在出版社呈现一种很强劲的势头,而且在市场中占的份额也越来越大。几乎每一个出版社每一年都会推出十几、几十种的品种。因此也出了一批偶像级的写手。但是这些作品呢,刚才大家也谈了,大部分都是阴柔、阳钢不足,过多的集中早恋、叛逆等等,总之我觉得非常缺少厚重阳刚大气之作。

  所以这一部作品也是我们非常期待和寻找的,所以一拿到这个稿子《今日出门昨夜归》,跟我们马上要推出的另一部《灵魂有影子》。一拿到这个《今日出门昨夜归》就觉得这个就是我们一直想要的多少。所以我们觉得这样的作品极大的拓展了中学生的眼界,也大大拓展了他们审美的品位,引导他们从个人的小恩小怨上去思考更加有益的问题,所以我们觉得这样的作品都是对青春文学的一种彻底的刷新。
  
  麦穗奇(主持人)彭学军作为责任编辑,从他是这部书的第一个读者,从竹林的作品中看到很优秀的东西,所以得益于这本书和我们广大的读者见面。实际上现在的青年少说,有不少虽然也是青春小说,但是完全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如果你看了这个作品以后觉得比较空虚的,非常私人化的,那么从竹林的左近呢?我觉得从这个方面她都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再看她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她青春勃发的生活气息。接下来我们再请竹林女士再回答几个问题。第十六个。

  网友: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网上连载未完的《今日出门昨夜归》确实很精彩。请问您完成这部作品从构思到完工共用了多长时间?是什么触发您的这种创作呢?
  竹林:这本书从构思到完工我用的时间是很长的,可以说用了跨世纪,用了好几年的时间,那么这个思考也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因为在我们现在随着时代流行的小说都是一种“轻小说”,轻松、轻快、轻巧、轻柔,特别是青春文学小说。我也比较理解,因为作为“新新人类”青少年来是学习已经很紧张了,再让他们在课余时间看一些很沉重的就不太好了。所以课余时间就是轻松的、宣泄一下。我也看到一个观点,如果青春文学中间再涉及到道德观、获取知识的信息等等可能会是一种青少年不能承受的重量,他们可能不会买,有人会认为从市场的角度来说他们不会买这些作品,甚至出版社也不会愿意出版。

  可是正因为有一些优秀的学生对于这一类流行的轻小说并不满意,我就想这是为什么。我想我们大家都看过“感动中国的2004”,我们大家为什么会感动,我特别欣赏说解词,这都是沉甸甸的。我记得有一段说徐本禹,他说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那么徐本禹就是最富有的人。他讲的考上了研究生,然后自愿到乡村去教穷孩子的人,他只是说别人帮助了他,他也要去帮助别人。所以你有责任去教育青少年,我不能压制青少年对知识的渴望,所以我希望在我的作品里面引导青少年,挖掘在他们中间的真善美。

  正因为有了这些一些想法,所以我开始想要写这么一部小说。直接引起我的冲动实际上就是在几年以前,我在电视节目里面看到了,一位类似像徐本禹这样一个很伟大、很了不起的人。他为了帮助一些不能上学的穷孩子创办一所学校,当他没有经济能力支撑这所学校以后,他就献出了自己的肾脏,把自己的肾脏卖掉,用这些钱来把这个学校支撑下去。但是我看到这样的事实以后,我并没有认识他,也没有去进一步采访他,我需要找一个切合点。

  直到我在《探索》频道上面偶然看到一次“时光与人”的现实,这样我有找到了现实、科技、文学、幻想这样一个结合点。所以就开始构思了这样一部作品。所以这个思考和完成的这个过程很长,是好几年的事情。开始有好多的想法,但是不能够成为现实。其实来说我认为真正好的小说是彻底虚构的小说。你生活当中有这些素材,你不能马上把这个素材变为小说,我刚才说的这个人让我非常感动,但是我没有进一步去采访他,我有一种很担心、恐惧的心理,我怕接近他、走近他以后我完全被自己所束缚,我就不能发挥想象了。所以你为现实的素材冲动的时候,你还必须要有自己的灵感来点亮,你必须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才可以完成小说。

  麦穗奇(主持人)我们今天这个讨论就到这里了,今天是元宵节,把各位嘉宾请来,所以再次向各位嘉宾、向网络上的各位网友表示感谢,并拜一个晚年。我们以这样的形式讨论作家的作品还是第一次,应该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好的,但现实操作上是不很成熟的,实际的效果也可能要被以后的实践所证明,所以说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得到各方面的批评指正和建议,也希望得到大家的关心和帮助。今天的作品讨论网上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来源:文学会馆(2005年2月23日 1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