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嘉宾有约  
    嘉宾有约
 
张士敏聊天实录 :我相信的,文学是人学
 
2006年9月5日 11:37
 
  著名旅美作家张士敏(2004年10月13日14:00——15:00)文学聊天
  

image

  张士敏:各位网友大家好,我很荣幸来参加今天的聊天,我愿意实事求是的回答大家的问题,希望大家给予关注和指教,谢谢!

  网友:写作要的是灵感;还是靠的是强迫,到美国后您的文思有没有受异国文化影响呢?

  张士敏:我觉得写作主要是靠灵感,有时还包括了责任感,到美国以后,文化思想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异国文化的影响。

  网友:士敏先生: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写《黄昏的美国梦》有什么特别的契机吗?这本书在中国的影响如何?

  张士敏:《黄昏的美国梦》这是我在五年前写的一部长篇,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我写这本书是由感而发的,因为我在那接触了很多从大陆去美国的中老年人,我这本书的构思是他们的经历给了我启发。

  网友:从您的文章中看出连名人在国外生活都很艰辛,您在美国也是职业作家?是否也兼职其它行业呢?

  张士敏:据我了解,在美国是没有职业作家的,而我在美国也不是职业作家,我在美国的时间,主要是工作赚钱,我做过很多工作,比如说,开过干洗店,搞过房产中介等等。

  网友:作为一个在美作家,您认为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对中国文化将产生什么影响?能否请您谈谈,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

  张士敏:根据我多年在美国的经验,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将会产生很多的影响,这里面包括作家的对问题的观察,思想方法,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创造技巧都会受到了影响。

  网友:您是否也参加了海外华人作协,对于这种团体和国内的作协有何区别?是否也有一种乡音的亲切和归属感?

  张士敏:我没有参加海外的华人作协,但是我经常和一些海外的作家聚会。海外的华人作家协会,跟国内的有很大的不同,那完全是一个作家们自己的松散的组织,国内的作家协会,却带有一点半官方的色彩。

  网友:关于《荣誉的十字架》真是文坛的冤案吗?现在有新的进展没有?对于这场已时过经年的官司,有多少把握胜算?

  张士敏:关于小说《荣誉的十字架》诉讼,这是一部虚构小说,将虚构的小说的主人公与实际生活的人划等号,就不太妥当。我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当时的判决是受了其他因素的影响,根据刑事诉讼法,我已经聘请了律师,依法申诉,要求再审。

  网友:首先,很高兴能参加到这个活动中,对于张士敏作家,我有一些问题想提问:有那么多国家可选择,为什么当初想到美国去定居?

  张士敏:主要当时,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和九年代初的那一股出国热中,主要是美国,其次因为我的女儿以美国留学。

  网友:作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当时义无反顾的去了那么遥远的国度,从现在来看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张士敏:我有两个想法,这一点我曾经在上海作家协会编的一个《上海作家》中,写过一篇文章,谈我当时去美国的动机,主要第一,我想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或者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换一种活法,第二个,我也希望我能和我的女儿在一起。我在美国最主要的收获,是我进一步的认识了人生,认识了我们这个世界,因为我在这个之前,我所见到的、我所生活的环境就是比较闭塞的,到了美国以后,我才感受到我们这个世界、这个地球是如此的丰富多彩。这里我也顺便回答QQ网友的问题,他问我,我在美国最深刻的感受,谈一两件事,我举个例子,我曾经在美国碰到一位老太太,她是我在长岛的邻居,她一个人住,很孤独,我们成了朋友,据我所知他的丈夫是美国纽约警察局的一个比较有地位的警察,后来在一次执行公务的时候,因公牺牲了,虽然国家给了抚恤金,她生活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她的精神很孤独,所以我们成了邻居以后,她很高兴,每天都要和我们讲她的故事,这一点她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人除了经济生活以外,他的精神更重要,好像在美国这方面比较差,好像从来没有什么人来看过她,因为大家都忙着生活工作。

  网友:在中国好好作家不做,偏要挤到美国去,开干洗店,搞房产中介。你也算是个知识分子,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也算是受到过革命教育,真搞不懂何必作出这样的事情?中国就这么令你无法忍受?美国就这么是个吸引你的天堂?没出息。

  张士敏:这个问题我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了,我到美国去的目的,是拓宽眼界,认识世界,我觉得对一个作家来说,这是很正常的,至于我到那里开干洗店、搞房产中介,那是为了谋生,因为在美国没有免费的午餐,每一个人都必须想办法,如何的养活自己。

  网友:中国的作家比美国的作家好做吧,至少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你说美国没有专职作家,都是业余或兼职的吗?这么说美国就没有专业的撰稿人了,听人说美国的媒体言论比在中国自由,是这样的吗?

  张士敏:我说在美国没有专职作家,不等于说没有专门从事写作的人,因为我们所说的专业作家是指拿了工资而专门从事写作的人,这在美国是没有的,美国的所谓专业作家,他们是拿了版税,保证自己的生活,而放弃其他的工作,从事写作的人。关于媒体的言论自由的问题,这个问题,中国和美国,我认为现在还不太好比较,因为我们的制度和国情不一样。

  网友:去美国这么多年觉得值得吗?您当初是怀着“换一种活法”的想法去的。假如给您再次选择,你会选择什么?毕竟不是谁都能够轻易改变“活法”的。

  张士敏:去美国这么多年,我觉得很值得,因为我的视野开阔了,我对生活的认识更加深刻了,而对一个作家来说,生活特别是丰富的生活阅历是最重要的。

  网友:张老师,您提到“文学是人学”,一点不错!可您是如何看待当今文坛上出现的“写书的比读书的多,年小写作的比年长写作的多”这个现象呢?相比较而言,您现在的创作状况比起出国之前,是好还是不好呢?您还有写作的动力与激情吗?打算写什么题材,什么类型的。

  张士敏:文学是人学,这不是我说的,而是一句经典名言,我是相信的。至于现在文坛上写书的比读书的多,少年写作的比年长的写作的多,这个现象在我出国之前(十几年前),是没有的,我回来以后看到了这个现象,我也很惊讶,其实出现少年作家,也不奇怪,在全世界都有,但是在我们中国什么事情都会有一股风,我认为这个就值得考虑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少年都能成为作家的,特别有一些少年放弃正规的学习,我认为这个是值得考虑的。接下去,我的写作题材,我打算写一些我过去从未接触过的题材,如,农村的圈地所产生的问题,现在我正在调查。对我来说,这也是一个学习。

  网友:能够拥有美国的绿卡,可以自由的行走于每一个国家,那种感觉是不是很潇洒。是不是抱着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的想法去的美国,还是在中国真的太累,专业作家累什么?不用每天坐班,累从何来?是心累吗?你的下一部作品将是什么,还是写华人在美国吗?

  张士敏:关于作家累不累的问题,我是这样看的,从形式上看,中国的专业作家是最舒服的,也不用上班,而且可以不担心生活,但是我接触了一些专业作家,他们还不满足于这样的生活,还想能有够更多的生活视野,能够更自由的进行创作,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大了,但是在以往,由于各种频繁的政治运动,要做到很不容易的,所以从这一点上说,在精神上就累了。

  网友:您是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是什么促使您,或者说是激励您走上的这条文学道路的?您觉得作家写作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张士敏:在我的简介里面已经说了,我原来年青的时候,我当过兵,我是一个海员,当时我的生活是非常的艰苦和危险的,在我的身边,经常发生一些激动人心的故事,他促使我有一个欲望要把他们写下来,所以我就在空的时候进行了业余创作。我觉得对一个作家来说,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坚韧,因为写作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

  网友:《唐人街新教父》在写作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你认为你的小说对海外华人文学作品的题材有所突破吗?

  张士敏:《唐人街新教父》这本书,它的创作同样也是我在美国的一些感受,书中人物的主人公,他们这样的原型在美国还是有不少的,他们有不少人都是当然的一些红卫兵,因为种种原因到了海外,有的由于生活所迫,成为黑社会成员,但是他们的内心还是很痛苦的,我就是想写出,他们这种痛苦和挣扎,至于对海外华人文学作品的题材是否有突破,那要让读者来评判。

  张士敏:我看了朋友们提的问题,有一些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不能全部回答,但是我愿意在今后如果有机会,我还愿意和网友们交流,听取你们的批评和指导。

 来源:文学会馆(2004年10月13日 1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