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王晓玉(2004年8月11日14:00——15:00)文学聊天

王晓玉:朋友们好,能在这里跟大家聊天,有一种坐在茶室里,听着轻柔的音乐,端着一杯浓浓的好茶,面对着一批可以让我去掉假面,放松戒备的朋友,很安心的聊上个把钟头的愉悦,谢谢大家,能在这个茶座里来,谢谢大家能够跟我一起推心置腹的讲一些真心话。因为,讲真心话的,是最轻松幸福的人。
网友:对于女作家而言,写作最重要的资本是什么?而你的作品又大多数以女性为主角,你喜欢上海女性为人处事的风格和秉性吗?作为山东人,您觉得自豪吗?
王晓玉:浪花的问题很浪花,不要求我做宏大叙事,我可以率先回答。我是个山东人,虽然出生在上海,成长在上海,现在看起来,还得老死在上海,但是山东人的血流动在我的血管里,我不是很精细,比较粗率,有时使我很自豪,有时使我很惭愧,写作过程中,体现出山东人的风格就是我不小家子气,这算是优点,同时我又不够细腻,这只能说是缺点。对于女作家而言,写作最重要的资本,我以为是思想,女性作家,不但要有生活,有感情,更重要的是要有感悟,有想法,有理性的思维,这样才不会流于浅俗,流于琐碎,流于简陋,要做到这一点,对所有性别的作家都困难,而对女性作家而言更加困难。女作家以写女性为主,这都比较普遍,但是一个作家思想深刻与否,并不在于她写的是男人还是女人,而在于她怎么样写男人和女人。浪花问我,喜欢上海女性为人处事的风格和秉性吗?应该说我还是喜欢的,上海女性就其总体而言是优秀的群体,她们开放,她们聪明,她们灵活,她们美丽,她们具有比较高的教育水平和开化程度,她们是最能体现中国妇女的现代化程度的一个群体,我们没有理由从总体上否定她们。
网友:在电视主持嘉宾、教授、作家、博导这几种社会角色转换中,您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王晓玉:我最喜欢当作家,因为这是一件可以自主、自力、自强、自爱的事情。
网友:你都出过什么样的书呀?
王晓玉:小说有《紫藤花园》《凡尘赛金花》《99玫瑰》《田教授家的二十八个保姆》《正宫娘娘》等,网上有。这几天书市,有我主编的一套传播学丛书,包括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影视文学评论等等。平时还常常写一点随笔散文。
网友: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作家,但现在你的简历反映你是传播学系的主任,你认为你能办好传播学专业吗?华东师大是借你的名气的成分多呢,还是用你的传播学科研(注意科研是学术研究,非不痛不痒的“议论文”)能力成分多呢?
王晓玉:华东师范大学的传播系,建立不满两年,发展却很快,也扎实,近期马上就要成为新闻传播学院,成为整个学院的一个亮点,这是我作为一个开创者,非常得意的成就。这两年,我创作不多,但是两年的生活给我打下的基础,会使我的创作,发生难以估量的变化。我在一些电视节目当中做陪衬,这有什么了不起呢,生活中我做陪衬的地方多着呢,这都是生活丰富性的表现,也让我不会停留在某一个固定的社会定位上,我对于我上得了天,也下得了地的性格,很自鸣得意。但是我还是非常感谢童宾对我的疼爱和痛惜。
网友:你对卫慧、棉棉的书怎么看?性、肉体等等这样的内容的书怎么鉴定他的文化价值?
王晓玉:两个小姑娘都很有才气,特别是卫慧,文学驾驭能力很强,语言的把控极有灵气,她们写性,写肉体,这无可厚非,但是大多数人所不能接受的是她们在写作过程中流露出来的自我炫耀,特别是从青少年的思想引导这一角度来理解,这两位作家的作品,无法否定其不良的诱导作用。请你设想一下,如果你有一个十三四岁的,情窦初开的女儿,你是不是要向他推荐《上海宝贝》和《糖》。
网友:您觉得您是个美丽的女人吗?怎么定义美丽?
王晓玉:我当然是个美丽的女人,我的美丽不在我的五官、身材、衣着、装扮,我的美丽在于我生活的充实,生活的勤奋。我每天早上起来,就觉得有很多该干的事,晚上睡下去,又觉得有许多没干完的事,这些事有很多不一定是为我自己干的,许多是为别人干的,这里面有的是我的亲人,有的是我的朋友,有的是我的学生,我能以我的能力给予别人一些帮助,我觉得就完成了我的美丽。再说下去,就像牧师布道了,但我说的是真心话。
网友:从你的简历中看到,你曾在黑龙江和江西都呆过,那么这两个地方给你的印象好吗?在你的成功轨迹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王晓玉:到黑龙江去是被迫的,但是六年的生活,使那片黑土地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一周前,我故地重游,第一顿饭就找小米粥和窝窝头,那是我当初非常痛恨的饭食,现在却成了我的一种追求,这里面蕴涵着生活的哲理。那段生活,其实是塑造我的人格和性格的非常重要的一段原因,也必然会在我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江西我只生活了两年,但是却造就了一大批朋友,有的成了我的末莫逆之交。人生的每一段路,到了回过头去回忆的时候,都会寻找出比当时感觉多得多得价值,如果体现到作品中,说不定就是最有光彩的那一段。
网友:您是如何想到写《田教授家的二十八个房客》是否在您的身边真有这种事情,在创作并改编成电视剧的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王晓玉:田教授系列一共有保姆、房客、亲戚三部作品,拍成电视剧是前两部,28个亲戚正在筹拍中,当然是有生活的积累的喽,电视剧播放后,很多观众中我们家还有一个保姆,你没有写上,其实就是参与了创作,有的观众说,你的保姆有好几个,我们家都有过,这就是有了共鸣。所以给我的感受最深的是,文学创作只要比较贴近现实生活,也就比较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
网友:晓玉老师;关观注您的作品,很多都是以写女性为主题的,请问哪一部小说在您构思或写作过程中给您感受最深或最难忘怀呢?为什么?
王晓玉:给我感受最深或最难忘怀的是四十万字的《凡尘赛金花》,写这部小说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类似题材的作品,实在太多,我要把赛金花从淫娃荡妇或“九天护国娘娘”的历史定论中抢救出来,还她一个“凡尘”的本来面貌,很艰难,小说是我在美国探亲的六个月中写成初稿的,回来修改却花了一年时间,与其说是写小说,不如说是写博士论文,因此难以忘怀。
网友:在我们眼里,你几近于神话了。身兼数职,杰出优秀。我更愿意相信你是天才。你怎么看呢?
王晓玉:怎么是天才呢?只是劳苦大众中的一份子,我的职业是教师,写作是业余爱好,当个主持人不过是两年前的打工生涯,身兼数职,这在现代人的生活当中并不少见,干的努力一点,都能有一点点小成绩,干的不好,其实就是三脚猫。我还是主张年青人,选定一条道,拼命干下去。这样做取得成就的机会就更大一些。
网友:很喜欢你在纪实频道的节目,能谈谈电视在当今媒体的影响力吗?
王晓玉:纪实频道是一个比较受文化人欢迎的专业频道,我所做的节目名叫《经典重访》,主要是对优秀的记录片做分析,对我来讲,其实是将课堂延伸到影评上,你要是喜欢这个节目,不妨来报考我的研究生。
网友:听说你的儿子是申江服务导报的娱乐版主任,他是否受到了你的人文思想的影响而走上了新闻事业这一道路?
王晓玉:儿子有一个美丽的笔名,叫西窗烛下,很受女孩子们欢迎。儿子是一个很有骨气的男人,这样的男人做新闻,大家尽可以对他的新闻的真实性放心,他在16岁的时候,就参加青年报社的微型小说大奖赛,获得了一个二等奖,用奖金买了一个吉他,应该说写小说,得个奖,买吉他,都是有我的影响。
网友: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你的经历吗,你是怎么会走上写作道路,中间遇到过什么样的坎坷,什么样的机遇吗?
王晓玉:我生出上海仁济医院,家住黄浦区,六年就读的是女中,大学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美丽的丽娃河滋养了我,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的教授们带领了我,我曾经在黑龙江和江西工作过,也曾经在澳大利亚和美国滞留过。生活的阅历应该说是蛮丰富的,可惜繁重的教学工作流给我的写作时间不多,但愿我能写完我想写的生活之后再去见上帝。
王晓玉:茶还没有喝淡呢,话还没有讲透呢,时间却到了,好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系的大门总是敞开的,系主任是有坐班制的,如果愿意,我的电话尽可以打。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