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嘉宾有约  
    嘉宾有约
 
杨扬聊天实录:文学研究与文学本身之间距离愈来愈远
 
2006年9月4日 16:21
 
  杨扬(2004年5月26日14:00——15:00)文学聊天 

image

  杨扬(开场白):谢谢大家,今天很高兴到这里来和网友交流,以这种形式跟大家交流在我来说还是第一次,所以有什么出错之处,请大家包涵,问题大家可以随便问,我也尽自己的努力回答。现在就开始吧!

    网友:1994年前后围绕“西安会议”所出现的现代文学研究界所经历的巨大的困顿时期,到现在现代文学的研究已慢慢转向外部,如对文学体制的研究,文化研究等路数已成为近年来最热闹的声音。这些路径固然为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视野,却也让文学研究与文学本身之间距离愈来愈远,似乎文学研究日益成为现代思想史、文化史的佐证。但返回到文本本身,现代文学毕竟只有这么三十几年的时限,却又能为我们今天提供多少可供持续研究的资源?

  杨扬:首先我想说,现代文学研究界是个子虚乌有的东西,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向与九四年所谓的“西安会议”也没有什么关系。

  网友:我比较关心我们国家的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得奖小说我都有,不过看下来的感觉真有点名不副实,比如说二月河的《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都比凌力的少年天子好看,请杨先生对现在的历史小说和茅盾文学奖做点介绍吧。

  杨扬:关于茅盾文学奖我来做一个回答,我是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读书班成员,也就是通常所讲的茅盾文学奖的初评委,去年十月,我在北京住了半个月,参加茅盾文学奖初评,当时参评的作品有两百多部,从中选出二十三部,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有不少作品是靠平时阅读完成的,半个月时间是非常紧,除了自己阅读以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初评委之间讨论,最后无记名投票确定前二十三部作品,我看了后来有不少批评意见,这些批评意见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未必合理,所谓合理的意见是指评奖当中应该顾及到多种艺术风格的作品,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因为每个评委都想把自己心目当中最好的作品推荐出来,但由于评委的构成大都是专业的研究者和评论家受知识结构限制和阅读趣味的限制,推荐出来的作品风格上就比较容易接近,缺乏多样性,另外一个我想指出的是每次评奖肯定会遗漏很多好作品,重要的是已经推荐上来的作品当中,应该保持上乘的水平,有些批评者认为,还有不少作品被遗漏了,我想说的是,茅盾文学奖在评奖程序上有一个规定,这就是需要通过作协和出版社提出申请,如果有些书作协和出版社没有推荐上来,那么就无法进入到正常的评奖程序中来,所以这方面的遗漏并不是评委的问题。

  网友:前一段时间流行美女作家,我们知道杨先生对卫慧等美女作家一向很关注,现在又有了所谓的美男作家,您认为自己会不会也成为美男批评家呢?

  杨扬:美男作家、美女作家都是一些形象的说法,美女作家是指九十年代中后期象卫慧、棉棉、赵波这样的一些作家,其实作品好不好与作家的长相没有什么关系,但美女作家是当时新闻报导中的一种说法,现在大家都在用,也就约定俗成了,就是指这样的一些女作家,美男作家现在主要还是指葛红兵,这与他的《沙床》出版有关,其实通读过《沙床》的人感受也不一样,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我想这是每个读者自己的权力,我也是一个读者,而且跟葛红兵也有过交往,我觉得葛红兵是一个比较坦诚的人,无论是从事批评还是文学创作都比较放松自如,这是他的优点,他的弱点就是比较随意,不够严谨,但这是他的做人特点,如果把他的弱点全部去掉的话,就不成其为葛红兵了,葛红兵的作品有影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不全都是靠美男作家这个头衔支撑的。

  网友:我认为:子君——她是鲁迅告别朱安,接受许广平思想体现的人物形象。杨扬教授,您认为呢?

  杨扬:关于鲁迅,我倒是很想讲几句话,简单的讲,鲁迅的作品值得读,但关于鲁迅的研究和评论可以忽略,下面我具体的讲一下,为什么鲁迅的作品可以读而所谓的“鲁学”可以忽略。因为鲁迅的作品是一个作家自己对社会的某种反映,带有他个人的特征,他的喜怒哀乐都代表了个人的风格,这是一个真实的鲁迅,但现在很多鲁学的文章,教条气非常浓重,缺少生命活力,时时处处都把鲁迅做了人为的拔高,有的人认为鲁迅的写作是一种绝望的抗争,这种说法未必有说服力,因为很多现代作家也是把写作作为一种抗争社会、人生的方式,对鲁迅来说,写作是一种抗争但未必是绝望的,他自己也曾说过,我也还是需要生活,也有一种观点认为,鲁迅的写作体现出某种心理障碍,但我感到这些研究者所说的所谓的心理障碍未必是鲁迅写作中遇到的,而是反映了那些研究者自己狭隘的视野和心胸。

  网友:作为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学者,你对当前上海的文学现状所作的评价,是认为有影响的作家作品太少,请问,你分析过这种少的原因吗?

  杨扬:对于上海文学现状的评价,现在说法很多,有的说上海作家还是不错的,作品也不少,但有些评论认为上海的创作近些年来有影响的太少,那么我认为要具体分析,就是所谓多是指哪方面的多,所谓少又是指哪方面的少,上海文学在三十年代是中国文学的高峰,诞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家作品,可以说当时中国最著名的作家、最优秀的作品都与上海有关,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在我看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与上海的出版有关,上海当时有上百家的出版社,需要大量的文学稿源,所以很多文学家到上海来讨生活、谋求发展形成了“亭子间作家”这一文学奇观,对照之下,上海现在的文学出版机构凤毛麟角,对稿件的需求量当然无法与三十年代相比,很多作家也就不可能到上海来谋求生存和发展,这是一个原因,另外,上海的作家构成也是一个问题,三十年代上海作家大多是外地到上海的,但现在的上海作家基本上都是上海土生土长的,让这些作家写上海之外的生活那是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因为他们对很多上海之外的生活不熟悉,而上海本地的生活应受地域限制、受文化习惯的限制、国内其他地方的读者未必愿意接受,这影响了上海作家作品的传播,上海现在缺的主要就是这一方面的作品,写上海市民生活的作品或者反映上海市民心态的一些作品现在还是有不少,但这些作品影响都不是特别大,这跟我前面讲的地域限制、文化习惯限制有关,我们可以作一个对比,从上海作家个人的才能来说,未必比外地的一些作家要差,或者说同样一件事,同样一个故事,上海作家写的话,可能他的传播面就限定在一些大城市的读者当中,而外地一个作家他来写他的作品传播面就可能要广得多,这不是作品本身的问题,而是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我们现在所喜欢的作家往往跟一些反映社会问题的结合在一起,但上海作家对这方面缺乏写作上的兴趣,或者说他们的生活涉及这方面的东西比较少,这也是上海作家创作的一个特色,对特色而言,很难说好坏,只能说适应不适应,如果气候适应它就会有自己的影响,气候不适应,影响可能就受到限制,文学史上上海有一些作家一度红火过,但很长一段时间被人淡忘了,但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剧,人们对上海的一些作家又有了很大的阅读兴趣,这就是气候的适应问题。对于上海今天的作家来说,有些问题可以不顾,但对写作要有一种敬业精神,这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杨老师,您是第一个对上世纪90年代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所谓用身体写作的作家予以关注和肯定的评论家,想请您就此谈谈看法,您对她们在文学史中的定位又如何?

  杨扬:卫慧、棉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以后,我是第一个给她们写评论的,文章发在当时的解放日报上,我在文章里谈了两个观点,第一,这两个作家第一次写长篇小说就能让人还读得下去,这对一个青年作家来说是不容易的,应该肯定;第二,她们的作品对当代生活有自己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以往一些作家创作所少有的,所以这方面也值得我们关注,现在对她们的批评往往只注意她们写性、写物质生活,而不关注她们作为一个作家出场的重要意义,所以很多批评测重点跟我是不一样的,对我自己来说,所谓身体写作我觉得不是一个很准确的表述概念,如果说这个概念有意义的话,主要指这样的一些年轻作家的创作特点,这就是我对身体写作的理解,换句话说,身体写作是与这些青年作家的创作结合在一起的,构成了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网友:想提一点似乎是题外的话,我想问一下扬扬教授,您除了教书,带研究生外,还干些什么?是不是老是在给作家找茬,你们和作家是什么样的关系,你当然不会承认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但事实上呢?作家是不是要拍你们的马屁?是不是象你们这些权威人士的偶尔一句不经意的意见就可以左右一个年轻的作家的前途呢?

  杨扬:很多人总觉得作家和批评家之间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或者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这种情况可能也存在,但是对我来说,我跟作家之间很少有直接的交往,也不存在这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所谓利用是因为有利益在其中,但是我跟作家之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我是在大学里面教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单的说就是现代文学为主,对当代涉及不是太多,但也写一些文章,所以这样的身份关系使得我跟一些批评家有不一样的地方,这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跟作家的个人交往很少,可以明确的说,我几乎没有作家朋友,跟莫言的访谈也是因为做一个研究,其中涉及到莫言,所以我就找他,请他谈谈对文学的一些看法,所以我跟作家的关系也是仅此而已。

  网友:尊敬的杨老师:写作到现在,我感觉到很疑惑的问题是,给中国作家网站投稿要比杂志期刊便利的多,那么,这样做对一个搞文学创作的人来说,是否有出路?请老师指教,谢谢。

  杨扬:对一个文学写作者来说,有很多的发展阶段,那么第一个阶段要争取多写,第二个阶段就是多写和多发结合起来;第三就是要有选择的发表,我解释一下:多写是第一位的,一个文学青年或一个刚刚进入写作阶段的人来说就是要多写,这样才能对文字和表达能够比较熟练,第二个阶段就是多写和多发结合起来,因为老是写作,不能发表,这对自己的写作积极性会受到影响的,所以还是要有发表的渠道,现在发表基本上是两种形式,一种是网络上,另外一种就是期刊和出版社,网络因为它不受限制,所以对写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实验空间,所以应该在网络上争取自己的发表空间,在这同时,给一些文学期刊要不断地投稿,文学期刊因为篇幅有限,所以每次发表的作品总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很多人的作品都在上面发表,网络是一个很好的空间,有些作家是先在网络上出名,然后在期刊上发表作品,所以我想在网络上发表作品也是有出路的,不要气馁。

  网友:请问你对90年代以来活跃异常的影视文学有什么看法?

  杨扬:影视对文学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目前文学写作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很多作家写作时直接移植外国影视中的故事,影视成为当今中国作家文学写作的一个重要资源。

  网友:您现在平时还自己掏钱买小说看吗?为什么?

  杨扬:大部分小说都是我自己掏钱买的,另外还到中文系资料室翻阅一些文学期刊,我个人觉得小说是文学研究者必须关注的,因为小说是现在最重要的,或者说是最主要的文体形式,文学成就主要是在小说写作上表现出来的,诗和散文当然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文体,但社会影响、传播面还是无法与小说相比,所以从一个职业文学研究者的眼光来看,小说是我所愿意关注的,有些作品不一定喜欢,但从研究的角度还是应该阅读,以便了解小说写作的最新变化,对自己的文学判断和学术研究有所帮助。

  网友:搜索中国期刊网,上海作家似乎除了王安忆有好几百篇评论以外,其他几乎寥寥无几,这是否说明上海作家的整体水准不高呢?上海作家与内地作家之间的差距(如果确实存在的话)你怎样看?

  杨扬:王安忆是上海知名度最高的作家之一,所以对她的关注相对来说就比较多,其实上海还有一些作家知名度也是很高的,象余秋雨,年轻一点的象卫慧,有一次,我接待一个日本作家代表团,我问了他们对上海的作家他们知道多少,有一位日本作家对我说,除了王安忆以外,他还知道卫慧,这仅仅是一个社会影响而已,与作品的好坏未必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有些上海作家他的知名度不一定很高,作品未必就一定差。

  杨扬(结束语):谢谢大家,花了这么长时间来与我聊天,在以后我很希望在网上不断听到你们的声音,在各种文学场合见到你们的作品,也希望大家与上海文学会馆建立很好的联系,培植上海的文学空间。

 来源:文学会馆(2004年5月26日 1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