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嘉宾有约  
    嘉宾有约
 
朱文颖聊天实录:写作是与生存抗争的一种形式
 
2006年9月4日 15:31
 
  朱文颖(2004年4月7日14:00——15:00)文学聊天
   image

  朱文颖:亲爱的网友朋友们,我现在东方网嘉宾聊天室,外面是细雨的早春,适合沉思与交谈,希望与你们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下午。

  网友:请问同是70年代初期出生的朱女士:您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特征是什么?您是怎么看待现在的“快餐文学”的?

  朱文颖:我在前些天的一个媒体对话中回答过这个问题,以前对于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只有一个定论,认为他们在精神上无所依傍,所以他们也真的觉得自己是无所依傍的,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判断。这一代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客观上缺乏他们前一代人所拥有的坚实的精神资源,也和更年轻的八十年代人有所不同,他们是特殊的一代人,需要拿出内心更多的力量来完成他们的成长。至于“快餐文学”,我认为文学是没有快餐之说的,所以快餐文学不属于我所认为的文学的范畴。

  网友:选一部你自己目前最好的作品,推荐给我。

  朱文颖:四月中旬,《收获》杂志和作家出版社将同时推出我的最新长篇,题目是《戴女士与蓝》,我认为它是我目前比较成熟的一部作品,希望你到时候看一看,并且告诉我你的想法,谢谢。

  网友:你喜欢王安忆吗?

  朱文颖:王安忆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作家,我认为她是目前中国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她对于文学事业的全心投入与敬业精神是我们后辈作家所极其尊敬的。她目前仍然处于创作的旺盛期,在她身上无论为人还是为文,我都获益良多。

  网友:你会到上海来居住吗?

  朱文颖:上海是我的故乡,我出生在这里,并且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在我的小说中,上海是我如影随形的一个所在,我希望有一天我会重新回到这里。

  网友:你是七十年代最有前途的一位作家,你认为呢?

  朱文颖: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目前正在走向他们的创作成熟期,这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各具特点的群体。其中有很多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也诞生过并且即将诞生非常重要的作品,我只是其中的一员,我和他们一样,对于文学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我们相信文学不仅仅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更是我们的信仰和依傍。

  网友:你还是苏州日报上班吗?

  朱文颖:我现在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工作,它是新近成为苏州日报报业集团一员的。

  网友:《收获》、《十月》、《作家》等中国的文学杂志你怎么排名?

  朱文颖:《收获》、《十月》、《作家》都是中国极富盛名的纯文学刊物。正因为有了它们,中国的纯文学领域才有了多姿多彩的局面,它们各具特色,在我的心目中它们都是非常优秀的刊物。

  网友:我也个业余写作者,没有名气,除了几首诗歌外很少发表作品。但是我一直在写作。加上我手头的这部长篇小说,我已经写了4本长篇小说和一本短篇小说集了。写作成了我个人生活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请问朱女士,你在为人无所知前,是否也有一颗平常的心:没有功利,只是静心地写作,就像平静地生活一样?

  朱文颖:一颗平常的心是任何阶段写作的必要前提。我早期的写作可能更多的源于一种想诉说的愿望,到了后来,和你一样,写作也成了我个人生活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写作就是我每天正常的生活,在本质上它与功利完全无关,是我与这个世界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

  网友:请问文颖同志,我是一个从48岁刚刚投入写作的人,而且还身患重病。我写作更主要的想与病魔抗争。但是,我不知道向我这样年纪的人搞创作是不是合适,我没告诉任何人主要是怕人笑话不自量。文颖,今天我就想听听你的看法,这样对我更有信心。谢谢!

  朱文颖:写作本身就是与生存抗争的一种形式,所以我想,所有的写作者其实在本质上都与您一样,在写作过程中获得的慰籍、精神力量其实就是与生命抗争的良药,就此而言,我觉得您选择从48岁开始写作其实一点也不晚,并且恰逢其会,我相信您一定能取得您所要的成功。

  网友:尊敬的作家,我所关心的是有关自己创作碰到的问题。有人提出,写作不需要都去实践,全凭借自己的悟性。我想问的是,写作的悟性是究竟来自于何处?找什么样的切入点去写作合适?是不是在写作方面,现在也必须要讲前卫?过去的作品,比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等大文豪的作品,是不是不合乎于现在的创作手段了呢?

  朱文颖:写作的悟性首先来源于生活,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看似平常的生活可能恰恰是一个写作的金矿,因为他往往具备常人所不拥有的敏感、洞察和高度的理解力,一个作家能走多远,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考与理性,很多中国作家常常会忽略这一块,至于前卫与过时,其实都是相对的,前卫的姿态总有一天也会成为过时,所以它永远不是写作的基础,而大师们的作品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仅仅因为他们提供了对于世界的独特解释,我认为与前卫于否全完无关。

  网友:很赞赏你曾经的说法:我觉得女人写作最可怕就是自怜与自恋。你觉得一个女作家敢于直接地说话了,简洁明了,有力量。甚至能够很尖刻了。那就意味着她当作家的功力到了一个高的程度了。这是否意味着一个好的作家还不仅仅是抒发自己感受,他还必须要有“杀气”?

  朱文颖:力量并不等于“尖叫”,就像真正的另类并不需要站到大街中央,大叫“我是另类”一样。当一个作家拥有了对于这个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视角过后,他的作品就一定是有力量的,因为他提供了对于这个世界的独特解释,而我认为这恰恰是当代中国作家所比较缺乏的东西。

  网友: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你的经历吗,你是怎么会走上写作道路,中间遇到过什么样的坎坷,什么样的机遇吗?

  朱文颖:我大学是学经济的,1996年开始文学创作,1998年作家杂志推出一个七十年代出生女作家专辑,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带着这个标签走到现在,不过我一直认为。作家靠他的作品立身,任何或对或错的标签最终都是多余的。作家的成长确实需要某些机遇,但你如果仅仅是在等待它们,那就可能永远不能成为一个好作家。

  网友:高跟鞋、旗袍很大程度是上个世纪60年代前的风景,虽然现在高跟鞋也已经走俏,想知道的是,作为一个上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怎么会对那之前的事物产生兴趣的呢?

  朱文颖:真正的文学与时代构成的是一种暧昧的关系,上下五千年,我们生活的世界虽然不断在日新月异,但我们关心的事物,能触动我们内心的人与事,我们的悲伤与快乐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更改,文学是表现人心的,就像王安忆所说的,“不管这世界变到哪里去,人心总是古典的”。而这可能正是文学恒久魅力所在。

  网友:你好,你是怎么看待网上类似"木子美"这样的人和现象的?

  朱文颖:“木子美”只是一种社会现象,我认为她和真正的文学没有关系,但透过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人生、人性、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种过程倒是与文学有关的。社会现象总是层出不穷,今天走了这个,明天还会过来那个,我认为每一个具有成熟社会思维的人,都不应该对此大惊小怪,这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真正成熟的、非常有意思的一种标准。

  网友:对于女作家而言,写作最重要的资本是什么?

  朱文颖:任何作家的写作资本都来自他的头脑,我们的媒体有时会误导一些读者,认为写作依靠某种捷径便成抵达,无论对于作家还是读者,这都是个最大的误区。真正的写作无任何捷径可走。

  网友:作家好!能谈谈您对现在的少年作家的看法吗?

  朱文颖:少年作家热,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文化热点,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批写作者具备不错的语言天赋、结构与编故事的能力,但要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作家,这些只是必要条件,是远远不够的,写作不是依靠天赋就能完成的工作,大部分的少年作家,可能还远远未曾意识到,要把这条路走到长远,是一件多么艰辛的事。写作开始可以依靠才华,写到后来,更重要的是人的内力和对于世界的理解,这是涉世未深的少年作家们所不具备的。当然他们可以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解决这个问题,而这需要我们的社会、文学界、媒体共同创造一个正常的环境。

  网友:你的有些作品都是重写历史人物的。我感兴趣的是,这种“故事新编”式的写作中,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朱文颖:感谢你对于我作品的熟悉,我确实写过一些这方面的题材,比如写李后主的《重瞳》,写芸娘的《浮生》,我昨天还得到消息,《浮生》已被列为今年美国夏威夷大学一家纯文学刊物所做的专辑——“环太平洋地区最具潜力的青年作家的代表作品”之一。这些作品是我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故事新编”中体现的是一个作家的文化感,对于传统文学和语境的敏感度,我认为这类的作品最难表现一个作家“骨子里的内质”。

  网友:你文风很沉静,是天性如此吗?

  朱文颖:一个作家必须沉淀到生活的底部,才有可能出现对生活有洞察力的作品,我不认为一个到处作秀过于热闹的作家,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作家。所以不管我是否天性沉静,我力求在写作的过程中到达一种沉静的心境,它有助于穿越现象,到达本质。

  网友:我发觉你很在意外在给你的荣誉、机会、也很注意外面信息的人。从你回答的问题中,你没有我以前觉得的那样脱俗,免不了啊!

  朱文颖:我从来不觉得一个人可以完全脱离现实而存在,这种姿态不是虚伪的,就是不真实的,一个人或者一个作家,只有建立起他在这个世界中真实的经纬度,他才可能真正成熟起来,而一个获得成熟心智的人,才有可能表达对于人事的全面理解,我认为这不是俗气,而是更高层面上的真实。

  网友:《戴女士与蓝》,我觉得是部有趣的小说,读时令人嘴角充满了变化,读后又自以为明白了点事,只是在句式编排上有些混乱,似乎你在努力挣脱着什么,又摆脱不了原先的习惯。

  朱文颖:《戴女士与蓝》是我写作过程中的一个东西,我知道在它身上我能实现多少写作的理想,并且留下了多少缺憾,它是我近年来写作风格力求转变的一个见证。

  网友:我觉得你身上有挺浓重的上海味道。不清高,也有世俗的东西,有参与热闹现实的热情,也讲情调和所谓女人的风情。

  朱文颖:我一直认为上海女人是中国女人中的精品,只有在她们身上,才达到了对于生活的热爱、抗争与妥协的完美平衡,这是上海这个城市的气质所决定的。

  网友:你如何看待这次聊天在你生活和写作中的意义?

  朱文颖:我其实特别喜欢这种与网友们的直接沟通,你们的提问与想法常常会触动我的一些东西。

  朱文颖:可惜今天聊天的时间太短了,不过就像我们安慰自己的那样,来日方长,后会有期,祝朋友们在这阴雨绵绵的日子里,有个好的心情,祝好人们一生平安。

 来源:文学会馆(2004年4月7日 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