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叶辛(2004年3月24日14:00——15:00)文学聊天

叶辛:网友们你们好,好长时间没有到聊天室和大家聊天了,春天来了,用农村的语言来说那就是山坡上绿了,竹林子里翠幽幽的一片,充满了生气,其实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的,生气勃勃,愿春天带给大家好运。
网友:叶辛叔叔,在这看见你太好了,希望你能回复我的提问。请问中学生如何创作新概念作文。怎样看待中学生从文的道路,是不是该出本小说什么的?那对于那些文学少年,应该怎样走好文学道路,请指教或者给我们些建议,方法。谢谢!
叶辛:中学生要写好作文,要多读、多想、多练习也就是多写,很多孩子多读能做到的,多写他也能做到的,但是思考的并不很多,我希望他们在多读多写的同时要多思考,多琢磨,多吸收先辈作家和他们平辈作家好的地方。
网友:叶老师,你既是上海作协的领导,也是中国作协的领导,想问问你的是,你觉得上海的创作情况在全国范围里是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有人认为上海现在的创作情况不景气,你觉得是这样吗?
叶辛:上海的创作情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处于全国的中上水平,无论是作家的创作态度,还是他们的作品,都是能引起全国文坛和读者的兴趣的。
网友:你的作品很朴实,故事情节很感人,由此刻画的文学人物也很丰满。可我感觉,你好象并不刻意追求所谓写作手法或者技巧,也不象有些作家那样,喜欢标榜并炒作自己,以此证明自己是某某文学流派并得某某大家之精髓。能谈谈你对各种文学流派的看法吗?还有,你最欣赏并推崇的作家是谁?外国的,中国的,上海的。
叶辛:我比较欣赏的外国作家有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印度的泰戈尔,中国的鲁迅、矛盾等等。
网友:你的许多作品很好看也很感人,你的读者大多是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老三届知青,因为曾经是同呼吸共命运的,有着很多共同语言。你觉得如今的老三届读者,还会继续关注并阅读你的作品吗?
叶辛:我相信老三届读者会关注我的作品的,就在前几天,我们一百多个贵州知青在一起聚会,几乎每一个碰到我的人,都在问我,我那本新书出了没有。
网友:我也是从贵州回来的,曾在黔无聊时用笔写自己的过去和梦想着“未来”......,曾在何老师(何采孝当时《山花》编辑部)修改过作品.何老师多次同我提起你的刻苦,只是我没有向你那样天赋和持之以恒的决心。
叶辛:你如果碰到何老师,请带我向他问好。创作是要付出艰险的劳动,有时候是很艰辛的劳动。如果你真正的热爱文学,那么你们会把追求当中的艰险当成快乐的。
网友:叶老师,请谈谈你回到上海后,你的作品是比在贵州提高了呢,还是退步了
叶辛:我想是进步了吧。你要有空的话,就看看我最近刚出版的《华都》。
网友:我是69届初中的下乡知青。我想问叶辛先生,为什么知青文学很少表达对农民苦难的同情?很少表达知青当年由于无知而伤害农民的忏悔?
叶辛:其实知青文学当中还是有表达,当然知识青年当年由于年幼无知,做过一些伤害农民的事情,但是这样事情,其实在当时就已经获得了农民的谅解。
网友:叶老师,你好。我也是个写作者,刚刚出版了一个长篇《欢乐或疼》。我现在贵州,我有一个朋友在省文联,他的卧室以前是你办公室,那是我们经常会聚会的地点。每当想到,你是从这间办公室走出去的,我们心里就特别激动。我的经历与你相似,我从无锡来到贵州,己经有五年了,我想有一天我会离开,但这段经历肯定会对我的一生发生改变,我想知道贵州的经历对你意味着什么?
叶辛:你从无锡到了贵州,希望你能了解贵州,热爱贵州,那么当你离开的时间,你在贵州的这段经历会给产生影响,我在贵州整整待了21年,21年我去的时候还是一个小知青,那么21年以后,我在贵州的土地上成了作家,我希望贵州也能给你带来好愿。
网友:你好!叶辛。很激动,看你的开场白,便感受到你仍然年轻诗意的心。作为作家,能保持这样的心太好了你能谈谈现实生活中的你,是否经常感到所想与所遇差异以及矛盾呢?怎样转换你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身份与你的作为作家的角色呢?
叶辛:首先谢谢你,现实生活中的我一天忙到黑,经常是一躺在床上就睡着了,我希望尽快的调整好我的心态,迎接第二天的写作或者是工作。作家的生活最希望的是纯粹一点,就是空灵一点,因为文学世界里所有的一切人物、细节、对话都是需要在想象当中来完成的,但是我没有办法,每天上班,我得处理很多实际的问题,那么我必须适应这么一种写作和工作的状态,这里首先要做到的是调节好心态。
网友:我是香港的网友,在国内我一直都爱看您的书,但香港有你和叶永烈先生的盗版,这对您有什么影响吗?
叶辛:在国内也有我作品的盗版,我希望能打击盗版,盗版侵犯了所有作家的利益。
网友:您今年55岁,您觉得您的文学年龄有几岁?
叶辛:发表处女作的时候,我27岁,要这样算起来,我的文学年龄28岁了。
网友:你的年龄已经和年轻人有了一定的距离,想问你的是,你在写作上会不会感觉存在着代沟?
叶辛:写作的时候,我自己感觉心态还是蛮年青的,但是看到后来者的很多青春气息的文章,我会觉得我们是两代人。
网友:您好,我想问叶老师,您这次出新书距上次已经有7、8年时间,请问这次新书有什么意义和不同呢?
叶辛:这本《华都》是我第二十四部长篇小说,相隔我1995年9月出版的第二十三部小说《眩目的云彩》有九年了,相隔这么长了,一个是我写起来比较慎重,我希望要写就写的好一点,另外一个,年龄也不饶人了,整天做在电脑前面写作,身体也吃不消,所以也写的比较慢,还有一个原因,我天天要上班,只能依靠双休日和黄金周的时间来写,所以拖的时间比较长。但是不因为时间长,我就挈带了他,写的时候我还是很认真的,我希望他能深深的吸引读者,希望他能重重的撞击读者,希望他能久久的给读者回味。
网友:叶老师,我发现你对贵州有着深厚的感情,每逢说到贵州你都喜形于色,你的这份感情源自你在那里的成功呢还是源自你在那里长年的生活?
叶辛:我对贵州的感情,当然源自于在那里长达二十余年的生活。
网友:乡村和城市之间有着很大差别吧,而人的生活背景会极大的影响创作,您的新作之所以发生在两个城市也是您生活经验的体现吧?
叶辛:乡村和城市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当然会影响人的创作,尤其是对于我来说,19岁以前我生活在上海,19岁到40岁我生活在贵州,40岁以后,我又回到上海,这么一种生活经历的牵系,对我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上海和贵州那种对比和落差更为强烈,大家知道,上海是我们国家数一数二东部沿海的大都市,而贵州呢,它是相对来说,比较封闭和滞后,这么两种强烈的对比,常常使得我用两副目光看待生活,我经常用一双上海人的眼睛来看到偏远的古朴的,有时还是原始生活状态的山乡,我也经常用一双山里人的目光来看待现代大都市里的一切,当这两副目光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就会找到写作的源泉。
网友:除了知青文学,你还将写些什么?
叶辛:就是一个星期以前吧,我出版了本新的长篇小说《华都》,这是一本描写上海一百年的长篇小说,如果时间许可,我接下去的长篇小说也是写上海的,不过写的是新上海人中的年青人。
网友:叶辛先生,你好,我在贵阳,代表贵州人民问候你,呵呵。
叶辛:谢谢,你在这么远的地方向我问好,我真心希望贵州的各族人民一年一年的好起来。
网友:叶老师,你好。你有很多社会活动,又是作协的领导,你是用什么时间来进行你的创作呢?
叶辛:你问的问题也是我苦恼的问题,多少年里我几乎没有一个双休日和黄金周是在休息中度过的,所以能挤出来的时间我都在写东西。
网友:叶老师,为什么你的作品写一部轰动一部呢?中间有什么独特的窍门吗?比如美国的谢德尼.西尔顿,他说他的小说之所以长盛不衰,因为他的小说有16个必要的情节,比如色情、比如凶杀等,你是否也摸索出自己独特的方式来了?叶辛:写一部轰动一部其实是你的感觉,客观情况是写了一部后要有很长时间,比如说《蹉跎岁月》到《孽债》,中间就相隔了整整十二年,这中间我写了十几本书了。我不像美国的谢德尼.西尔顿,也没有摸索出有规律的独特的方式。我写作那是我心灵倾诉的需要,是觉得我有话要说,写不出来的时候我不硬往下写。
网友:您觉得21世纪中国文学的火花在哪个地域?(有人说80、90年代在西北)
叶辛:我更觉得21世纪中国文学的火花在沿海。
网友:您是不是和华都大楼物业有些什么协议?这么做软广告 。
叶辛:华都大楼是我虚构的一栋楼,所以没有做广告之嫌,在改革开放的1979年以前,上海的外滩地区有八十几栋十层以上的大楼,我小时候对这些大楼都很熟悉,不少同学就住在这样的大楼里,到大楼的阳台上去放鸽子,这恐怕也是我写作《华都》的原因。
网友:叶老师,您能否谈谈怎样才能在烦嚣中静下心来搞创作?
叶辛:关键是心态,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世界的诱惑也很多,但是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潜下心来的,搞创作也不例外。
网友:为什么起“华都”这个名字,似乎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废都”?对此您想解释几句吗?
叶辛:这几天问这个问题的读者很多,我的《华都》是指长篇小说中的华都大楼,这是上海外滩地区很多大楼的中的一栋,当然,我也想用华都来象征上海,因为写到华都大楼和一百年,所以我原来这本书的名字叫《华都世纪》,但是这本书,后来交给世纪集团的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们建议我把书名当中的“世纪”拿去,我觉得拿去了也很好。
网友:你觉得《华都》这部小说,是你成功的作品吗?有足够的底气与驾辕能力描绘上海的百年沧桑?毕竟上海是一个极其繁杂的社会,社会成员也再不是单一的知青;上海积淀的文化太深的信息量厚,而当今时代包含的信息量也非常大,能谈谈你是如何想起写这样的宏篇巨作的吗?谢谢!
叶辛:写完《华都》以后,我从头到底读了四遍,是对它满意了才交出去的,希望你有空的时候也看看。
网友:您天天上班?下海了?什么企业?卖什么?我一定捧场 。
叶辛:我天天在作家协会上班,处理一点协会事物。主编一份刊物。为会员服务。
网友:如果可以选择,您更喜欢作个贵州男人还是上海男人?
叶辛:我希望做一个“半个”贵州男人,“半个”上海男人。
叶辛:时间过的很快,一个小时不知不觉就流逝了,不得不给网友们说再见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