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嘉宾有约  
    嘉宾有约
 
孙树棻聊天实录:我喜欢上海这个城市
 
2006年9月4日 15:05
 

  作家孙树棻(2004年2月4日14:00——15:00)文学聊天实录

image

  孙树棻(开场白):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到东方网聊天室和大家聊天,事先一些题目我先看了,有种问题我可以回答,有种我可能也回答不清楚,我想说明一个道理: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

  网友: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成绩呢?

  孙树棻:这有个很大的范围,如果你喜欢中文的话,只有四个字:多看多写,我认为所有的作家都是在不断地吸收,不断地练习,不断地多看中形成的。

  网友:上海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也出了一些好作品,好作家,但我觉得总还缺点什么,孙老,你看上海是否有较为大气点的作家呢?我这里说得当然是中青年作家。务必请孙老谈谈

  孙树棻:我认为上海应该是有不少相当不错的中青年作家,但说到大气的话,我觉得上海的作家恐怕欠缺的就是大气,不及北方,甚至更加不及西北那边的作家,比如说,我觉得上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够写出一部象《白鹿原》这样的小说。

  网友:孙老师,你好!我想写长篇,可不知如何着手?长篇写作是信马由缰,还是先要胸有成竹?

  孙树棻:我认为写长篇一定先要胸有成竹,写一个短篇甚至写个小中篇还可以信马由缰,如果长篇不是先胸有成竹,那写到后面就会收不拢,还有我觉得写长篇还是先着手写一个梗概,比如说是几百字的或二三千字的梗概,看看这个故事情节合不合理,人物关系合理吗,随后在梗概上面再发展,如果你要写20万的长篇,就先一个2、3万字的提纲,可以自己看也可以征求别人意见,然后一步一步把提纲发展成全文,当然各人有各人的写法,我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写的。

  网友:请谈谈社会公正与司法的关系 。

  孙树棻:这个题目离开我现在的工作比较远了一点,我可以这样认为,要社会公正首先要司法公正,如果说司法不公正,社会就很难以公正,这是个简单的道理,也可以说是一个真理。

  网友:我酷爱文学,这些年一直在发奋读书,笔耕不辍,然而收效甚微,请名师指点方法.

  孙树棻:我实在是没什么好办法,但从我自己来说,也是那四个字:多看多写。我就是多看多写练出来的,看呢,我建议你多看世界文学名著,特别是古典文学名著,这些文学大师的作品,你可以从它里面吸取营养,如果你是写短篇的,我建议你先看俄国契诃夫的,法国莫泊桑的,美国的欧.亨利的,马克吐温的,杰克伦敦等这些人的作品,不光是看他们的情节,还要看他们小说的写作结构和他们的用词,我相信,你经过较长时间的锻炼,一定会有所收获,因为,这也是我本人的经验。

  网友:请问现在的文学跟以前的文学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

  孙树棻:我不知道这位读者指的以前的文学是哪一些,我只能够笼统的说一说,以前,有两种文学,一种是在文革前的文学,还有就是解放前的文学,很明显的,现在的文学题材要比过去文革之前的文学宽广的多,作者写作的范围也比过去宽阔的多,因此所反映的生活也比过去丰富的多,而且,还有一点,真实的多,这一点我觉得是最大的区别,总之一句话:现在所受到的限制是比过去少得多了。

  网友:在您众多的作品中,您比较喜欢那一部作品呢?

  孙树棻:在我自己的作品中,我比较喜欢的是一部《夜深沉》,这个是写京剧大师周信芳一家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我觉得这是我作品中最能够感动广大读者的一部作品。

  网友:您好!我想问一下,您对现在作家的低龄化有何看法?

  孙树棻:作家能够低龄化,应该是好事,有更多的人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写出东西,是好现象,历史上有许多文学家,就是在年轻时的时候写出了很好的作品,例如,写《滕王阁序》的王勃,还有很多,可是,现在有些低龄化的作家是被炒作出来的,因此,这样的炒作对文学和对作者的本人的将来都是没有好处的。

  网友:文学有没有雅俗之分,你的作品应该归入哪个门类中?

  孙树棻:文学我认为是有雅俗之分的,不过并不严格,《红楼梦》算是雅的还是俗的呢,不能算是完全俗的吧,也不能算是完全雅的,它是包括了雅和俗,是雅俗结合的,还有很多,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都属于包含了雅俗两个方面的,我的作品当然跟那些名著不能相比,可是我觉得我的作品也包含着雅俗,至少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雅俗共赏,有更多的读者,我决不希望我的作品只有一小部分人花了很多力气也看大不明白,如果这样,那我觉得这样的作品就失败了。

  网友:你是一个很善于写故事的作家,在过去的日子里,你写了很多扣人心弦的故事,被拍成了电影。如今你开始落笔写人物的命运,比如那些对周信芳家族人员命运的叙述等。在这两者之间,你更愿意哪种类型的创作呢?

  孙树棻:这两种类型中,我当然喜欢写人的命运,不光是周信芳家族的命运,还有各种人的命运,包括我自己家族的命运,我也写过不少,因为我觉得文学能够感动人,就是要写人的命运,而不是来靠故事吸引人。

  网友:看过你的这些关于豪门的作品了,感觉是你更多的是罗列了生活中的事情,而少了自己的文学感受及个人风格,文笔也有走弱的现象,你个人的感受呢?认可我这样的说法吗?

  孙树棻:这位网友说的不错,我对这些东西很少评论,只是罗列,很少把我个人的感受插进去,因为我觉得我应该把所有事实的真相客观地写出来,因此读者如果感到我的文笔上有走弱的现象,那我一定要注意起来,很谢谢这位网友对我的提醒。

  网友:写旧上海生活的作家,如今越来越多了。你觉得他们的写作与你有什么区别吗?现在年轻的作家纷纷进入这个领域,会不会导致你的空间越来越小呢?

  孙树棻:写旧上海生活的作家,确实越来越多,我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于,他们主要是靠采访、资料来认识旧社会的,可是我写的东西绝大多数都是我的本人的所见、所闻、所历,这就是一个最大的区别,所以青年作家进入这个领域不会导致我的写作空间减少的。

  网友:问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作家是培养的呢,还是靠他们的努力从自己的生活中冒出来的呢?

  孙树棻: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但是人家的帮助培养是不可缺乏,特别是你刚出道时,都是人家帮忙的,特别是编辑,比如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叫《姑苏春》,如果没有编辑朱彦,就不可能有这本书,没有这本书,很可能没有我的今天,很可能到现在我还在到处投稿,也可能完全放弃文学了。

  网友:好像你是作家里作品较多的一位,到目前为止,你一共写了多少部小说了?在上海作家中你能排上前十名吗?

  孙树棻:我一共出版了五十本书,其中有四十一二本是属于长篇小说。

  网友:你好像去过国外,外国的作家是怎样生存的呢?他们也是像中国的作家一样,有一份优厚的待遇,却几年才出一本小说吗?

  孙树棻:外国畅销书作家极其富有,非畅销书作家生存非常困难,你所说的中国作家一份优厚的待遇,几年才出一本小说,这是说的一部分专业作家,绝大多数的作家并没有这份待遇,而且是很辛苦的。

  网友:看你的简历,你也算是个老作家了,想问你:你觉得作家和作协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是作家养活着作协,还是作协养活着作家?

  孙树棻:作协是作家的团体,分两种,一种是专业作家,另一些就是业余作家;作家当然不可能养活作协,反过来,作协也不养活作家,只不过是把极少数的专业作家组织起来。

  网友:你认为海派文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孙树棻:这个能使我开阔眼界,还分两个:一个是开阔视野,一个是开阔题材,从原来的上海的上海人,写到香港的上海人和北美洲的上海人。

  网友:请谈谈上海和香港这两个城市间的异同。

  孙树棻: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政治制度还是不同的,相同之处在于大家都是一个金融、工业、外贸各方面发展起来的国际性的大都市

  网友:有人说上海的文学高峰在三四十年代的孤岛时期,也大都是流浪到此的作家的墨宝,你怎么看?

  孙树棻:我认为孤岛时期当时有孤岛文学,确实有许多人在上海写东西,但是我认为这个时期不能算是高峰,上海的高峰时期应该是从“伤痕”文学开始以后的十年,称之为文学新时期,现在活跃在上海文坛上的作家也还是从这个时候出来的

  网友:孙前辈,有作品发表也总觉得离精品的差距甚远,觉得力度不够不深,这应该找什么样的原因呢?

  孙树棻:我觉得力度不够不够精品,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生活的底子不够厚,对你描写的生活应该更加了解得深,第二要精品的话,要得靠文字上的千锤百炼。

  网友:我觉得你写周信芳那部小说很细腻动情,小中见大,很适合拍成电影,您有这打算吗?

  孙树棻:我也曾有过这个打算,上影集团还有过这个打算,甚至改编好剧本,关键是在资金和市场,所以至今还没有拍。

  网友:上海”是一个具体的城市,有他的过去历史和现在面貌以及将来远景,可上海仿佛又是一种符号和一种标签。现在许多作家都在写“上海”,也都标榜自己笔下的上海才更富有原汁原味的上海味道。可我读有些作品,觉得无论是凶杀的、香艳的上海,还是市井的或者金融的上海,似乎都难以写出上海的精髓。孙老师,您和上海有着血肉相连的体味,您能以简单词汇来形容上海的味道吗?上海究竟是什么味道?

  孙树棻:上海是个大杂烩的城市,各个地方的特点都有,江苏的、浙江的,还有其他地方,还包括海外的,所以形成了一个海派,还形成了一个海派文化。

  网友:孙老师,今天您参加这里聊天,觉得“文学会馆”是名副其实而回归本意了。好象喝茶就有茶馆,喝咖啡有咖啡馆,您与“会馆”的贴切结合,使“文学”与“上海”也显示了特有的意义。现在想问,您是喜欢已经远离我们的回忆中的上海呢?还是眼下的上海。您怎样看待”新天地“这样的仿建筑以及所营造的文化。

  孙树棻:我并不喜欢远离我们回忆中的上海,以前的上海不光是在生活条件方面远远及不上现在,在我童年少年青年时期,有日本人占领时期的上海,也有国民党政府金元券通化膨胀、物价飞涨的上海,比如说抗战时期沦陷八年的上海,怎么可能喜欢呢?对新天地,我觉得是商业气息十分浓厚,但是并不奇怪,老板投资只是为赚钱的,你说他要是不商业化怎么可能呢,总之,新天地是个完全仿造的东西,作为上海的点缀还是不错的。

  网友:写作苦吗?怎样写小说?

  孙树棻:写作有苦有乐,光光苦也不会写了,但是说只有乐,也是不可能的,本身是有苦有乐;关于怎么写小说,小说是虚构的,但小说源自生活,第一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有了素材,才能写小说,没有素材,怎么写小说,你说对吗?

  网友:怎么才能写好短篇小说呢?框架要很大吗?

  孙树棻:你好,很抱歉,我自己写不来短篇小说,几乎没有写过什么短篇小说,大概不会超过二十篇,所以我认为写短篇还是多看些大师的作品,比如前面提过的莫泊桑、契诃夫,包括我们中国的老舍等,从他们的作品中学习那是最好的办法。

  网友:如何看待当今年轻人的创作,与你们相比,他们有什么不足,有什么长处?反之,与他们相比,你们有什么不足,有什么长处?

  孙树棻:现在我觉得有很多年青的作家,他们的创作能力和创作潜力和我们这一辈相比,要强得多,可以说我对许多中青年作家的作品是非常喜欢,甚至于感到钦佩,我觉得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要比我们敏锐,所以我是一直认为长江后浪推前浪,在现在的形势下,在文学上,一定会一代更比一代强。

  网友:一,现在的上海城市建设,你觉得其规划合理吗?你喜欢现在的上海城市吗?并为上海的现代建筑感到自豪吗?二,你认为现在的上海,她最能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那么多的人写上海,即使是对上海并没有生活感受的人,为什么大多是写她的过去呢?还有那么多的人在刻意追寻或者营造旧上海文化氛围,是出于什么样的文化心理呢?

  孙树棻:关于你的第一个问题我没有去研究过,所以不能回答你,第二个问题,我想我是喜欢上海这个城市的,我也感到上海的现代建筑很好,比我到过的许多国际其他城市都好看,比如说,香港、东京、纽约,为什么好呢?建筑的风格式样多,所以比较美观。现在这么多作家在写上海,为什么大家都写它的过去,因为有许多人认为上海的过去是很能吸引人的,实际上就是因为这段时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关系,但是这只是旧上海的一个面,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真正的旧上海有些地方应该是根本不值得怀疑的,但是现的作者很少写到这一部分,大概主要是因他们对这部分不太了解,对于他们刻意追寻或者刻意营造旧上海文化氛围,我觉得不是怀旧,而是因为他们没过过这种生活,那是他们想象出来的一种生活,然后再去“怀念”它。

  孙树棻:由于时间关系,和大家聊天只能暂且到此为止,希望大家对我的意见和批评和指正请你们交给东方网转给我,我一定感谢大家对我提出的宝贵意见和批评,谢谢。

 来源:文学会馆(2004年2月4日 1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