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嘉宾有约  
    嘉宾有约
 
沈善增聊天实录:我离文学创作的真谛更近了
 
2006年9月4日 13:45
 

image

    作家沈善增(2003年12月10日14:00——15:00)文学聊天实录


  麦穗奇(嘉宾主持人):我们今天请到了作家沈善增,沈善增的创作经历应该说很长了,做过编辑,还培养过不少文学青年,最近又对气功和老、庄有兴趣,应该说沈善增是作家里面的多面手,我们今天请到他,希望和大家一个愉快的交流。

  沈善增(开场白):今天到网站来聊天很高兴,我也是第一次到网上来聊天,对我也是一种新鲜的体验,作为我个人来说,我是不用电脑的,也不上网,因为我觉得我的字写得还可以,我要为我们中国硬笔书法留点东西下去,当然主要还是我个人的写作习惯,我觉得在电脑上打字是对我自己的写作思路是有阻碍,也是几十年来形成的习惯,改也难了,今天我到这里来聊天,也主要是靠打字小姐来帮我的忙,时间我觉得也很短,所以我现在就回答我所看到的网友的问题。

  网友:我几年看了你的“我的气功记实”我是想信它的真实性的,但后来听说此书被批判了,编辑人处境艰难,请问真相是如何的?

  沈善增:谢谢东山先生对我的关心,但是我本人没有听说过我的气功记实被批判,当然更没有听说过编辑人员处境艰难,真相就是如此。

  网友:你的《我的气功记实》是否是真实的描写?在政府近年来对“气功”不提倡的情况下,你是否还练气功或在你的作品中宣传气功的疗效?你认为“气功”是否应作为自我健身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而大力提倡?应如何开展?谢谢!

  沈善增:《我的气功记实》从题目上看,当然就是真实的描写,而且我觉得我这本书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真实性,完全是照实的,里面是真人真名真姓,尽可能的时间地点都有,所以书出来以后,当时有读者就去找他们书里面认识的人核实,我记得宁波有一个老先生,他认识我书里面描写的鄞县县委的一个干部,这位先生姓周,书里面写到我在一次鄞县籍作家回鄞县的活动中,给他发功,当场治好了他的严重的胃溃疡,本来他是不能喝酒的,他喜欢喝酒,因为胃出了毛病不能喝酒,后来发功以后,当场就喝了三口烧酒,一点没事,晚上就跟人家拼酒,那位老先生他就去找周先生核实,我记得这位老先生姓陈,核实下来确实如此,而且比我书上记得还神奇一点,后来他就在宁波的一张报纸上面登了一大篇文章,介绍这本书,和他去核实的情况,我这本书所以到现在没有受到任何批判,就是因为我是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真实是任何文学作品的生命,更何况标明是纪实文学的作品的生命,那么至于妙元同志提到的政府进年来对气功不提倡,这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中央文件和有关社论是把气功和法轮功划清界限的,把宗教和封建迷信划清界限,所以实际上,正常的气功活动还是在正常的状态,可能有些传媒火烛小心,所以对报导气功方面比较谨慎,大家觉得气功有些退潮,但是只要是真实的东西,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东西,它总是要存在的,总是会发挥的。我当然认为气功作为自我健身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应该大力提倡,而且我认为气功是中华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点我在《我的气功记实》中专门谈到气功对于东西方文化的分野有着很重大的意义。我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论气功的“道”的价值》,发表在复旦大学出的一本丛刊当中。

  网友:从文学爱好者到作家的关键是什么?

  沈善增:从文学爱好者到作家的关键是要动手写,不写永远是文学爱好者。

  网友:沈老师,您近几年似乎都在研究中国的古代哲学,像《老子》、《庄子》等,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古代哲学?作为大学生又该如何学习?

  沈善增:我近年来研究老、庄的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东方文化实在是有非常好的东西,后人因为认知水平和其他种种原因,没有对之充分认识,这实在是非常可惜的,我们的古代哲学应该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峰,我觉得中国的道家哲学和佛家哲学和古希腊的哲学是人类精神文明上并肩而立的三座高峰,就我个人的观点,认为东方哲学比西方哲学还高那么一点,当然我对西方哲学知道的还不多,因为我不懂原文,看得都是译本,也没有对象老庄哲学佛学那样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究,所以我的印象不一定正确,但至少是比肩而立,我觉得作为今天的大学生,在接受西方的知识体系和他们的哲学思维的同时,应该在东方哲学上花更大的功夫,因为这不仅不对中华民族的振兴,而且对整个人类在新千年里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我自己则觉得研究东方哲学太晚了一点,基础也差了一点,比如说我不懂外文,一些古文底子也是自学的。

  网友:请问:文学能否真正反映人的真正的生存理念与人的真正的生存状态?

  沈善增:文学当然应该真正反映人的真正的生存理念和人的真正的生存状态,如果文学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文学对人类的意义就要大大降低,我个人也不会对文学那么着迷,把它作为一种准信仰。

  网友:沈善增校友:您如何看待“华东师大作家群”现象?您觉得如今的母校与八十年代的文化气质上有很大差异吗?我们这批新世纪头年跨进师大的学生,渴望人文关怀,可是却发现人们都在说“人文精神在象牙之塔已经垂垂将死”,眼睁睁地看着一种鲜活的精神就这样一点点式微,真的很伤心。您是如何看待这种人文精神的缺失的?应该怎样补救呢——如果可能的话?

  沈善增:这位先生可能是华师大的校友,我是华师大自学考试大专毕业,所以华师大的作家群有时候把我算进去,但通常情况下是不算进去的,因此我对华师大作家群的现象关注也很少,因为是自学考试,没有在学校里面读过书,所以对华师大的文化气质很难有直感,尽管我在华师大中文系里许多朋友,我不知道人文精神在象牙之塔已经垂垂将死出于何处,我本人不大同意这种说法,因为人文精神如果它只在象牙塔里,那么它可能就是要垂垂将死了,我不是说象牙塔里没有人文精神,而是说人文精神不止在象牙塔里,人文精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人文精神它是鲜活的,它不可能式微,因为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的凝结剂,如果没有人文精神,那么人类社会也解体了。

  网友:沈老师,您好!我想请问您:文学应该如何自学?成材需要哪些自身因素?写作应该怎样锻炼?您最欣赏的文人和作品是谁?文学于您意味着什么?您是如何看待当今文坛的?谢谢!

  沈善增:文学如果指的是文学创作的话,那么本来就是基本上都是自学的,因为大学一直是声称不能培养作家,文学的自学一个是多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还有一个要多写,多写包括记日记,就是说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因为文学创作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想象力,包括观察力;还有一个就是表达力。成材的自身因素可能最主要的是对文学的热爱,它有一种要把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对生活的感受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强烈冲动,因为有的人可能他对世界的感受是用音乐表达出来,有的是用绘画表达出来,有的是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文学比较习惯于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我看就是这点是文学的自身因素吧。写作的锻炼就是不断地写,而且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丑媳妇怕见公婆,不肯把自己写的东西拿出来给别人看,也不要听不得意见,只要听好话,听不得不同的意见,因为作为一个初学者来说,他最难的是不知道读者要知道什么,往往读者知道的他也知道,所以他写得很多,而读者想知道的、不知道想知道的,他也不知道,所以就不写,这样的作品就不能受到欢迎。我欣赏的文人和作品很多,最欣赏的我也没有排过。文学对我意味着一种准信仰,就是说我过去认为如果我知道自己不能写作了,我可能会精神崩溃,当然现在我不会。当今文坛很热闹,人才辈出,但是很认真在创作的好象比较少了一点。

  网友:上海一直是文学学者很集中的地方,也不缺作家以及各种文学流派。可真正有建树能够传世的的好象还是一批老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您是否能谈谈您在这个方面的看法?是因为大浪淘沙硕果仅存,还是因为其他原因,使得当代难以产生大作品和大作家?您又是如何看待现在的文坛,尤其上海的文坛现象。您觉得在我们上海,在你们这代作家中,有可能产生几个足以让后人牢记的作家以及作品吗?

  沈善增: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应该由我们的后人来回答,因为你看到的是以前一批老作家老作品,你看到他们的作品,知道他们的作品能够传世,那么我们今天正当龄的那批作家哪些作品可以流传下去,哪些人可以成为大作家,今天谁说了也不算数,只有我们的后人才知道,而且文学是一个个人的事情,不一定作家集中的地方能出大作家和大作品,当然也不定不出大作品和大作家,这和作家和学者集中不集中没有什么大关系,况且现在是网络时代,大家住的不集中,在网上就集中了。

  网友:您是专业作家,专业作家写作是完全按个人意愿写吗?还是会遇到指令性的写作任务?假如遇到指令写作与个人创作习惯或者意愿有冲突的时候,您如何对待这样的矛盾呢?

  沈善增:因为我是完全按个人意愿写作的,没有碰到过这样的矛盾,所以无法回答如何对待这个矛盾的问题,象我本来是写小说的,这两年在写学术著作,也没有谁说这不是专业作家的份内之事,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专业作家的写作完全是按照个人意愿在写。

  网友:你研究老庄?哲学思想还是散文本身。

  沈善增:研究老、庄,我是文本细读,包括哲学思想和它的文字,包括审美鉴赏,古人是文史哲不分的。

  网友:很早听到你的名字,但很久没看到你的著作了,忙什么了

  沈善增:我最近应该说是著作不断,只是你没有看到,2001年出了《还吾庄子》,今年还出了一本《用小说形式包装起来的文化经济学著作》、《当缪斯伸出金手指》,不久前还出了一本散文集《伟大的情人墙》,在《读者导报》、《青年报》写专栏,《东方早报》也写过十几篇专栏文章,还有其他报刊也写过一些文章,所以还是忙在文字堆里,没有脱离过正业。

  网友:你从写小说开始,到当编辑,到培养文学青年,到做专业作家,到研究老子庄子,你觉得你的发展趋势,是愈益接近文学创作的真谛呢,还是远离了创作的本质 ?

  沈善增:我觉得我是离文学创作的真谛更近了。

  网友:你研究老庄,老庄的思想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沈善增:老庄思想可以说是我现在知道的世界上最深刻最先进最开放最民主的思想之一,它是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思维,我为中华民族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这样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而感到无比骄傲。

  网友:老子和庄子你更喜欢谁?

  沈善增:老子和庄子实在无法说我更喜欢谁,我一样对他们高山仰止,高山景行。

  网友:你现在进行的老子庄子研究,和你的作家文学创作,应该是个怎样的关系呢?有人觉得老庄的研究严格地说可能不应该属于文学范畴,就像气功的作品一样,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沈善增:我不知道这个严格的说是按什么标准,老、庄当然把它说成是只是文学作品,是把它看低了,但是不能因为它不仅是文学作品,就说它不属于文学范畴,就象我记气功的作品,不是气功本身,这个作品当然也是文学作品,因为纪实文学是文学,象这种文体分类学科分类的问题太深奥,个人水品有限,只能这样回答。

  网友:你怎样看待上海包括中国的文学现状,有人说现在中国的作家都已经在不务正业了,你怎么看?

  沈善增:我不知道这个不务正业是算什么意思,过去把文人下海也不看作不务正业,如果按照边个标准,应该说中国的作家都在务正业,如果说研究老、庄算不务正业的话,那么现在的作家都已经在不务正业了。

  网友:能否比较一下老庄哲学和禅宗以及新儒家学派

  沈善增:老庄哲学和禅宗应该说本质上是一样的,但表述方法有所不同,照佛教的说法,这是因名假立,对机说法,用今天的接受美学的观点来说,就是对不同的受众同一样东西用不同的方式来讲述,新儒家学派我所知甚少,不便加以评论。

  网友:知道你培养了不少的青年作家,虽然现在他们也许都不承认了,所以很想听听你对文学写作的体会和感受

  沈善增:我不知道你从哪里听说我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我也不知道对培养这个词怎么定义,因为这个方面定义不同,所以可能会存在承认不承认的问题,我自己个人认为,作家的成长是需要得师长的帮助和指导的,象我就得到不少师长的指导,比如说已故的谢泉铭先生。我认为这是他对我的培养,写作当然是靠自己的,但是有时候及时地帮助、提醒、指导对你创作入门提高是很有帮助的,包括我现在回答这个题目,我就想起当年谢泉铭先生对我说,你要集中力量写好你的每一部作品,不是提倡一本书主义,但是你与其写十本平庸的书,不如写一本能够流传下去的好书,这个话是在三十年前对我说的,至今想起来,好象还历历在目。

  网友:您现在是否还有个人气功实践?

  沈善增:有,我现在星期六星期天上午到公园去太极推手,一批老先生要我给他们导引导引,相当于发功吧,有时候有人有病痛我力所能及的,也顺便给解决一下。

  网友:什么时候再续《我的气功记实》?

  沈善增:目前没有再续我的《我的气功纪实》,因为《还吾庄子》整个完成需要五六年。

  网友:沈老师,您如何看待庄子的“逍遥”?

  沈善增:请看《还吾庄子.<逍遥游>题解》。

  沈善增结束语):网上聊天确实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可惜时间太短,下次有机会再和大家聊,再见!

  麦穗奇嘉宾主持人):今天的聊天就到这里,沈善增是一个博学多才,幽默的作家,我们可以从他的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和体会到,谢谢大家今天光顾我们的聊天室。

 来源:文学会馆(2003年12月10日 1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