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燕:各位网友,大家好!我准备好回答大家的问题了,我没有经历过网上聊天,所以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愉快的渡过这一小时。
网友:想知道在你的人生旅途中谁对你的影响最多?
陈丹燕:我觉得在我小的时候我父母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他们一直给我很大的自由,我可以自己选择要看的书,要交的朋友,选择我自己将来要做的工作,他们从来没在重大的事情上面特别限制我,后来他们影响我的生活态度,让我去追求我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不是想我的生活要先满足他们的愿望和他们的理想。等我结婚以后,我想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丈夫,因为我们是大学的同学,所以他一直在我写作上面督促我,我觉得他在很多方面的推动我,对我影响大的人都不是英雄和伟人,都是我身边的亲人。
网友:一直以来你都在追求什么呢?
陈丹燕:我觉得我一直是在想要建立我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想要找到我自己的生活,它的核心就是我要做我喜欢做的事情,要把我喜欢做的事情当成我的职业,我觉得这是我做到的,我想这是很幸运的地方,我一直想要做一个作家,所以我现在做成一个作家,我觉得这其实是实现了我自己想要的生活,但这个职业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职业,你永远不会觉得自己成功的,所以其实一直要很辛苦的工作,但是如果这个工作是你喜欢的,你不会觉得特别不能忍受,反面我为我自己喜欢东西付出努力,我觉得我的生活很正当。
网友:陈丹燕老师,您好!我非常喜欢您的散文,尤其是那些描写上海以及欧洲风情的文章。我很想知道,上海和欧洲,她们在您心中的位置分别是怎样的?您在文章里常常自然而然地提到文革那段岁月。由于我是出生在80年代的孩子,对于那场浩劫几乎一无所知。我觉得大凡经历过的人都会避之不及。我很好奇究竟为什么您会总是这样平静地提到它,您认为您生逢文革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陈丹燕:这个问题我很喜欢,小时候经历的文化大革命到底幸运不幸运,一个人童年时代的经历会奠定一个人一生的基调,我想文化大革命是奠定一生的基调的一个事情,我想对我来讲是能够经历这个文革是幸运的事,因为能够让我看到一个大时代,一个人能够经历一个大时代,哪怕是一个小的边缘,都会丰富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我希望我自己能够付出一些东西,获得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可以变得宽容、通达,所以我觉得这个文革对我来讲是一个命运的礼物。
网友:我很喜欢你的文章,买了你几乎所有的书,但这些年,你的书越来越贵了,对爱你的读者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的迹象,我希望定价最好不要超过25元。还想问一下,今夜去哪里,咖啡苦不苦这一系列后面的3本为何迟迟没有上市啊?
陈丹燕:书的定价不是一个作家可以控制的,控制权在出版社,我自己也希望书价不要太高,因为我自己买书的时候也希望书是比较便宜的,如果那个书是比较贵的我也希望是借来看而不是买一本,特别是买了以后发现这个书的价值不是很大的话也会觉得不高兴,所以我觉得我可以理解这种心情,但是还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的书价比起国外的书价来说也不算是低的,我不知道这里面作家可以做什么努力。
网友:谢谢你,我会一直支持你的。我想请问你,你是如何理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你对缺陷美是如何看待的?谢谢!并祝你每天开心,你的太阳茁壮成长。
陈丹燕:我认为理想和现实从来就是矛盾的,所以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有缺陷的,我觉得这个就是生活,在一个人比较年轻的时候是不会接受这种缺陷的,所以有很多失望,也有很多抗争,我想这种失望和抗争跟小时候对一个完美生活的向往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一个人最纯洁的力量,它一直会支持这个人在生活当中去追求那些不会有的东西,这种追求其实在内心会有幸福的感觉,但是在这个人慢慢成长的过程当中会更多的接受理想跟现实当中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缺陷,所以很多人说当自己梦想的成功到来的时候第一个知道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因为自己认为还没有到,别人看起来你已经到了,所以在接受成功的时候同时也就接受了缺陷,我觉得这就是生活最核心的形式就是这样子的,所以有的时候你在对事实接受的过程当中会有一种美感,大家把这种美叫缺陷美,因为这里有一种失落,欣赏这种失落产生的美感了,这就是我的想法。
网友:很喜欢陈丹燕的东西,有一天听说她出了一本新书,叫作“鱼和她的自行车”,很兴奋的跑到书店,翻开前面几页,怎么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再读几行,简直一字不差,就是那本“独自狂舞”,新改了一个名字而已.而据我的理解全书和鱼或自行车好象都不沾边啊.
陈丹燕:这个也是很困扰我的问题,因为常常我会希望修改很多年以前写过的文章,《鱼和她的自行车》就是一个例子,这个故事写在1992年,然后它就出版,到2002年的时候版权期到了,出版社希望能够重版,所以我重新再仔细看了一次,这时候发现十年里面我的很多想法有变化,对这个故事的很多阐述我希望能够更深入,这时候我很想修改,修改以后再出版,那个感觉很像昆德拉说的每一个小说的写作都像是在练习弹钢琴,但是作家希望的是不要把练习曲反复的弹,而是让听众听到一个相对完整的成熟的作品,当时我的同学也警告我这样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这个修改很吸引我,所以我还是修改了三分之一然后出版,包括下面一个《纽约假日》到《慢船去中国》的过程是差不多的,《慢船去中国》的前半部分用了《纽约假日》的原型,但是放进去的一个很大的背景和新的人物以及新的事件,从我个人来说,我看到我自己在结构上的进步,但是我不知道你会有这个感受,我不知道应该怎么说才是最诚恳的,我只能够把整个过程告诉你,也许我更多的是从我的角度在考虑。
网友:在现代社会里,作家似乎成了一个边缘化的群体,虽然作品越来越多,但受到的关注事实上降低了不知多少倍。你觉得自己边缘化了吗?如何看这种现象?
网友:我真的担心在人们的善意修复和建设发展,到头来倒分不清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将来的孩子,说不定只能看到一座满是现代建筑以及新造起来的老房子的上海。不晓得应该欣喜还是悲哀。您说呢?
陈丹燕:一个城市在极具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面临这种破坏,在发展的同时它的历史会部分被销毁,这个在很多城市的发展中都出现过,我知道有很多城市的居民是对这个城市的历史保护和这个城市历史风貌的保护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住在这里的人和这个城市的联系是血肉的联系,城市的历史的消失也就是这里的人的个人历史的消失,所以我想应该是每一个市民都一起来保护这个城市的历史风貌,然后来促进这个城市健康的发展,这是最重要的,而且是每个市民都可以做这样的工作,我记得从前淮海路改建的时候,对于淮海路两边的梧桐树的争论,其实后来是市民的意见起了很大作用,现在淮海路两边的梧桐树还保留在那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网友:陈丹燕你好!你还记得彩虹孩子这个称呼吗?我就是一个彩虹孩子。你的节目、你的书陪我度过了我的青春岁月,谢谢你!至今我还保留着《十二种颜色的彩虹》最后一期的回顾节目的录音,应该是96年春节的时候吧?呵呵
陈丹燕:很高兴又见到你,知道自己做过的事情还有这么多人想着,心里面真的是很高兴,最后一次节目的录音我也留着,像一个追悼会。
网友:陈老师,在你的写作生涯中有没有过退缩害怕的时候,有没有想放弃的念头,如果有那又是什么促使你继续用笔写人生?
陈丹燕:我没有放弃的念头,因为写作是非常吸引我的事情,有的时候想大概和一个人吸毒的状态有点像,它可以这样强烈的吸引我。
网友:有人说,你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儿童文学作家、女性小说作家和畅销书作家,对于这种说法,你是怎么看的呢?
陈丹燕:我不觉得能够这么明确的分阶段,也许他们是可以彼此重叠的,还有一个作家常常是不能够这么清楚为自己划分某一个阶段和某一个状态,所谓当局者迷。
网友:很想知道您现在的写作状态,是喜欢一个人在家中写,还是仍喜欢躲在咖啡馆里写?还有,你喜不喜欢“新天地”?
陈丹燕:写作肯定是要一个人在家里写的,只有做提纲的时候可以到咖啡馆里去,因为做提纲和写作的状态是不一样的,从心里说我不是很喜欢在家里一个人写作,因为那个过程很漫长也很寂寞,我很理解有的人说每个人每天早上要坐到写字桌前的凳子上去的时候是需要毅力的,因为这标志着你漫长的一天的开始,写作的时候常常是因为词不达意而非常焦虑,那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所以写作的状态我觉得常常是充满失败、焦虑还有欢喜,当你最终你觉得克服了,但是这种欢喜是转瞬即逝的,我相信很多创造性的工作的人的工作状态都是差不多的。
网友:你是怎么看待“小作家”写书的?
陈丹燕:我觉得他要写可以写的,这是很个人的事情,但是如果没有把它放在一个很大的背景下面看这些作品的时候,你会觉得它并不动人。
网友:你的文章灵感都来源与那里呢?
陈丹燕:我不知道灵感的来源在哪里,我觉得常常灵感来的时候是很突然的,那时候心里面会有一种类似感动的这种东西,但是它从哪里来的我不知道,常常都是即兴的,我感觉它很像一个麻雀,点一点就飞走了。
网友:我知道您从小是在北京长大的,能否据您作为一名作家的眼光和自身的成长经历谈谈北京与上海两座城市的特点及区别?
陈丹燕:我4岁左右离开北京,所以几乎不能够比较北京,因为对这个城市不是真的了解。
网友:你认为写作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呢?
陈丹燕:写作是我生活当中最重要的内容,我觉得在我很年轻的时候就把当作家当成我的理想,所以我一生当中没有做过别的事情,如果不写作的话我大概会非常焦躁,它给我带来的是整个的生活。
网友:请问《上海的风花雪月》是不是您最满意的作品?
陈丹燕:《上海的风花雪月》不是我最满意的作品,虽然它是卖得最好的,但是我喜欢那本书里面的单纯的感情,因为写那本书的时候,开始几乎没有意识到这将要变成一本书,只是写小的专栏,所以很多部分的展开都是很简单的,有的地方是很粗糙的,凭着一种情绪往下写的,我想以后我写一本书会让它尽量的结实。
网友:因为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了解和欣赏你的作品,并且希望他们能象我一样,在忧伤无助的时候,能从你的作品里感受到阳光般灿烂而温暖的鼓励。等网站开张以后,真希望你能来看看呢!最后我想说的是,我所买的你最新的三本书《鱼和它的自行车》、《木已成舟》和《天使肚子痛》都是旧作呢,很希望能看到你的新作哦!
陈丹燕:《木已成舟》是一本新的书,《鱼和自行车》做过修改,《天使肚子痛》是1988年的书,是一本重版书,新的作品是《慢船去中国》,写完以后觉得很累,大概会休息一段时间,一个人不可能很快的写新作,写得太多了作品会单薄的,所以要耐心等待。
网友:我的学年论文做的是宁歌,想听你再说说她.
陈丹燕:宁歌这个形象有很大的原型的支持,我在她身上最感概的是一个年轻的生命和一个古老的强大的传统之间的抗争,这种抗争是很激烈的也是很抒情的,现在想起来可以写得更好一点,差不多就想再写一遍,因为我对生活在现在有了更深的了解,十多年时间我去过很多教堂、神庙,每一次到不同的地方都为她烧一根蜡烛或者一烛香,因为我不能够忘记这个人,也不能够忘记这个故事背后的意义,这是一个文学形象,但是同时也是我一个最老的朋友之一,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作家和她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有的时候是超现实的。
网友:如果让你再去游历非洲、美洲等地,你觉得你也同样会写出过去曾经写出的那些作品?还是肯定不可能有那样的作品了
陈丹燕:我曾经想过我要全世界都去到,但是现在我不这么想,我希望我能够经常的去欧洲,更多的熟悉它,更仔细的了解,而不是全世界都去到,有一个阶段我很想去非洲,也做了很多旅游的计划,但是有一天我觉得一个人能做的事情其实很少,不能什么都要,所以我放弃了,要写出什么样的作品我并不十分清楚,很可能像你想像的那样会变化,现在我很想去印度,因为它和我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我怕拉肚子。
网友:最近发生的日军遗留毒气泄露事件,让我常常想起你那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章。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读它是在小书店避雨,你说日本女孩子抚摩着长出新绿的骨头哭泣,不相信那不是丝瓜而是人骨。当时我站在书店里就流下了眼泪。我知道在日本,能够了解这一点的孩子非常少。我很难过和愤慨,同时却也无能为力……
陈丹燕:我也觉得很无能为力,我看到德国在柏林要造一个碑林纪念被杀害的犹太人,但是日本一直不肯承认他们对中国人做的坏事,我不知道这是因为德国人和日本人在反省这一点上有完全不同的民族气质还是因为犹太人和中国人在对自己的民族的苦难的问题上有不同的做法,我很希望中国人的苦难能够像犹太人的苦难一样被全世界关心,日本人可以像德国人一样反省,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做。
网友:您对现在许多的网络写手了解吗?您对他们怎么看?比方说安妮宝贝、痞子蔡等等。
陈丹燕:我喜欢一本叫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的书,听说也是现在网上的,我喜欢那个书里面非常纯洁的气氛,这种气氛是非常年轻的、健康的心才有的,我没想到在网上有这么多人也会喜欢这样的书,它让我觉得很高兴。
网友:欧洲的游历经历对你的创作产生的是怎样的影响呢?
陈丹燕:欧洲对我来讲最大的影响是我看到了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世界,知道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世界虽然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人性都是相通的,这个可能对我的创作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对我的心有很大的影响,有的时候做有一些事情不是完全可以从因为就到所以,为了一个目的去做所有的事情,欧洲对我来讲就是一个没目的的,但是是我很喜欢的事情。关于欧洲的书都不是在没去以前想好游历是为了写书,如果一个人做所有的事情都有这么强的目的性就没有乐趣了。
网友:你在你的一些作品中提到文革,它是否成为你一些作品的灵感?
陈丹燕:我相信一定会的,我想它会是一个我一直有兴趣的重要内容。时间到了,很高兴和你们相处,也希望这一个小时你们在线上过得愉快,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