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嘉宾有约  
    嘉宾有约
 
赵丽宏聊天实录:文学精品是时代情感和智慧的结晶
 
2006年9月4日 10:55
 

   image

  主持人:2003年6月11日下午14:00——15:00,著名作家赵丽宏做客东方网嘉宾聊天室,就散文与生活,以及他的写作生涯,与广大网友进行现场交流。

  赵丽宏:网友们大家好,今天坐在这里,尽管我的面前没有人,但是我的心里还是有点紧张,我想此刻许多爱好文学的朋友准备与我对话,我想今天我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想自由的、平等的、真诚的交流。我愿意回答你们提的任何问题,我也非常希望听到你们对文学的高见,并且希望得到你们的批评。希望今天的聊天我和大家都会有点收获。

  网友:请问赵先生:你觉得散文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换言之,散文家一生的最高目标是什么?如何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读者可能都会觉得你是一个非常勤奋的散文家。

  赵丽宏:曾经有记者采访我,问过我类似的问题,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散文家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情;二是知;三是文。情:就是真诚、真情、真实;知:就是知识、智慧、知性;文:就是文字、文采、表述的个性。这三点如果都能做到最佳,也许就可能达到你所说的最高境界。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也许我会毕身为此努力。是文字、文采、表述的个性。这三点如果都能做到最佳,也许就可能达到你所说的最高境界。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也许我会毕身为此努力。

    网友:赵丽宏老师,我读过您很多散文,您写“文革”和“插队落户”生活的散文,还有你描写亲情的文章,譬如您写您的父母,写您的儿子,写您的朋友们,这些文章使我感动,甚至落泪。我有时也把你的文章和余秋雨的散文作比较,我觉得你的文章更真诚,更能打动读者的心。读余的散文,我没有这样动情过。你能说说你和余秋雨的散文有什么不同吗?

  赵丽宏:散文是一种记实的文体,不管是叙事、抒情,或者议论,都源自于自己真实的经历和感受。我写文革、插队和写亲情的那些文章,应该说都是真情的流露,对一个散文作者来说,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余秋雨是一个影响很大的散文家,我的文章风格当然和他不同,不过,他拥有更多的读者。他的成功大家都看到了,我刚才已经讲过,一个作家只要拥有自己的读者,就是一种幸福,就会有继续追寻创造的动力,我想我和余秋雨都是这样。

  网友:赵先生:曾经在《新民晚报》上看到您的一篇文章,题目好像是《一封无法邮寄的信》,信是写给一个想自杀的文学青年的。读后总也忘不了。我的问题是:那个给您写信的文学青年,后来是否又和您联系了?但愿她没有走绝路。另外,我想问一下,您是否经常收到这样的读者来信?

  赵丽宏:几十年来,我曾经收到过多数读者来信,这也是作家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流,也是了解社会的一个渠道。大多数读者来信可能都会淡忘,但是有些特殊的信是我无法忘记。你说的那件事就是其中一例,一个女孩子在准备自杀之前给我写这封信,倾诉了她的苦恼、痛苦和无奈,她的信中说,也许在你读我的信的时候,也许我已不在人间。收到这封信,我非常焦急,但是我无法找到她,因为她没有留下地址。我连夜写了一封回信,劝导她,希望她能改变想法,这封信几天以后登在《新民晚报》上。然而,我并没有收到她的回信,这个女孩子结局究竟如何,我不知道。想起这件事情,我心里总是很难过,但愿她看到了我写给她的回信,并且因此改变了轻生的念头。

  网友:赵先生:拜读过您的大作,觉得您早年的散文也许因为您与社会生活的真实状态比较贴近而显得富有感召力,但是,近年来你的作品似乎有了一种远离社会而更趋向于自我陶醉的倾向,不知道你同意我的这种观点否?

  赵丽宏:你这是非常有份量的、尖刻的批评,大概有一定道理。我早年的散文大多写自己的生活,写我接触过的各种各样的人物,涉及社会现实的比较多。这些年其实我还在这样写,但是也许书斋里坐久了,接触社会的面不如以前广阔,思考的问题也可能会游离现实。这几年我写的比较多的是关于艺术类的散文,比如音乐、美术,也有很多游记。这些文字,不能说与现实无关,其中也有我对人生的思索。你的问题会引起我的深思,谢谢你。

  网友:请问您将来写作会涉及影视方面吗?

  赵丽宏:我以前也写过电影和电视剧本,有些也被拍摄。但是我想我以后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涉及这方面,我觉得如果过多的写这类文字,会把自己的那支笔写坏掉,因为影视剧本会文字的要求不高,有时甚至不需要太多的个性和艺术性。我这样说,也许会得罪那些影视剧作家,他们中确实有出类拔萃的高手,但我确实如此想。

  网友:请问赵老师,对网络上一些自我意识很甚的文字,您是鼓励还是批驳?

  赵丽宏:网络上的文字很丰富,也有驳杂。自我意识很强的文字,我想不应该批驳,如果是文学创作,没有自我意识,没有个性,那一定是平庸的。不过,如果你的自我意识是低俗、猥琐的、无聊的,那当然不应该被鼓励。

  网友:赵老师什么时候再开签名发布会啊?我每次都错过。

  赵丽宏:其实我不太喜欢开签名发布会,有时候出了书,出版社和书店希望搞这样的活动,只能配合。如果可以不开,我觉得还是不开的好。书出来了,出现在书架上,真的喜欢的读者总是能找到,但是我的这种观点可能背时,书需要宣传、需要炒作,否则藏在深闺人未识,所以有时候还是无法免俗。今年有好几本书出来,不过我想不会在上海搞签名发布会。

  网友:您写音乐,是因为您爱音乐还是其他?

  赵丽宏:我写音乐是因为我喜欢音乐。在童年的时候,我甚至有这样的梦想,长大当一个音乐家。小时候我也摸过各种各样的乐器,读过很多关于音乐家和音乐的文字,但是我终于没有成为音乐家。我的这种爱好只能通过文字来表达,我觉得当一个音乐的欣赏者,其实比当一个作曲家更自由,更有意思。最近写了几本关于音乐的书,一本是《无言的回旋》,另一本是《莫扎特的造访》,有机会请你批评。

  网友:最近你写了好几篇关于非典的文章,主要是赞美性质的,赞美白医天使。你以后会不会写一些谴责性质的?比如谴责官僚主义、隐瞒主义、说谎主义的?

  赵丽宏:写那几篇文章,一篇是《人类的骄傲》,另一篇是《人为什么高贵》,都是对白衣天使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实和历史的思索。这两篇文章,当然不是我在这一时期的所有的思索,你提到的那些问题我也在想,也在写,在我的下一本书中,你会看到。

  网友:做作家的没有经济头脑已经不行了,您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表现如何?

  赵丽宏:在这方面我的表现非常一般,我以前就觉得自己没有经济头脑,自己的写作也从来不会和钱连在一起。最初写作,甚至没有想过发表,更没有想到会得到什么稿费。现在,当了《上海文学》社长,到是经常在思考如何使杂志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可能会思索一些我以前从未思索过的问题。

  网友:你最近出任《上海文学》社长,这会不会改变你的生活,会使你的精力转移到繁忙的社务工作中,因而影响你的写作呢?作为爱读你的作品的读者,这是一个损失呵。

  赵丽宏:当《上海文学》社长会使我的生活发生一点变化。我当了十七年专业作家,在书斋里坐了很长时间,现在负责一家刊物,肯定会耗费我的一些时间和精力,也许我会写得比以前少一点。但是我还是一个作家,读书和创作依然是我的主业,这不会变的。

  网友:在很多读者的心目中,您是一位诗人,在八十年代,你的诗歌曾经影响了很多人。现在人们称你为“散文家”,难道你已经退出诗坛,不再写诗?

  赵丽宏:是的,我是以诗歌走上文坛的,以前写作很多诗,也出过好几本诗集。其实现在我仍在写诗,但是发表的不多,我想诗歌会伴随我终身的。

  网友:马原在《论陈村》一文中说,陈村当年与你为邻,后来的漂亮文笔猜想是受了你这位高人的点化。我想问的是:写作,特别是刚开始写作的人,得到一些名家的指点很重要吗?如果没有是否意味着将会困难许多?常听说做一个作家要有很好的悟性,请问这悟性到底指的是哪方面的?你能举个实例吗?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我三十三岁了,只上过高中。现在进行写作的话是不是太晚了,你有什么建议和忠告吗?想请教你的话怎么样与你联系呢?

  赵丽宏:陈村是我的好朋友,他也是一个有个性的优秀作家。当年我们是邻居,经常来往,但是我们互相之间谈不上指点。他的写作历史不比我短,我想我们还是相互有影响的吧。我觉得开始写作未必需要名师指点,但是确实需要悟性,需要大量的、坚实的积累,这积累一是阅读,二是生活,三是对人生的感悟和思索。三十三岁写作不算晚,可能比那些十二三岁、十七八岁的文学少年条件要好得多,你的积累肯定比他们要丰富,你的表述也会比他们更有个性。如果你真爱文学,现在起步也不晚。

  网友:请问您对张承志的散文如何评价,好多年前他的荒芜英雄路,您认为和您自己的作品对比度何许?

  赵丽宏:张承志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的作品深沉而有力度,我喜欢读他的文字。我自己恐怕很难和他做比较,这应该由文学批评家和读者来做评论。

  网友:赵先生:你好。如今的散文几乎真是可以说是多如牛毛,那些有名的、那些无名的、那些以文为生的,那些官场得意或者失意的,统统都落笔散文。我想你肯定会说这是好事,促进了散文的发展。可由此也就产生了照顾类的散文充斥于市,报纸上那么多混个脸熟、无病呻吟的散文,你不觉得这是散文领域的悲哀么?

    赵丽宏: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我跟你是有同感的。现在的散文确实是有点泛滥的感觉,跟有人说有点像大跃进时代的全民诗歌运动了。不过我觉得现在散文的热闹和当年的全民诗歌运动还是不一样的,当年的那些所谓诗歌,其实大多是政治口号,谈不上艺术性,也不会有生命力。现在的散文,确实有大量无病呻吟、无聊的文字,有泡沫,有渣滓。但是其中不少作品还是抒写了真性情,在写作上也和前人有所不同。相信其中的精品会成为这个时代的情感和智慧的结晶——这是对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的一种要求。

  网友:一,您的散文确实写的很优美。感觉读您的许多作品,最好一卷在握,轻声吟哦,并漫步于在湖光山色之中而身心愉悦。可同时也有遗憾,因为读您的文章,虽然从中了解到了您的经历、您的思想以及您的艺术审美取向,却觉得读您的一篇文章与读了您多篇文章,所感受到的几乎没有变化,鲜有读者可由此展开想象并获得深入思考的底蕴。我想请问,那是您的创作趋于成熟深刻呢?还是读者我悟性不够,读不出作品的深刻之意?

  赵丽宏:其实,不同的读者对相同的文学作品会得出不同的判断,会得到不同的感受,这很自然。一个作家的作品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你的问题其实是对我的批评,但是我也听到过和你的意见完全不同的想法。

  网友:二,我想请问,赵老师您是否估算过您的读者群会是哪类人居多呢?是学生,工人,还是农民或者其他行业的人士?是年轻,年长,还是中年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士?您本人又是最希望什么样的读者喜欢你的书呢?

  赵丽宏:我没有估算过我的读者是哪些人,我认为把读者以职业来划分,并不合理。在工人和农民中,有一些非常有情趣、有品味的读者,他们可以无愧于知识分子这样的称号。我遇到过不少这样的读者,我也遇到过一些有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但是他们几乎没有文学阅读的经验和积累,审美的情趣也并不高明,所以我希望那些有品味的、有思想的读者喜欢读我的书,不管他们是工人、是农民、还是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士。

  网友:赵老师,我非常喜欢读您的散文。最初读到你的散文是在初中的语文课本里,到高中又在课本中读到您的《旷野的微光》,也买过您的两本散文集,很仔细地读了。我想问一下,您的很多作品被选入语文课本,对您有什么影响?

  赵丽宏:是的,我的很好散文被选到了各种各样的语文课本里,不仅是国内的,在新加坡和香港的中学语文课本里面,也选了我的散文。我想对作家来说,这是增加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和读者交流的渠道,有时候语文课本里的一篇文章,甚至会超过你的几本书。我现在见到的很多年轻人和中年人,常常这样对我说,我是读你的文章长大的,其实他们就是在语文课本里面最初读到我的作品。所以作品能被收入语文课本,我很高兴。

  网友:在我读过的你散文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小鸟,你飞向何方》,好像是二十多年写的吧。请问这篇散文是真实的故事还是你的虚构?由此引出另外一个问题,你认为写散文能否虚构呢?

  赵丽宏:写这篇散文的时候,我还在大学念书,这篇文章是在教室里写的,后来有很多读者传阅它。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其实写的是我在文革期间对知识、对真理和对美的一种追寻,通过在旧书店里遇到的一件小事,表达了我的愿望和思索。关于散文是否能虚构的问题,写一阵曾经在文坛引起争论。我的看法,如果你写散文,最好不要虚构,散文和小说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是非虚构的文体,如果你要虚构,那还是写小说的好。

  网友:您是散文大家,几十年来坚持以散文为主业。但我因为,散文其实是最耗心力的文体,因为少有虚构,需要作家最真切的心灵付出。源源不断的产出,往往到最后会有耗尽的感觉。加之,现今散文几乎人人都能写。面对这种局面,你有否想过改变,突破自己?不写小说,是因为你的不擅长吗?

  赵丽宏:问题提的很好,确实这二三十年来,我的主要精力是在写散文。你说的很对,散文是一种最耗心力的文体,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他是针对文学的现实主力而言的,我觉得非常适合对散文的要求。鲁迅说:真正的现实主义是什么?真正的现实主义是把自己的灵魂亮出来给别人看。散文就是一种亮出自己灵魂色彩的写作,但是老是要亮出自己的灵魂色彩,老是要暴露自己的灵魂非常不容易,写了几十年,确实常会有疲惫的感觉,好在时代在变迁,生活在变化,个人的经历也在不断的丰富。所以,还是有事有叙,有情可发。关于写小说,我刚才讲了,我也有尝试的欲望,但是似乎对虚构的文体有一点心理障碍,其实这些年我的阅读主要还是小说,我相信自己对小说的鉴赏力,有时候怕自己写会眼高手低。

  网友:赵先生:你是著名的纯散文作家,非典有如下三问:一、是不是说散文家比较温和,小说家比较尖刻?你曾经写过小说吗?或者什么时候会写小说?二、你的书房“四步斋”什么时候会改成“八步斋”或者“十步斋”?三、对你写作影响最大的是什么?父母?妻子?还是故乡崇明?好象你儿子曾写过你的文章,是不是有意培养儿子成为又一个作家?

  赵丽宏:这位网友对我的生活和创作还是有所了解,否则不会提出如此具体的问题。我觉得温和和尖刻其实不应该属于哪一种作家所特有的,有温和的散文家,也有尖刻的散文家。鲁迅先生可以说是一个散文大家,他就是很尖刻的。那小说家也有温和的,也有尖刻的。我曾经写过小说,年轻的时候写过一些,但是后来我主要的精力用来写诗和散文,与曾经有过写长篇小说的构想和计划,但是一直没有付诸实施。也许我写的非虚构的文字多了,写虚构的文字的时候有了一点心里障碍,不过我想我以后会尝试。第二是关于我的“四步斋”,这个并不是一个文雅的斋名,只是记其小而已,以前没有书房,吃饭、睡觉、写作都在一个房间里面,后来有一个小小的书房,因为太小,所以就取名为“四步斋”。现在的书房大了一点,但是也不能在书房里昂首阔步的走四步以上,所以还是叫“四步斋”。我觉得一个作家有一个安静的写作环境就可以了,大小不是问题,所以我想我这一生大概就在四步斋里写作了。对我写作影响最大的大概还是我阅读过的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我自己的和别人不同的独特生活。最近有一本书是我儿子写的序,他记录了我们父子之间的交往和情感,我很喜欢我儿子这篇文章,但是我没有想过把儿子培养成作家,他也没有一丝这样的念头,我决不会限制他的选择,他想做什么,希望做什么,我会支持他,但是看来他成为作家的可能性是没有的。

  赵丽宏:一个小时过得不知不觉,我知道还有很多读者有许多问题要和我交流,因为时间的限制,无法一一作答,非常遗憾。谢谢所有参加今天这场聊天的网友,你们也给了我很多启迪和快乐,希望以后还会有这样的机会。想了解我的最新的信息,可登陆我的个人网站,域名是www.zhaolihong.net,再见!

  主持人:各位网友由于时间有限,今天的嘉宾聊天时间到此结束,谢谢赵丽宏老师,谢谢网友参与。

 来源:文学会馆(2003年6月11日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