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叶永烈 (2003年5月14日14:00--15:00)文学聊天
叶永烈:当作家说苦也很苦,因为每天都要“做功课”,一本砖头一样厚的长篇,光是抄一遍就要花多少功夫,所以作家是很寂寞、很单调的工作。当然,作家说开心也开心,因为作品能够被千千万万的读者所接受,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作家不是“当”上去的,作家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不懈,而且具备敏锐的眼睛、优美的文笔,这才成为作家。主持人:2003年5月14日下午14:00——15:00著名作家叶永烈,应邀做客东方网嘉宾聊天室,就他的文学生涯与纪实文学,与广大网友、文学爱好者,进行现场交流。
叶永烈:今天我作客东方网,在网上跟朋友们见面,非常高兴。在抗战“非典”的日子里,选择网上见面是最好的方式。作为纪实文学作家,能够跟我的读者们在网上交谈,我愿意请东方网作为我们交流的桥梁。现在,我开始回答朋友们的问题。
网友:作家当专业的作家发不发工资?当作家苦不苦开心不开心.我不是大学毕业能当好一个出色的作家吗?
叶永烈:当作家说苦也很苦,因为每天都要“做功课”,一本砖头一样厚的长篇,光是抄一遍就要花多少功夫,所以作家是很寂寞、很单调的工作。当然,作家说开心也开心,因为作品能够被千千万万的读者所接受,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作家不是“当”上去的,作家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不懈,而且具备敏锐的眼睛、优美的文笔,这才成为作家。
网友:你觉得自己在当代文学界属于哪一类?
叶永烈:我是属于特殊的一类,凭着自己的感觉写着自己喜欢写的作品。
网友:叶老师最近报上有好多的介绍文革时的一些人物,比如张铁生毛远新比如林彪集团里的那些成员象邱会作等你有没有写他们的打算.
叶永烈:我正在采访我感兴趣的人物,你提到的毛远新我就曾经采访过他,我希望不断地进行这样的独家性的采访,写出有历史价值的纪实文学作品。
网友:希望叶先生以后能写一本《非典在中国》的书,既是科普作品,又是记实文学,一定要把4月20日前后中国传媒为什么大变样的情况了写清楚,广大人民群众都觉得中国做新闻的人也是可以写出好新闻的,为什么4月20日以前写不好吗?
叶永烈:在前几天的文汇报上,我发表了科幻与非典一文,那篇文章谈及我在1978年也就是25年前就写了一篇科幻小说《演出没有推迟》,写的就是象非典那样的病毒,象瘟神一样袭来,中国科学家用疫苗最后战胜了瘟神,这表明,我很早就对非典这样的题材很感兴趣,文章发表后一家出版社就约我写非典在中国这样的长篇纪实文学,我正在考虑。
网友:我觉得很少有作家能够象您那样在各种题材中游刃有余的驰骋,并且所写的作品大多畅销,这是您的成功,也是广大读者的幸运!可也有人认为,您是一流的写家三流的作家,言下之意是对您作品的艺术性表示怀疑。请问您自己如何看待这个说法?
叶永烈:我认为,一个作家能够运用各种不同的文学形式进行写作,就象一位演员能够扮演不同的角色一样,我的作品,在不同的文学形式中表达也不同,比如,我写散文、写小说非常注意修辞、场景描写、性格刻划,而写纪实文学作品,我的注重点在于事实的准确性,而文字就不如写散文、写小说那么讲究。
网友:请问你在写人物(尤其是敏感人物)传记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大麻烦没有?比如来自上头的……
叶永烈:确实,在写作中会有些麻烦,写完后要经过严格的审读,还好,我的作品即使非常敏感,由于我能够掌握如何准确地表达,所以,绝大部分都能顺利地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
网友:叶老师你的科普作品已进入了教课书,如果一路写下去是不是成就更高但会很穷。
叶永烈:我的科普作品进入了中国内地的教课书,也进入了香港的教课书。最近,还进入了日本的教课书。科普创作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提高人民的科学素养是非常必要的,我曾经说过,科普作家就是一座变电站,从科学家那里输出来的是高压电,只有经过科普作家这个变电站降低了电压电才能够进入千家万户,如果有机会,我还可能写一些文学性的科普文章。
网友:听说,在香港出版市场,大陆作家唯有你是只要报个题目就可以预支稿费.有这样的情况吗?
叶永烈:现在,确实是这样,我在香港、台湾出书,比较方便,因为那里的出版商对我已经很熟悉,所以,往往我说一个书名他们就要。半年前,我写完一部长篇小说,分别给香港和台湾的出版商打了电话,他们一听题目就要,我用EMAIL发过去,一个月之后,这部长篇的香港版和台湾版都问世了。
网友:你现在还有保持被采访人磁带录音的爱好吗?
叶永烈:是的。我保存了上千盘采访录音带,我是从磁带厂整箱整箱买回磁带,我的采访磁带一直保存着,因为我采访的都是历史老人,他们的谈话非常重要,而他们所谈的内容只有一部分进入我的作品,所以我想保存这些磁带将来会成为历史学家考证历史的重要素材。
网友:您认为中国的纪实小说与外国的比较有什么不同?
叶永烈:中国的纪实文学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写当代历史;二是,写社会问题。外国的纪实文学也围绕这两方面展开,但是,文笔比我们更轻松些,思想更加开朗些。他们尤其注意新闻性、时间性,能够非常迅速推出有关时代焦点的纪实文学,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中国的纪实文学比他们更严肃,更注重史料的准确,这是中国作家的特色。
网友:您的作品非常干净,在目前不太纯洁的小说市场中,您如何在保持作品的干净的同时,做好读者眼球的聚焦工作?
叶永烈:保持作品的干净,是为广大读者负责。我坐在电脑前敲键盘的时候,仿佛面对着千千万万的读者,作家一定要有责任感,因为作品是精神建设的一部分,应该通过自己的作品使读者从中得到美感,得到良好情操的启迪,正因为这样,我一直注意使自己的作品,保持干净。
网友:听说您写作一直用电脑,请问什么时候开始换的,目前每分钟能写多少字?
叶永烈:我用电脑写作已经十几年了,所以对于我来说,手稿已经很珍贵了,因为自从用了电脑写作之后,就只有软盘、光盘,再也没有手稿了。我是从286的5寸盘开始用电脑写作的,现在,几乎找不到286也找不到5寸盘了,时代进步非常快,电脑就象巴黎时装一样在不断地更新。作为作家,只能与时俱进,不断追赶电脑的新潮流,从286、386,一直到586,我还装了刻录机、扫描仪,配备了数码象机,已经全部武装起来了。电脑大大减轻了写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写作的效率。现在我写完长篇就用EMAIL直接发到出版社,一般两个月左右新书就问世了,最快的一本书七天就印出来了,这是以前不可想象的事。
网友:您好,怎样看对您作品的盗版和盗名行为?
叶永烈:我是中国作家之中遭受盗版之灾的重灾户。我家的书架上放着一大排我的作品的盗版本,其中,象《江青传》,就有9种不同的盗版本。最近几年我又陆续发现一大批冒用我的名义出版的冒名本,光是我自己收集到的就有15种之多。在这些冒名本之中有所谓关于赖昌星的黑色三部曲,还有关于中共十六大的四本长篇新书,我认为盗版严重地侵犯了作家的著作权,也严重地损害了读者的利益,应该给予严厉的打击。
网友:尊敬的叶先生你好!我是在童年时代在60年代上海出版的《少年文艺》上看到你的科普小说而知道你的。总当你将成为类似高士其这样的作家为培养一代代儿童而辛勤耕耘在科普园地。可谁知在大写名人传记的浪潮中跃然见到你的大名,我当是巧合。可偏偏是真的。不禁感慨万分。莫非是受耐受不住家乡模式的诱惑而孑然下海赶趟得利不得功的行当?
叶永烈:我从科普转向纪实文学创作,其实是因为我随着年岁的增长,更加关心国家的命运、时代的命运、从人民的命运。在我看来,纪实文学更能够反映我对现实的见解,所以,我选择了纪实文学。当然,我作为一个温州人,我也很为我的同乡感到骄傲,那么多温州人下海,在商业大潮中大显伸手,我呢,至今还在岸上,我是一个在特殊领域从事特殊工作的人,我是一个特殊的温州人。
网友:读过许多叶永烈的纪实作品,觉得写得最好的是陈伯达传.作者对传主充满了同情与怜悯,正是这种精神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陈伯达.要问的是:老叶,你是怎么弄到这些传主的资料的,有的还是国家机密啊.建议:老叶啊,能否写一写林彪?
叶永烈:我写陈伯达传,事先直接采访了陈伯达本人,前后将近一年,我一次一次从上海前往北京,采访陈伯达。我看重陈伯达,因为他是一位重要的历史当事人,与中国当代史上许多重要事件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在采访他的时候,充分尊重他,在我看来,他不仅仅是历史的罪人,更重要的是他是历史的当事人,所以,我跟他平等地交谈,成了很好的朋友。陈伯达传就是在这样大量直接采访的基础上写出来的。此外,我还采访了他的亲属、秘书,以至警卫员、司机等等,查阅了我能够找到的所有的陈伯达的著作。在我看来,一部陈伯达传似乎就是一部中共中央文件的起草史。正因为这样,陈伯达传有着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当然,我也注意到林彪,但是我已经没有机会直接采访林彪本人,所以,能够写好林彪传我还在考虑之中。
网友:有三个问题想问你:一、你是从写科普到写纪实文学的,你认为写科普容易还是写纪实文学容易?从你的写作数量来看,好象是写纪实文学更容易,因为数量实在很庞大。二、有人对你的纪实文学作品觉得很不在乎,觉得你的一些与历史有关的作品存在一些与历史不符的地方,不能作为历史教课书来读,你对这种说法能不能反驳一下?三、你在《小灵通漫游未来》一书中没有提到电脑,其实你使用电脑也是比较早的作家了,好象不应该漏掉的。
叶永烈:1、科普和纪实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作品,因此很难比较哪种作品写起来更加容易。在我看来,写纪实文学作品,七分跑三分写,也许更加艰难一些。2、纪实文学作品不等于历史教科书,尤其是当代人写当代史,容易产生一些偏差。我以为,只要作者深入采访还是能够尽量避免一些差错的。3、我是中国最早用电脑的作家之一,但是,我在1961年写《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时候,居然没有写到电脑,确实是一大遗憾,但是,在1983年我写《小灵通再游未来》的时候,就弥补了这一缺憾。
网友:有人说,纪实文学缺少文学性,罗列的都是些生活中的事情,算不得文学,你是怎么看待这样的说法呢?
叶永烈:纪实文学是文学,文学分为两大类:虚构文学和非虚构文学。小说属于虚构文学,纪实文学则属于非虚构文学。纪实文学是用事实来说话,直接面对最尖锐、最复杂的社会问题,具有最强的时代性,纪实文学是用文学手法反映现实。它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正是强烈的真实性、时代性、文学性,使纪实文学拥有最广大的读者群。
网友:您说:“写书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你爱不爱看是你的事。过去,我就是这样。现在我倒过来,读者喜欢看什么就写什么。”那么,这样的转折是否意味着您人生价值观的转换?或者说是您对文学态度的转换?请问是什么因素以及动力促使您产生这样重大的写作转换,您又是怎样成功的完成这样一个两者之间存在根本区别的转换?
叶永烈:确实,在过去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你爱看不爱看是你的事,现在不一样了,我在写作之前首先要考虑,这一选题读音是不是有兴趣,我总是选择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作为我写作的题材。这样的转变其实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底下作家创作观念的转变,我认为这也是作者心中有没有读者的问题。
叶永烈:在“非典”特殊时期,用不着戴口罩,在网上跟那么多朋友愉快地聊天,我也很愉快,谢谢东方网,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