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嘉宾有约  
    嘉宾有约
 
陈思和聊天实录:文学就是寄托生活中达不到的理想
 
2006年9月3日 22:57
 

  著名作家陈思和(2004年4月9日14:00)文学聊天

image

  陈思和:朋友们,你们好,我第一次上网聊天,有点结巴,请原谅。

  网友:您个人现在身兼数职,又担负着许多社会活动,您是否觉得谈话演讲和写作都是一种内心的需要,同时工作并快乐着?您是否认为您现在的学术水平超越了当年?谢谢,我暂时提问以上想法。

  陈思和:我不知道你所说的当年是指哪一年?至于说我身兼数职,并不是一件好事。但我觉得所有的只要与文学有关的工作我都有兴趣。所以我对这次担任上海文学主编还是抱着一种愉快的心情,希望我能为文学工作多做一点事。

  网友:据说《上海文学》近年来不景气,其实,许多文学刊物可能都存在这个问题。请问那是杂志定位问题还是作品质量问题,抑或是杂志流通问题?陈教授将担任这本杂志的主编,您又将如何耕耘好这片花园?

  陈思和:纯文学的杂志不景气是文学本身有问题。我想文学的生命应该在于读者,文学有这个责任创造出美好的世界,为读者所欢迎。《上海文学》在八零年代曾经是一个很有影响的杂志,就是在今天它的品味还是不错的。我希望能通过新的努力使它真正成为爱好文学的读者所欢迎的杂志。

  网友问:现在您当上了《上海文学》的主编,我想您会采取一些什么样的举措改变《上海文学》发行以及文本质量普遍下降的现状?是不是能够让年轻人一展身手,我觉得《芙蓉》杂志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他们大量挖掘文学新人,这样下去,将来的文学界会被他们形成主导甚至是统治的地位。我想上海的文学载体应该做出一点表率,仅仅靠《萌芽》所做出的一点贡献是不够的。您是否同意我的观点?

  陈思和:《上海文学》目前所发表作品的大多数作品都是青年作者,这一点我一定会坚持的。问题是如何把文学青年当中最美好的因素发掘出来,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一种人类精神的飞翔。年青人应该飞得更高,只要人们精神有所追求,文学就会有生命力。目前我采取的第一个举措是把《上海文学》与复旦出版社合作,建立起一个有上海一批年青的评论家、教授为主体的编辑委员会,这个举措直接的目的就是让上海文学与广大青年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希望在大学生中发现我们的作者,团结我们的读者。有复旦出版社来进行出版和发行工作就是从根本上来保证这一点。

  网友:陈教授:请教您一个问题,上海文学杂志在70年代到90年代初都是作为中国文坛的报春鸟和先锋旗手存在,而目前却面临艰难时刻,请问,您将如何应对目前纯文学不景气的情况,如何定位杂志的受众和阅读层次?谢谢。

  陈思和:从目前的状况来说,中国文学领域不存在先锋旗手,目前的文坛是一种战国春秋时期群雄逐鹿,各个杂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和生存环境显示自己的特长。《上海文学》是一个篇幅不大的杂志,所以决定它不可能发表厚重的文学作品,比如长篇小说。所以我的设想,《上海文学》主要发展短篇小说和文学评论。文学评论是为文学创作服务的,短篇小说是目前文学创作中状况最好的,最贴近艺术的文类。

  网友:原《上海文学》的封面有何深意?似乎让人不知所云。从网上能读到《上海文学》吗?

  陈思和:目前网上还不能读到《上海文学》,但能看到目录,以后《上海文学》会加强与网络的联系,希望更多的网民发表对《上海文学》的意见,并参与到杂志工作中来。至于《上海文学》的封面从第七期开始要改变,因为我不喜欢黑色。

  网友:纯文学杂志的现状是否正常?

  陈思和:纯文学杂志不可能像时尚杂志那样畅销,这很正常。

  网友: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近几年来,上海文学刊登的短篇小说,较少优秀作平,在各种年度文学选刊上也较少见到,这是否意味上海文学整体质量的下滑?您认为这种情况能否遏制。

  陈思和:我愿意改变这种状况,我目前对《上海文学》的理想是把杂志办成全国最好的短篇小说杂志。

  网友:新的上海文学审稿制度如何确立?

  陈思和:我想建立一个编辑委员会,有上海目前最有影响的一批青年评论家、教授来担任,我将每期发表编辑委员会的讨论记录,增加编稿过程的透明度。

  网友:反对陈教授一直给自己刊物做广告!除了《上海文学》就没别的可谈了?

  陈思和:这很好,希望你提出与《上海文学》无关的问题,我们继续聊。

  网友:陈老师,您真心告诉俺,我们的文学批评环境和上世纪三十年代相比,是消极了还是功利了?

  陈思和:我想说的是三十年代的文学批评也没有什么好,从目前的文学批评来说,真正能够贴近文学创作的太少了。

  网友:老陈,还是多谈谈中国当代南北文批对比吧,别老给自己杂志做广告了。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南北状况你不会不了解吧?我的感觉是,北方的文学批评叫得响,南方的文学批评比较散。

  网友:目前文批跟从者大都在高校,而且这队伍越来越死,那么文批还活着吗?

  陈思和:这个问题很现实,高校的学者目前垄断主要文学评论的声音,可是他们不搞文学评论,尽在理论上卖弄,这是个现状,我想文学评论的生命还是在于生活本身,高校的学者如果真想做一个好的文学评论家就应该走出学院,不能以学院派自喜。

  网友:上海是有一批优秀的年轻评论家,可似乎没有几年前的那种锐气了。您一高徒张新颖在写“笔记本”,另一高徒郜元宝呢?

  陈思和:郜元宝最近在研究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关于文学创作的语言与声音的关系,我读过他的一篇论文,觉得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网友:《上海文学》目前销量如何?定位是什么?如何生存先?

  陈思和:这个问题又与《上海文学》有关,我只想简单的说,目前它销量三千。定位仍然是纯文学。

  网友:陈教授,在如今许多作家都纷纷进入校园的时候,比如马原、比如格非,而你却从校园进入了刊物这个文学的前沿阵地,你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的呢?是因为没有尝试过想尝试一下呢?还是你确实对文学的未来充满信心?

  陈思和:这不就是围城吗?城里的喜欢到城外,城外的想进城里。

  网友:上海目前有没有70年代出生的青年评论家?说两个听听。

  陈思和:我不大关心作者的出生年代,也没打听过,但我觉得目前有些青年评论家是很棒的,我不知道谢有顺、李敬泽是不是70年代的,我觉得他们很优秀。

  网友:陈教授好。我是丑丑。我想问一个外行加低级的问题,你对现今文学作品中的性爱的表达方式怎么看?有必要赤裸裸的表达吗?

  陈思和:这个问题很难说,我觉得一切都要看感情的融度,是不是到了需要赤裸裸表达的地步。

  网友:1993年下半年,华东师大王晓明教授等在6月份的《上海文学》《旷野上的呼唤》一文中提“人文精神”,引起大讨论,时过十年,您不想再做点什么?

  陈思和:我目前不想做点什么,一切都要看是否水到渠成,话题不能自己编。

  网友:陈老师,近些年来网络文学悄然兴起,您认为它与传统文学相比有哪些特点?对于一些网络作家底水平,您又是如何评价的呢?

  陈思和:网络写作太随意,所以不容易出精品,但有时真性情不是用精致的形式来表达,粗糙一些的形式有时候更能保持生活中的生趣。

  网友:上海的文学批评现在有向"文化研究"转的动向.(如王晓明等人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那么,您是怎样看待文化研究的呢?

  陈思和:文化研究是文学批评的一种方法,它的盛行有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推动,但文化研究不是研究文学的唯一的方法。

  网友:《大鸿米店》(也就是苏童的《米》)遭禁,您对此怎么看?

  陈思和:我还不知道这件事,这部电影我也没看过,但苏童的《米》是一部难得的好小说。

  网友:羊骚与猴骚之后,您又马蹄声声碎,笔走龙蛇之间,你步入青云。回头看看,您最喜欢自己什么时期的作品和气质?

  陈思和:我的编年体文集只是一种生命的痕迹,对过去的生命总有一点留恋,但说不上最喜欢。

  网友:《上海文学》能否将短篇小说和理论分开发行,这样有利于营销。

  陈思和:我希望的是评论贴近创作,创作贴近艺术,艺术贴近生活。

  网友:陈教授,您是否能告诉我,文人踏入仕途是一种传承还是一种悲哀?

  陈思和:承传与悲哀同时存在。

  网友:对于伊拉克战争,你持什么立场?反对还是支持?

  陈思和:准确的说是我不喜欢美国侵略伊拉克,我也不喜欢战争。我在去年年底去过埃及、土耳其,我发现阿拉伯人民对这场侵略战争极其反感。

  网友:网络写作太随意,所以不容易出精品?你似乎带有偏见。

  陈思和:可能有点。我是比较习惯于阅读精致的作品,但我不否认网络文学目前处于最自由的写作状况,因此它能够表现出一些生活原来的状态和真实的心情。

  网友:今天这么热闹,其实已经证明文学不是孤独的,我们都在,文学就在,记得《金色》说过:惟有一种颜色可以普照大地,那就是人文关怀的金色。

  陈思和:这“金色”两个字用得非常好,我很喜欢。

  网友:陈教授,您怎样保护您主持刊物上作品的版权,要知道盗版实在是野火烧不尽啊?

  陈思和:如果《上海文学》上的作品都能达到被人盗版的程度我非常高兴。

  网友:举凡大家都历尽创作与生活之间永恒的矛盾,您怎么看?您是否也常这样?

  陈思和:文学就是寄托生活中达不到的理想,越是处在生活的痛苦之中的人越是对文学有切实的感受,真正热爱文学的人多半是能够体尝生活艰难和痛苦的人。

  网友:陈副主席,作家是自己产生的呢,还是靠作协这样的机构培养的呢?这个问题我问过很多作家,他们都认为主要靠自己刻苦努力,当然也包括遇到一些文学长辈的提携。但我怎么也常常看到许多文学机构总在说他们培养了那些作家那样的话呢?

  陈思和:作家当然是自己产生的。作家受到培养只是一种机缘,但才华不是培养出来的。

  网友:陈教授,有一种现象不知道你是否注意,作家和文学兴盛的地方,通常是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地方。就外国而言,发达国家难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中国作家和力作频出的也是陕西、湖南等地,这是为什么?

  陈思和:这个问题说得不全对,美国最富,但美国作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并不少。作家是否优秀要看他与生活切合的程度和感情的力度。

  网友:陈教授,请你谈谈对目前小小说创作现状的看法,现在有不少小小说作者自我感觉特别好,有些专发小小说的刊物好像办得很热闹,你认为这种现象能长久下去吗?小小说的前景将如何?

  陈思和:小小说我关心的不多,总觉得意蕴不够。

  网友:你以研究巴金见长,文学创作上你有什么独到的想法?

  陈思和:我觉得巴金的思想和创作很长时间内都被学术界作了庸俗化的评价,真正的内涵反而被遮蔽了,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我希望看到对巴金的思想与创作有新的、更符合他本人状况的阐释评价。

  网友:一个小时的时间马上就到了,非常高兴能在网上见到您。衷心期望您:1、办好《上海文学》,继往开来;2、不要太一路风霜,请多保重自己。

  陈思和:谢谢你的祝愿,也谢谢网友们的参与,希望以后给予我更多的支持和批评。

  陈思和:一个小时过去了,我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聊天,希望聊天并没有结束,以后文学会馆网站会成为我和网友们之间交流的场所。谢谢大家!

 来源:文学会馆 (2004年4月9日 1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