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友沙龙  
    书友沙龙
 
旅游专题
 
2006年5月22日 12:18
 

  每次针对一本书、一位作家或者一种引申的文化现象,与网友和书友进行探讨和交流,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形成有益互动。第一期因时间关系,仅选取了一组书友旅行中对人生的感悟。

  境界

  去爬山,去看海。这是多少生活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人、整日踏着朝九晚五节奏上班族的向往。我们一行四十余人,就是怀着这份心境,在8月底秋老虎的肆虐中去普陀烧香、拜佛、爬山、观海的。行程惬意、放松,只是这个临时团队中一位特殊的成员更让我引发出不尽的感慨。

  这一行人中有一位发丝始终不乱,并不高大但十分安详、面带微笑的老奶奶。看她的年龄一定不小,问来才知原来已是84岁的高龄,这多少让我有些吃惊。在我的观念中,如此长者多半不太出门走动,最多在自家门口、阳台上晒晒太阳,伸伸胳膊,更何况这次的行程中还要爬山、要坐长达七个多小时的长途汽车和轮渡。但一路上老人精神矍铄,同大家一样地按照旅行社紧凑地安排吃、住、行、游,除了爬山等体力消耗太大的活动,老人几乎不曾搞过什么“特殊化”。到了佛山,烧香拜佛自然是少不了的。虽然去的人大多属无神论者,但在这样的佛之圣地,人们烧香拜佛的过程也都很认真,老人同大家一样不简化任何程序,甚至还多了份虔诚。看到这样一位和蔼可亲又热爱生活的老人,同行人不禁心中多了一份敬意,间或都会向老人家问声好,老人也总是彬彬有礼地、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

  突然非常羡慕起老奶奶来了,只因这位84岁的老人活出的那份境界。一个人,不论年少、年轻时多么快活,多么令人羡艳,但终有年老之时。那时候,昔日成功也好,平淡也罢,皆是过眼烟云。这时要想依然活出一份安详,就一定要有一种境界:心中有爱,有寄托。我想这位慈祥的老奶奶能够兴趣盎然地游普陀,就是因为她心中有爱;对佛祖的爱,对子孙的爱,对周围人的爱。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出这种境界。

  (上海航天局第805研究所李敏)

  小镇人生

  迎着五月的阳光,带着一份寻觅的心情,我来到了乌镇。坐上乌篷船,沿着水乡的河道,在不经意的瞬间,她已优雅地走进了我的视线。

  阳光轻抚水面,河水亲吻船颊,在江南水乡的河道上,我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春天;船夫憨厚的笑容,两岸居民淳朴的生活方式,在江南水乡的小镇上,我分明看到了一种别样的人生。

  当我双脚踏上清涩的石板路,我便与小镇开始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沿着窄窄的石板路,我走入她的世界。石板上还留着露水,它让我触摸到了水乡的空气,潮潮的、湿湿的;从石缝间蹦出的小草,缓缓的、柔柔的;还有那半掩的木板门,我看到了水乡的年轮。独自在乌镇的小巷中游走,周围的一切都是静静的、淡淡的,仿佛就像一位少女,慢慢地揭开自己的面纱:高贵而单纯。

  此时,小巷中走来一位女孩,穿着印花布衣,撑着油纸伞,一路走过留下了淡淡的芳香。路边的老人朝我们露出了淳朴的微笑,他们脸上的皱纹就是这小镇的历史,在他们身上一定有许许多多平凡而感人的故事。强忍住心中的好奇,只为了不去打破这小镇的宁静。于是在与他们挥手的一刹那,我终于体悟到了那种恬静、自在的生命状态。

  走完了小镇的石板路,我似乎读懂了小镇,宁静、自然、安逸、单纯永远是她的主题。她就是那陈年的酒,香醇而甘美;她更是那穿越几千年的声音,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历经千年而不变的故事。

  (上海现代轨道交通股份有限公司俞风雷)

  古城漫步

  傍晚时分,我们初会丽江古城。这时的古城笼罩在夕阳绛紫色的余晖里,空中弥漫着飘忽的暮霭,瑞气萦绕。绕过一座大石桥和标志古城之门的大水车,一幅古朴淡雅的画面呈现眼前。清清溪流穿城过巷,座座石桥如虹似波,排排嫩柳垂肩拂面,依水而筑的青砖瓦房鳞次栉比,在春天的傍晚,向游人充分地展示着她那庄严凝重、亲切宽厚的容颜。

  暮色下的古城,虽然没了白天的喧闹,但游人却有增无减,大大小小的手工艺作坊、店铺、餐馆、酒吧正忙着一天最后的营业,热情地招揽着喜欢夜生活的来自八方的客人。我们徜徉四方街,懒散地穿越着犹如“迷宫”般的深巷小径。

  不知几时,街巷里各式各样的红纱灯、宫灯、河灯都争着亮了起来,五花石板路上撒满了斑驳的光彩,本是黝黑的古桥、溪水、街树都溶在一片殷红里,沿街店铺在灯光的映衬小,自然多了一份绮靡和温馨,无形中多了一份招揽客人的本钱。

  游览倦了,临溪找了一个僻静的地方坐下来品品茗,普洱茶是必不可少的了。古城有我喜欢的宁静与安逸,我渴求这样宁静的归来,抛弃了大都市生活的喧嚣、浮躁与烦恼,我的心已被来自玉龙雪山的凉爽风涤荡得纯净起来。夜色静谧,细听昼夜不绝的潺潺溪水,那是时间流逝的脚步,静看茶叶在杯中翻飞飘展,尽享一轮浸泡中的闲暇与自在……

  悠游丽江夜古城,那怡然自得的情感,许久都挥之不去,若香留于齿的普洱茶般……

  (上海航天局第805研究所吴红)   

  北京散记    

  蓝白相间的庞巴迪列车在千里铁道线上飞驰,夕发朝至,仅仅用了12个小时,首都古老的城楼便映入了我的眼帘。早安,北京!

  古都北京是一座历史名城,更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众多历史古迹、文化遗址,与比肩而立的现代建筑交相辉映,使这座城市显得神秘而时尚。

  我信步走在梦寐已久的天安门广场。过了金水桥,便到了天安门城楼下,抬头仰望,只见赤红色的城墙两边各有一条标语——“毛主席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正中是毛泽东主席画像,他的面容是那样慈祥、和蔼可亲,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开国领袖的丰功伟绩。拾级而上,雄伟的城楼屹立眼前,精美的雕饰镶嵌着殿宇的屋檐,整个殿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令人叹为观止。

  来到城楼上,凭栏远眺,天安门广场一览无余。我站在毛主席曾经站过的地方,眼前仿佛又映现开国大典的盛况,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跨入门楼,观四面,朱墙粉壁,金钉朱户,气魄非凡。整个殿宇分三个部分,都是庆典时国家领导人议事休息的地方,最吸引我的是四根红漆漆的大柱子,它们可不是摆设,是起着顶梁柱的作用呢!几百年了,这些柱子虽然饱经风霜,却依然牢牢地伫立在大殿里,可见当时是用多好的木料铸成的呀!殿宇背后,便是宏大的紫禁城。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它始建于公元1406年(明永乐四年),建成于公元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占地72万多平方米,现存房屋8700余间,四周是高约10米的城墙和宽达52米的护城河,宫殿建筑由外朝和内廷两部分组成。外朝是皇帝上早朝的地方,为首的是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殿内地毯上被绣上龙凤的图案,皇帝的龙廷宝座巍然于眼前,看着幡布上飘动着的遒劲有力的书法,不禁赞叹古人渊博的文采和深奥的书法技巧。电视里不知看过多少遍的宫廷直到这时才看得最清楚,那徐徐飘动的横幅,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威严肃穆的宝座,顶上乾隆皇帝亲自书写的金匾,使整个宫殿显得庄重威严。我仿佛穿越时空隧道,看到康熙大帝正端坐龙椅之上,文武大臣们三叩九拜,太监们手执羽扇等卑恭地站在两旁,紫香炉里飘出袅袅清烟……帝王至尊可见一斑!

  文华殿、英武殿是故宫的两翼,皇帝主要在此举行盛大典礼。而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以及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有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御花园、养心殿和东西六宫等。离开故宫,登上景山上的亭阁,回头再望紫禁城,那坚固的城墙,玲珑的角楼,金色的牌坊,红色的城门,似乎正在诉说着一段古老的历史。

  出故宫,入北海公园,迎面就看到那座著名的白塔。抬头仰望,纤巧的白塔忽然变得巍峨,白白的塔壁显得纯净、庄严,那饰有无数铃铛的塔顶,轮廓明快而清晰,它静静地伫立着,塔尖指向广阔无垠的苍穹。坐龙舟到对岸,白塔渐行渐远,因为船在摇动的缘故,远处的白塔竟似一个醉酒巨人,在湖光山色中踉跄舞蹈。

  带着无限的憧憬,我来到了八达岭长城。呵,这就是长城!这就是西起鸭绿江,东到山海关,朝朝暮暮,迎大海日出,送戈壁落照,或翘首于巅峰之上,或俯身于峡谷之中,跌宕起伏,延绵千万里的长城!这样的雄伟奇拔,这样的坚韧古朴!万里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间盘旋,它用坚强的身躯抵挡了外来者的入侵,从长城城墙上的好几处断壁残垣可以知道它历经沧桑,洞口石壁上的题诗,又把人带回到了那烽火硝烟的年代。天下着雨,层层水雾笼罩着古老城墙、驰道和烽火台,放眼四望,只见无数的伞花点缀在蜿蜒的长城上,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令人浮想连翩。

  在阵雨和秋阳的交替中,我参观了北京的诸多名胜古迹,明十三陵定陵的地下宫殿,让我颇长见识;颐和园的长廊、昆明湖和荷塘美景令我流连忘返;雍和宫、王府井大街也是一大特色。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天坛的圆丘、回音壁和祈年殿,我还去了位于香山的卧佛寺、碧云寺和位于长安街上的军事博物馆,使我眼界大开。

  逛北京城,觉得摩天大楼很少,尽管长安街两旁都是大型购物商场,但不如上海百货大楼的繁华。北京的道路笔直宽敞,从一环到五环,构成便捷的交通网络,街上车水马龙,私车很多,这大概代表着北方人的一种气派吧!

  临离北京前,我再次驻足观望,气势宏大的紫禁城、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再见了,北京。再见了,我心中的神圣之城。   

  (程缀 200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