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友沙龙  
    书友沙龙
 
《本土文学》专题(中)
 
2006年5月22日 12:18
 

本土化才有生命力   

  座落在宝山地区的吴凇水厂,规模不大,员工总数87人。

  就是这样一家不起眼的企业,却处处洋溢着文化的气息,学习氛围浓浓的。走进任何一间办公室、工作室,桌上有鲜花,墙上有字画,每个人的工作台前都有一个七寸见方的镜框,镜框内一半是自己最满意的一张照片,一半是自己书写的一句座右铭。从厂长兼书记的办公室,到一线工人的操作台,我看了近20条,句句富有文采,条条充满哲理,读来发人深思,促人感奋。

  厂长和主席向我们介绍水厂开展读书活动和创建学习型企业的体会,如数家珍般地罗列了他们创建学习型班组的十项班组载体和十项职工活动,令人耳目一新。其中,给人影响最深的是他们于1996年创刊的,坚持8年之久的《本土文学》。铺满一桌子的131期《本土文学》,共收集了由员工们自己撰写的2600多篇文章,读后感,随笔、散文、书评、影评、短评等等,内容丰富,妙趣横生。近年来,每月一期的《本土文学》,开头两篇均由厂长和主席亲自主笔,真正做到了读书学习上的垂先示范。

  2600篇文章,87名员工,人均29.8篇。这个数字也许不能说明什么,可我分明感受到了这家厂欢快跳动的文化脉搏,并为全体员工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深深鼓舞,在这里,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班组已初具雏型。

  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探索中,吴淞水厂的员工形成并掌握了许多新的理念。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非常欣赏学习型组织创始人——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倡导的“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但是欣赏归欣赏,却从不盲目崇拜。他们崇尚的是结合岗位和行业特点的本土化,因为本土化才有生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将彼得·圣吉的五项修炼改造为吴凇水厂的“五项修炼智力”,即自爱精神的情商智力、自控管理的规范智力、职业发挥的竞争智力、自主学习的创造智力和自我超越的理念智力。这五项修炼强调自我,体现的是“以人为本”。有了这样的理念,围绕创建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班组的活动才会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才会人人参与、有声有色。

  本土化才有生命力。吴凇水厂的创建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班组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并可从中引出一些思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处在今天逐渐复杂纷乱的世界,每个人以及所有的社区,都必须能够持续发展与使用各种不同的知识架构、价值体系、智力结构和技能。对于终身学习需要透过较为广泛的观点,赋予新的意义。学习不再只是一种仪式,也不仅是关联于职业需要而已”。是的,在新的时代,学习已经不局限于文凭和学历,而更多的是形成独特的价值取向,成为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新的时代要求创建学习型社会。当前,创建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班组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并已逐渐形成了热潮。问题是我们应当如何创建?

  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无可厚非,但决不能照搬照抄。马列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是理论,但也只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会产生具大的作用,这是已经被实践证明的人人皆知的道理。换言之,毛泽东思想就是本土化的马列主义。同样,我们在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时,也必须从本单位、本行业、本系统的实际出发,认真比照,取其所长,适当定位,而不能一股脑儿照单全收。我曾接触过一些单位,他们在创建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班组中盲目崇拜,言必称彼得·圣吉,口不离“五项修炼”,对身边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或视而不见,或不以为然,或一概排斥。教条主义把他们带进了死胡同,其结果,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班组,只能成为某些人培训时的教材或作报告时的空洞说教,而决不可能真正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

  本土化才有生命力。不要局限书本,不要迷信名人,不要盲目崇拜。  

  (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刘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