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友沙龙  
    书友沙龙
 
黄浦工人文化宫书评(上)
 
2006年5月22日 12:18
 

  为了永久的书香,相约30年  

  8月15日,星期六,又是一个35度的高温日。

  下午1:15,座落在南浦大桥下的黄浦区工人文化宫的一栋小楼的会议室,已被陆陆续续赶来的书评员们挤满。先到的悠闲地品茶聊天,匆匆赶来的,衣衫早被汗水打湿,顾不上擦一把,赶紧找个位子坐下。他们中有的家住黄浦、虹口,杨浦、徐汇,更多的家住浦东。浦东金桥72岁的胡苗飞,上午10点多吃了早中饭后,顶着烈日,转了几部车,最早来报到。

  下午1:30,近二十人团团围坐在一起,每月一次的书评小组活动正式开始。

  这是今年8月份的一次活动。

  这是自1975年7月南市区工人俱乐部(现黄浦区工人文化宫)书评组成立以来,30年如一日的一次普通的,却又是一次不平常的活动。

  书评员们议论的话题是:我们为什么能坚持不懈30年?我们如何扩大队伍,重铸辉煌,为营造书香社会而努力?

  一、为了一个追求,读书人相约星期六

  1975年,文革十年浩劫的尾声。正值邓小平复出后大搞整顿,人们似乎看到了一线曙光。南市区老城厢的一群读书人如饥似渴,蠢蠢欲动,希望读更多的书,希望交流,希望动笔写一写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观点。

  1975年7月,南市区工人俱乐部书评组应运而生。同样的情趣和追求,把读书爱好者聚在了一起,先是每月活动两次,后确定每月中旬的第一个星期六为书评组的活动日。书评组第一任组长73岁的周永康和72岁的胡苗飞回顾当年的历史,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那时要想进书评组可不容易了,要过思想觉悟关、文化关、写作关,报名者面试、口试加上笔试,忙活了老半天,最后还得过政审关,即要有单位工会的推荐书。说到此,两位老人眉飞色舞,津津有味,情不自禁:“真比今天的高考、考公务员还要难!”

  进了书评组,书评员享受了应有的待遇,一般读者一次只能借一本书,他们可以凭专门的借书卡,一次借几本,借阅天数也可优惠。进了书评组,书评员们相互交流和探讨,打开了禁锢的头脑,让思想得以放飞。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书评组迎来了文艺的春天。他们学习中共党史、世界近代史和中国革命史,重读并评点《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和《第二次握手》,重读并评点世界名著,思想得到了净化和升华。一篇篇书评稿给人启迪,令人醒悟,促人感奋。他们到学校交流,下基层宣讲,去街道研讨,红红火火的书评活动,走出了南市老城厢,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还记得,1987年的一次书评活动,吸引了近200名书评员和读书积极分子参加,程乃姗、赵长天等沪上知名作家与书评员直接对话,那热烈的场面,那精彩的对话,那精辟的观点,至今历历在目,言犹在耳,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读书学习是一种追求,是现代人生活和生存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不断升华。

  二、为了一份情谊,“以书会友”五代同堂

  30年,弹指一挥间。

  如今书评组的三位元老——古稀老人周永康、张洪宝和胡苗飞,当年正值壮年。他们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厂里的管理干部。他们早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迄今他们依然坚守在“书评组”的岗位上。无疑,他们是书评组的中坚。就说一说老周吧,他原本是一位数学教师,却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向来敢于发表观点,颇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风范。为书评组,他付出了许多。年事已高的老周,还是网上行的高手,他有着高度近视,却主动承担了组员们文章和教材的文字打印工作,可敬可佩!

  书评组现任组长彭旨平,1975年进书评组时风华正茂,如今也年过50,黑发中依稀可见华发。30年间,彭旨平从三友实业社一名生产毛巾的工人,到劳改局的干部、司法局的副处长,现在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岗位几经更换,住房几经搬迁,不变的是始终热爱读书,乐于书评,几年前,因老组长年过古稀,他主动接过了接力棒。因为,他对书评组有着深深的感情。

  还有王溢珍、周雅芬、董继武、张荣龙、刘建年、沈保身、强忠荣、袁茂华、曹剑龙……,他们来自不同的岗位,不同的社区,30年了,他们以书会友,对书评组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情谊。值得提一提的是强忠荣,前不久他不幸身患绝症,开刀出院后依然坚持参加书评组活动,他说:我爱读书,我离不开书评组的兄弟姐妹们。

  说到情谊,大家不约而同地怀念起三年前病故的老者唐风。唐风为书评组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他的倡导下,1994年成立了南风诗社。与书评巧妙结合,为书评活动平添了一道色彩。之后,他又为书评组走向社会出谋划策,牵线搭桥。老唐去世一年后,书评组专门举行了追思会,组员们把老唐的字画、诗词装裱一新,公开展览,寄托缅怀之情。

  30个年头了,风风雨雨,起起伏伏,书评组人员更迭,进进出出不少人。难能可贵的是基本骨干不变,中坚力量还在。这是因为同样的情趣、同样的追求,使他们在书的海洋,书的世界里寻到了知音,结成了友谊。老同志相约:活到老、学到老。令人欣喜的是,书评员一代接一代,年轻人不断加盟,增添了活力和生机。屈指算来,前后已有五代人。

  现在的书评组,年龄最小的29岁,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这一天的书评组活动,又有一位青年人慕名前来参加,他来自上食肉类有限公司,是一位书法爱好者,30多岁。

  三、为了一种希望,读书学习改变命运

  有一种希望叫读书。知识就是力量,读书学习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书评组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是催人奋进的熔炉。黄浦区工人文化宫书评组人才辈出,许多人在这所大学校里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反复锤炼,在人生的道路上跨出成功的一步。岑毅就是其中的一位。

  由于那个时代的原因,岑毅有过曲折的生活经历,他一度自卑、悲观,不能自拔。是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使他认识到,振兴中华先要振兴自己;是书评组这一良好的氛围,使他有勇气重塑自己。参加了书评组,岑毅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乐趣,找到了希望。读书成了他唯一的爱好,就是谈恋爱,也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在图书馆约会。那次,他把女朋友带到书评组,书友们点评了岑毅,又点评了他女友,笑语琏琏,妙趣横生,闹得姑娘红了脸,闹得大伙乐翻天。

  几年的拼搏,岑毅补上了初中、高中,进而大学毕业。1991年,他不慎高空坠落导致爆裂性颈椎骨折,生命垂危。已触礁的人生之舟如何重新扬起前进的风帆?是张海迪的《轮椅上的梦》、刘琦的《去意徊徨》给了他战胜死神的勇气,是书评组的同志们给了他自强不息的信心。他成功了,康复后,他先后做过经理办公室秘书、浦东新区周报的编辑和记者、《浦东开发》编辑部主任等。读书学习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十大读书明星,并荣获“十佳上海家庭”、“上海市最优秀家庭读书户”等荣誉称号。

  一大批人才从黄浦区工人文化宫书评组涌现,他们中有的是国家公务员,有的是学者、律师,有的是新闻媒体的姣姣者,有的是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有的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

  四、为了一句承诺,在实践和探索中上闪光

  承诺是责任、是追求。

  黄浦区工人文化宫主任王岚,快人快语,作风扎实,雷厉风行,见第一面便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70年代末她从云南建设兵团返沪后,顶替母亲进了原南市区工人俱乐部。她母亲时任俱乐部图书馆馆长,1975年成立书评组,她是积极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之一。书评组依托的就是图书馆,有老人家的支持,书评组如鱼得水。接母亲的班自然要办好图书馆,王岚尽心尽职,始终有着一份图书馆的情结。直到她走上了文化宫的领导岗位,她依然关注图书馆,关注书评组的成长。

  前些年,工人文化宫在改革的进程中,经受了方方面面的干扰和压力。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不产生经济效益的文化宫图书馆还要不要存在?!王岚旗帜鲜明地承诺:工人文化宫应当姓“工”姓“文”,困难再大,图书馆一定要保留。

  为了这句承诺,王岚付出了代价,她无怨无悔。这几年文化宫场地几经变动,图书馆搬迁多次,却始终保持着一席之地。眼下,在上级工会的热情支持下,图书馆还将配上电脑,开通网站。

  有了图书馆的地位,就有了书评组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末叶,由于种种原因,原先在各单位蓬勃开展的书评活动走入低谷。黄浦区工人文化宫书评组依然正常运行,势头良好。王岚将书评组的活动纳入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轨道,赋予她更多的生命力。他们与社区、企业联手,几年间到过地处金山的上海石化,与董家渡街道、南京西路街道开展读书联谊活动,还牵头组织了多次跨浦江读书活动。1999年正值国有企业面临改革之际,王岚身体力行,以上海家化公司老总葛文耀和作家赵鑫姗合著的《走出忧患》一书为主题,组织了一次企业家与作家、书评员的大型交流活动。近200人的会场,书评员的尖锐提问,读书积极分子的热情参与,令作家赵鑫姗激动不已,连呼:“没想到书评员的水平那么高!”

  承诺是期盼,是奉献。

  黄浦区工人文化宫图书馆馆长刘玉莲也有过承诺。1975年,18岁的刘玉莲扎着小辩到图书馆报到,同时接下书评组的管理和组织工作。面对老馆长的教诲和期望,刘玉莲有过承诺;“领导相信我,我一定搞好图书馆,搞好书评组。”

  这一承诺就是30年。30年,当年的“小刘”已开始向“老刘”靠拢。她坚守在岗位上,始终如一的是她的那份工作热情和执着。哪怕再大的困难,也抹不去她脸上的笑容。因为她乐于在平凡中默默地奉献。有人说:快乐也是一种能力。刘玉莲具备这种能力。

  为了书评组,不知道刘玉莲付出了多少时间与精力。每一位书评员都会告诉我:书评组相约了30年,刘玉莲功不可没。还记得那一年,恰逢文化宫改造,一时找不到活动场地,刘玉莲二话没说,把书评组请到了家里,又是倒茶又是递烟,满满腾腾一屋子人,又是议论,又是点评,差点把房顶给掀掉。就在今年8月书评组活动的前一天,她的舅妈不幸病故,家里人忙里忙外料理后事。刘玉莲惦记着书评组活动,依然第一个赶来,感动了所有的人。

  为了永久的书香,相约30年。

  黄浦区工人文化宫书评组坚持“读好书,走正路,出人才”,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兴趣型转向事业型。他们在全国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千余篇,成为上海读书活动的老先进,曾荣获全国优秀读书小组奖,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一篇篇文章,一张张奖状,一本荣誉证书,是他们留下的一串串前进的脚步。   

  (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刘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