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图书馆是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先进单位,金山偏居一隅,但是那里读书学习气氛浓郁,一群书友更是以金山区图书馆为根据地,定期活动,交流读书写作的心得习作,出版《书友》杂志。现在我们摘录《书友》2004年冬季号的几篇读书笔记,刊登在网页上,以资网友。
我曾几度远离书籍……
一次次疏远你,却使我加倍拥怀你——题记
蔡兆良
1966年文革时,我已是十岁的学生娃,当时正处于强烈求学期,但是那时候我们根本读不到任何文学书籍,即使《红日》、《青春之歌》等小说,也遭到批判、焚毁、禁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只能远离书籍,忍受着知识的饥饿。
远离书籍,学校又关闭,失学的我,整天在外撒野,逐渐成为一个“野孩子”。那时我们从虹口区临平路出发,只要走到大连西路,就能看到大片广袤的田野。在田野里我们捉蜻蜓、捕蝴蝶、斗蟋蟀、下河捕鱼摸虾并戏水。虽然失学在外,但是和田野的亲近,使我从小就有了热爱大自然,并在自然界中攫取了自然的秉性。
打倒“四人帮”后,神州大地掀起了读书热,大量文学作品重新出版发行。石化厂也掀起了一阵又一阵读书热潮和文学写作热潮。热血青年都卷入其中,我也卷入时代洪流。当时我不仅处于读书写作的狂热期,而且还处于“呦呦鹿鸣,青青子衿”的青春期,常常读书写作到深夜。如有一、二篇短小并无价值的习作发表在《新金山报》上,总要邀请一些文朋诗友,月影之下,对酒当歌,喝得飘飘然时再吟咏古诗和现代诗歌。大量读书,即兴写作,文友相聚,这就是我当时读书生活,快乐时光。
岁月之箭,穿越飞行到末处,可能会被空气左右;读书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也许会被生活摆布。结婚育子后,妻子平静如水,女儿茁壮地成长。人已中年单身在外的我,没有烦忧,只有寂寞。万家灯火明亮之时,在霓虹灯闪烁的街头,我常常彷徨得没有方向。集体宿舍内的打牌声、麻将声、饮酒笑谈声,已使我无法冷静地面对一张白纸,几叶书卷。出于无奈,我选择了一次痛苦的抉择,远离书籍,亲近生活的方式。夜晚,我也随众在宿舍内与舍友一起喝酒、打牌,还学起跳舞,从一家舞厅跳到另一家舞厅。
人生匆匆,春夏秋冬又几度。女儿中考时,我依然如此生活,休假日带妻子逛商店游公园走亲友,下班后的夜晚则是饮酒、打牌或跳舞。女儿中考后,差几分进不了市重点高级中学。我责备女儿时女儿反问了我一句:“你整天叫我读书,你为什么不读书?你说你要潇洒人生,我为什么又不能轻松一点?”女儿的话激醒了我。“子不教,父之过”。教子自强应自强,历朝古人皆如此。如果我浑浑噩噩地生活,虚度自己的光阴,消磨着自己的意志,我又如何为人父,树家风,鼓励孩子成才?
我想我不仅仅为了拯救自己,就是为了鼓励孩子,我也不能离开书籍和知识。特别是女儿正处于明年高考关键时机,我更应该陪伴女儿亲近书籍,调整好读书与娱乐的关系。所以,我决定再次拥抱书籍。
这一次回归,好像有一股反弹力,我对于文史书籍的阅读不但更有悟性,而且更易理解,即使写作,因丰富了生活写稿非常顺手。有时一天之内,挥手之间可作文三、四篇。文章写好后给女儿阅读,和女儿一起交流作文的得失,文句的优劣,主旨的高低。我如今的读写,已没有年轻时妄自尊大的唯我独尊,有的是和女儿一起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的居家之趣和温馨。我想,我已年近五十,人到中年,功名利禄我已视如浮云,如今我的学习应该有如钢铁的淬火,通过一次次淬火,一个中年男人,应该更有质感、更有韧劲、更有刚性……
读书养气
黄争荣
蜂以采花,故能酿蜜;蚕以食桑,故能成丝;人以读书,故能养气。
读书养气,自古有之。
读书能够养正气、骨气、才气、大气、锐气、豪气。
如果说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一种个人修身养性之气,那么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则是一种民族正气,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是一种民族骨气。
如果说王勃27岁一气呵成《滕王阁序》是一种才气,那么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则是一种大气。
如果说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一种锐气,那么,项羽“彼可取而代之”则是一种豪气。
读书亦可能养邪气、媚气、财气、小气、娇气、骄气。
秦桧、蔡京、洪承畴、董其昌、汪精卫之流,尽管饱读诗书,养了不少“气”,在书画或文学方面有造诣,但其“气”却令人憎恶,不敢恭维,其人格卑劣,令人唾弃。
我以为一切正气、骨气、才气、大气、锐气、霸气无不脱胎于静气也。一切邪气,媚气、财气、小气、娇气、骄气无不形成于躁气也。
故读书须养静气,去躁气,而一切静气皆源于读好书也。
好书应该是那种有真知灼见,启人心智,清新脱俗,陶冶情操,催人奋起的书,它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名著和经典,也可以是时文和美文,能够常读常新,富有顽强生命力。故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当然,读书不必拘泥一心只读圣贤书,大可放眼世界,结交芸芸众生,也可遥想风光霁月,默思寸草春晖。
而静气则需每日涵养。故以一位语文老师的立场,我经常教导学生,只要你有自信心,不把自己排除在语文学科之外,你就能在诗的阳光、小说的空气、戏剧的水分、散文的土壤里,种出一棵千般美丽,万般风情的心灵之树,开出一朵芳香四溢、鲜润欲滴的理想之花,结出一个硕大无比、晶莹剔透的智慧之果。指明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足以养气”。又告诫学生“静是学者总要路头也”。惟有静心,方能去躁。以多读好书涵养静气。静生明。明生理。读书穷理,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岂不快哉!
于我自己,则严格要求,身体力行。通过多读好书,于和煦散文中感受温馨,于热辣杂文中感受睿智,于爽朗诗歌中感受浪漫,于凛冽小说中感受豁达,于善变戏剧中感受丰富。通过多涵养静气,让我理解真善美,分辨假恶丑,让我淡泊名利,远离庸俗,走进高尚。不少同事和学生感受到读书养了我静气,陶冶了我赤子之性灵,变化了我高雅之气质,培养了我风雅之谈吐,开阔了我无涯之胸襟。所以,在不断地读书养气,积累了文化底蕴以后,我明显增强了教学底气,常常和学生一起快乐读书,相互交流,共同探讨,达到教学相长,其乐无穷之美妙境界。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愿吾辈努力读书养气,为“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成大写之人”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