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图书馆是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先进单位,金山偏居一隅,但是那里读书学习气氛浓郁,一群书友更是以金山区图书馆为根据地,定期活动,交流读书写作的心得习作,出版《书友》杂志。现在我们摘录《书友》2004年冬季号的几篇读书笔记,刊登在网页上,以资网友。
学习是我们家庭生活的主旋律
傅坚
古代一位哲人曰:事物的发展变化,永远是一柄双刃剑。现代信息的爆炸式发展,已经从本质上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人们在欣然接受电脑、数码、网络便捷的同时,多少会觉得自己的有限知识在广阔的数字时代里显得如此单薄,而飞速的现代知识更新更是让数年前的有些尖端变成今天的垃圾。
现代社会正处在飞速嬗变,竞争激烈、高效率、快节奏的运转模式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要适应新形势下的新变化,使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主旋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态势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共存局面,要求复合型高素养的人才。人们也更加乐于在个人发展上增加知识砝码,使自己在所从事的领域里立于不败之地。
再学习、再充电、更新、增长知识正成为现代人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人是一名技术工人,一名党员,我被单位和社区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平时业余时间参与各类读书活动,有关的征文和格言多次获奖。我认为读书出于自觉自愿,来不得半点强求,它丝毫没有“要你读”的枯燥感,紧张的工作之余,信手打开,眼入书端,真可谓怡然自得,疲劳顿失。
中外俊逸,如珠在四海,不知在何处光芒!我读世界之最,博览群书,犹集群珠于一椟。我的宝贝儿子在我的感染下,双休日父子沉迷于书海之中,各犄一角,欣赏美文,互相讨论好词好句,领略作家之风采。尽管陋室狭小,家中藏书比比皆是。夫人风趣地称我们是一对书痴。
近年来我参加了函授班学习和技术等级学习,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常常挑灯夜战,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琢磨新技术。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倘若自己陷于方城、棋牌、舞池之中,有何颜面训斥孩子。其身正,令可行。我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儿子,不是摆出一副老爷面孔,对儿子指手画脚。好在我的儿子知道读书是“我要读,不是要我读”之理。因此他的学习成绩循序渐进,我想多给孩子一点鼓励,少一些训斥,这样他就会对学习感兴趣。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学习上一定要有一种刻苦钻研精神。读一本好书可以给人一个美好的回忆,一帧雅致的图案可以令人回味一件往事,一句哲理名言更可以催人奋进。在我们的家庭生活,茶余饭后或漫步海边谈论最多的是读书的感受。学习已经成为我们家庭生活的主旋律。
读书简史
俞斓
一、初涉书海
有时想要不是有两个懒惰的父母,我也就可能不会像今天这般痴迷于书了。讲故事是桩颇为烦琐的事情,偏偏小时候我酷爱听故事,诸如《白雪公主》、《皇帝的新衣》、《小红帽》等经典童话百听不厌。母亲终于再也忍受不了了,“很不负责任地”买了一本数百页厚的《一千零一夜》来搪塞我。我只好自力更生了,由此打开了我为期“一千零一夜”的惊人壮举。现在回想起来,一个尚未上学的孩子捧着本比自己头还大、没有一幅插图密密麻麻排满字的书,全靠一本字典才啃完的劲头,真是精神可嘉!
初涉纯文学又是一次很大的“误会”!当时正念低年级的我趴在书架上看童话书,不经意间把几本薄薄的微型小说书也拣了出来。我凑巧翻到了《白净草原》,本来屠格涅夫就把《猎人笔记》写得够“童话”了,再经丰子恺的翻译更令我着迷,我就有滋有味地看开了,一下午保持着匍匐姿势看完了《羊脂球》、《卡门》、《舞会以后》等十多部名篇,等到吃晚饭的时候连碗都端不起来了。
二、乐哉益哉
可惜这种爱好一直不被理解,母亲买的“作文选”之类丝毫提不起我的兴趣。万般无奈之中,我只好把仅有的几本小说反复读上四五遍,往往读到看着上半句就猜到了下半句的境界。当然这些满足不了我,连说明书、词典、成语字典,包括父母出差带回来的《旅游指南》等都成为了我的阅读对象。到底为什么,我自己恐怕也说不上来,仿佛冥冥之中有一股磁力吸引着我的双眼和我渴望的心。
漫无边际的阅读影响到我的思想,包括日后的写作。每天有不同颜色的思想、思维方式贯注在我的脑瓜里,很快就成了一个“万花筒”。但谁能说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东西对我毫无益处呢?“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古人云“开卷有益”,只要打开书本,又岂会得不到半点好处?
乐哉,益哉,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崎岖坎坷
但世上哪有一帆风顺?我父母一致极力反对我读“闲书”,我有所让步,开始将重点转向教科书。书架上的《菜根谭》孤寂地伫立着,我呆呆地望着它好久,却最终拿了一本《高中物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在厕所里藏了一本《文化苦旅》,每日如厕必看。虽然少了明窗净几,但闲情未减,也算是照应余秋雨,来个“文化苦读”吧。不仅厕所有,床头也有,案头、餐桌、茶几都有,我读书的踪迹无处不在,一有空就信手开卷。那时时间就仿佛不是自己的,倒感觉像偷来的,读起来反而更有味道,从中的受益更显珍贵了。
四、成果收益
我一直觉得郭沫若的《无烟煤》中有个比喻非常恰当:“轮船要煤烧,我的脑筋中每天至少要三四立方尺的新思潮。”但有了煤不烧也是一种浪费,所以我思考。鲁迅写《野草题辞》时究竟是何种感受?铿锵?激愤?我沉思。莎士比亚到底是怎样的个性?热情?还是忧郁多一些?我不断盘问自己,试图找到答案。
我也尝试写下来,让热情迸发、宣泄出来,使我愈发成熟起来。渐渐地,我有自己的见解,也许很不成熟,但是把几种不同的物质经揉搓吸收,加工整理成另一种新物质,才是真正属于我的收获、财富。
五、心得体会
曾听过一首懒学生自我解嘲的打油诗:“春来不是读书天,夏天炎炎很好眠,秋多蚊虫冬多雪,一心收拾到明年。”如果读书果真如此乏味少乐趣,那就索性就不读,又何必寻出这么多借口呢?不过我想,若真是爱上了读书,那恐怕就是拉也拉不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