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友沙龙  
    书友沙龙
 
普陀区残疾人读书会 专题:读书,增添生命的风采
 
2006年5月22日 12:18
 

  在普陀区助残者协会的支持下,普陀区残疾人读书会于2004年6月30日正式成立。在当前我国社会激烈变革中,残疾群体作为一个弱势阶层,生活上、工作中承受着比常人更大的矛盾和压力。开展读书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理念和处世准则,以倍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去面对生活的磨难和挑战。在普陀区残疾人读书会、《普陀残疾人报》编辑部的支持下,我们刊登几篇残疾朋友的读书心得在我们网页上,领略他们自主、自强、自立、自爱的精神风采。

  

  读书有感

  书仿佛是一座人生长亭,在跋涉了生活旅程的千山万水之后,它可以让我歇脚,让我休憩,让我暂时忘却劳累和烦恼。读书也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体操,是对人格的沐浴洗礼,是对理性光明的不懈追求,是一种崇高的生命向往,是人生价值的一种实现。

  自从我参加了读书会后,我更热爱看书。在我拜读的书籍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海伦·凯勒自传》这本书。海伦来到这个世界还不足19个月,一场急性脑充血病就向她袭来,连日高烧不退,昏迷不醒。等她苏醒过来的时候,大人发现小海伦的双眼被烧瞎了,两耳被烧聋了。从此,她便生活在黑暗和静寂中。父母亲深爱着这个不幸的孩子,也完全理解海伦的内心痛苦,他们一方面想尽一切办法找医生为她治疗,一方面反复思考她的教育问题,他们决定请家庭教师。海伦的第一堂课便是从学习“娃娃”这个词儿开始的,老师让海伦用手摸摸玩具娃娃,然后在海伦手上反复地拼写字母。海伦觉得好玩,很快学会了拼写,并开始了解到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名称。用同样的方法,老师又教会海伦拼写其它的单词。

  1894年,海伦进纽约赫马森聋人学校上学。后来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芙女子学院。海伦更加勤奋,在老师安妮的帮助下,她学会了英、法、德、拉丁等五种语言。1902年海伦完成了她的处女作《我生活的故事》。1904年6月,海伦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利芙女子学院毕业。

  海伦始终没有放下自己手中的笔。她一生完成了14部著作,都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海伦的一生,为人类文明史写下了醒目不朽的篇章。海伦的一生,是一首响彻云霄的生命赞歌。她以残缺的生命,主宰了命运。她是生活的强者!

  联想到我自己,我也是肢体残疾者。但是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唉声叹气,不能正确地面对。自从我拜读海伦自传后,我深深的被她这顽强、刻苦的精神所打动。的确,有时候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道路,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选择我们的人生态度,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决定什么样的人生轨迹。我虽然下肢残疾,但我还有聪明的大脑、健全的上肢,我还能为社会作贡献,我有什么理由埋怨上苍,对自己灰心失望呢?

  博览群书,畅游书海,它点拨着我们生命的灵性,领悟先哲的思想风姿,洞察世人的内心世界,海伦·凯勒逆境中探索而登上光明彼岸的一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的高贵不在于物质的丰硕,而在于灵魂的自给自足。   

  孙胜敏  

  

  中华民族精神的亮点——漫谈人的“气节”  

  什么是气节,气节就是对正义事业的执着及其献身精神;处于危难时刻而威武不屈,不惧权势,不畏强暴,以天下为己任,刚正不阿。她是人文精神和历史责任感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纵观中国历史五千年,特别是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后,中华民族每到危难时刻,总能涌现出无数气节凛然的大智大勇之士,在历史长河留下荡气回肠的光辉篇章,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至今还支撑着华夏儿女百折不挠地投身到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去。

  气节是对人精神的一种至上评价,说穿了就是面对权势和物欲的一种人的骨气。

  回眸千年的历史,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远在汉武帝时代的苏武,苏武牧羊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单于扣押,被流放到贝加尔湖边放牧公羊。但是他凭着对祖国和亲人忠诚的信念,在被扣押的十九年里始终不畏强暴,坚决不投降,匈奴单于只好放其回国。回到祖国的那一天,苏武怀中端庄地执着那根出使匈奴时带去的旄节(表示使者身份的权仗),本来八尺长的旄节顶部挂着三层牦牛尾制成的饰物,回归祖国时已经是一根光秃秃的旄节。出来迎接的人见此无不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就是那种震撼心灵、感天动地的民族的崇高气节。

  南宋末期文天祥顽强抵抗外族入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事迹真是惊天地、泣鬼神。文天祥抗元失败不幸被俘,在被押往大都(今北京)时路过零丁洋,在悲愤难平的心情下,写下了著名的《过零丁洋》这首诗。诗中的名句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他视死如归的决心。到了大都,文天祥在狱中写下了著名长诗《正气歌》,为我们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雄浑诗章。

  我读史至此,总会掩卷叹息。一感叹像文天祥等人真可谓“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二感叹每当国家兴亡之际,固然有大义凛然之士演绎历史悲壮的一幕,但同时必然会出现奸佞小人,在历史的图卷中留下卑劣的一笔。三感叹中国五千年历史多灾多难,每当朝代更替、战乱纷飞,遭受苦难的必定是广大老百姓。每个时代的仁人志士也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他们无不具有忧国忧民之心。近代历史也不乏其人,例如鉴湖女侠秋瑾和民族之魂鲁迅。我们至今读秋瑾的诗句“秋风秋雨愁煞人”,鲁迅先生的诗句“我以我血荐轩辕”仍然会使我们热血沸腾。

  正因为如此,我们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年的飞速发展,使我们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会远离战争和动乱。在和平时期我们将如何来体现“气节”呢?首先我们要读书明理。普陀区残疾人读书会的宗旨对我们很有启发,多读书特别是多读好书,以树立我们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道德观。我们作为残疾人群体,要做到自尊、自强、自爱、自信,参加社会活动,要遵纪守法,坚持做人的原则。如果我们都能从自身做起,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技能的人,那么我们就是一个有气节的人。因为今天没有机会让你去英勇赴战、杀身成仁,但在社会的种种不良诱惑面前,同样面临着“气节否?”问题。对此,我的自勉是:宁愿站着死,也不愿跪着活。

  这就是一个人的尊严,一个人的气节。   

  杨国祥 

  

  难忘嘉定行  

  读书人,拜先哲。普陀区残疾人读书会成立后的第一次活动,就是集体去瞻仰嘉定区孔庙,拜谒和追思中华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孔子。

  七月十五日,是江南出梅后的第一个高温日,酷暑难当,挥汗如雨。读书会的25位残疾人,开着康复车远驰40公里,早上八时许,已经到了嘉定孔庙前的广场上。在春绿色的读书会队旗下,大家排列成行,向这位二千多年前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致以虔诚的三鞠躬。

  嘉定孔庙位于嘉定镇南大街上,建于南宋嘉定12年(1218年),迄今经历了七百余年的历史风雨,堪称江南第一文庙。庙内石碑斑驳,殿宇飞檐,“仰高”、“兴贤”、“育才”三座牌坊气势宏伟,大成殿古色古香,至今还散发着历史的韵味。从导游的讲解中我们领悟到以孔子“仁”、“礼”为核心的德政思想和中庸之道的儒家学说是古代华夏文化的主流,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重视道德和修养教育等为特色的儒家学说,更是我们残疾朋友生活读书的行为准则。殿宇中敦厚、慈祥的孔子塑像和《论语》全文碑刻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聆听导游的讲解,大家默默地注视着这位先哲的塑像,仿佛进行着一场跨时空的灵魂对话。那深邃的炯炯目光,仿佛能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华夏文明的精华。

  孔庙活动结束后,大家结伴来到了秋霞圃。这是一座明代园林,园内古树蔽天、粉墙黛瓦。庭院不大,但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曲径通幽、别有洞天,集江南园林于一身,精致而有情趣。院墙旁的卵石路,石井边的修竹林,铺满苔绿的台阶,处处体现一种古典美学,熏陶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犹如一幅凝重而隽永的画卷,展示着岁月的沧桑。

  午餐后我们又参观了安亭F1赛车场。那错落有致的宽敞跑道,层次分明的明亮看台,鳞次栉比依水而立的楼群,都洋溢着一股明快、跳跃的时尚魅力。仅仅二年的时间,一座世界一流的赛车场,神奇地矗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这种现代感极强的大手笔与我们上午对于百年古典庭院的品味,形成一个巨大的视觉冲击,别具一格。

  最后我们来到了“沪上第一株”的树荫下,这是上海市树龄最长的一棵银杏,至今已有1200年余。苍遒的树干,茂盛的枝叶,犹如一座岁月的记事本,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传奇。许多残疾朋友上前深情地抚摸着她,寄托长寿和吉祥的心愿。望着在微风中摇曳枝叶的参天大树,更体会到只有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和谐的交融,才能使这片古朴的土地生气勃勃,充满活力。

  踏上归途时,已近夕阳。读书会的李彰明,将一缕祝愿的红绸带系在了大树上,他的那句“祝读书会长寿向上”的祝祷,久久萦绕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  

  蒋观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