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友沙龙  
    书友沙龙
 
上海轮胎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读书专题
 
2006年5月22日 12:18
 

  上海轮胎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先进单位。多年来该公司一直致力于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开展读书活动,创建学习型组织。2004年相继开展了以《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为主题的读书征文活动,共收到66篇读书心得和体会。另外他们还开展了以“更新知识、拓展技能、增强创新能力”为主题的上轮公司第二届“文化技术学习带头人”评选活动和班组建设成果发布稿征集活动。2005年初,他们将2004年开展的各项职工读书活动进行了总结,编印了材料《在读书声中回眸2004年》。我们选取4篇刊登在网页上,让广大网友、书友分享轮胎橡胶公司职工的读书心得和读书历程。   

  寻寻觅觅乐在书中

  读书,有人觉得是风雅的事。其实书由人写,书为人读,读书是很平常的事。但真要谈读书的方法,却觉得很空乏,不知从何谈起,我知道这是因为我读书有限、读书无道,仔细想,我发觉我对读书的感知还是有一点的。不过不一定是作为成功者的经验,只是自勉而已。

  一、“需要”是读书的一个切入口

  人的一生,肯定会遇到不少迷惑的问题,需要解决。对此,一般有三种办法,一是向人请教,二是在书中觅答案,三是将请教与读书结合。我觉得,读书是满足这种“需要”的一个极为重要和不可或缺的途径。“需”亦是“虚”,是虚心的一种成分、一种“基因”。也正因为有这种“需要”在,读书才有原动力,读书才有一个直接的切入口。按“需要”找书读,越读越有味,读到喜欢的书,愉悦的心情无法言语。这样多次,读书的热情就可以大大提高。即使一时在书中找不到答案,但是只要这种“需要”的欲望和要求还在,找书读的热情就不会泯灭。在书中寻寻觅觅,一旦得到所需,那种如同盛夏吃下冰淇淋的爽心感、甜蜜感,是他人无法感受的。上述两者中,后者的感触更为深切,因为后者经过寻觅,读书的情感更易在心中扎下永恒的根。

  二、“精读”是读书的一个好方法

  读书又分精读和略读。我佩服过目不忘的人。但是我更偏重和青睐精读,我以为只有精读才能获得书的精髓;而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只适合那些饭后茶余消遣的读物,而从学习的角度讲,我觉得不可取,静心精读才是读书学习的好方法。

  有一句老话说“看书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由此,我认为读书就要讲究由表及里、去芜存精地读,读细、读透,才可能有去伪存真,由此及彼,才可能有某种领悟或启迪。

  精读,既要有宁静的心境,也要有一定时间的保证,因为心浮气躁,就难以沉潜入书,自然难有所得。但我觉得又不必过分勤勉,过度就心累而不入。两者是辩证的,自在掌握适应的“尺度”便可。

  三、“反复”是读书的一个循进式

  一本书也好,一篇文章也好,都有其重点或精彩部分。对此,我觉得当该在精读的基础上,予以“反复”。“反复”大约有两种,一是一次读书中的间隙性“反复”,二是阶段性的“反复”。前一种“反复”可以归于精读中,而后一种“反复”更具魅力,更具实用性,因为,它能给大脑“休息”的时间,给人思索的机会和空间,几经重复,事半功倍,理解的层次也会有新的提高,说不准还会有顿悟的火花闪出。苏轼曾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讲得就是“反复”。为“反复”之需要,我觉得可在初读时,作些必要却精简的抄录,有利于以后的加深和激活。读书学习,贵在循序渐进;循序,也就是要依序“反复”,有了“反复”才有渐进,有了渐进才能有最后成功。我们常说的“温故而知新”,我想也就是这个道理。

  四、“思索”是读书的一个新层次

  思索,我觉得是读书的一个新层次,甚至可说是读书的灵魂。没有思索,读书就不会有收获。思索对于读书,就如同咀嚼对于饮食。思索,是我们在书中发现、认识、获得真知的必经之途,也是我们剔除糟粕、吸取精华,乃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必由之路。

  思索的一个特征就是提出疑问,疑问是确信的先机,也是跨进新境界的门槛。没了疑问,大概求知、探索、创新便也停止了。

  有一位外国学者曾这样说:“经过自己的思想加工而取得的真理,就像一个天然的肢体,那才是自己身体的真正组成部分。”看来,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均对读书与思索有着相同的见解,足见思索于读书之重要性。

  对于读书与思索,我自己归结为:“读中思,思中读,读后思,思后读,”它们可以回环往复,也可以渐次推进。总之,是要读与思结合才好。

  以上是我对读书过程的一点感想,只是一些杂谈而已,大家共勉。  

  欣业公司丁美德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

  如果说,我少年时代对读书的爱好仅仅是兴趣的话,那么现在这种兴趣已成了生活和工作的必需。二十几年来,我一直保持着“手不释卷”的读书习惯:小说、散文、思想随笔、佛学、人物传记、科普读物、文化专著、专业知识及计算机书籍等等,有的即使不能完全读懂,我也会“不求甚解”地经常翻翻。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每天能够坚持抽出时间看书学习,尽量使自己能够贴近时代潮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地自我增值,自己各方面的素养便有所提高,那要开创自己的精彩人生就自然“一切尽在掌握中了”。

  在工作中,要求我们要有熟练的专业知识。但熟练的业务知识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靠别人给予的,而是要靠不断地学习和积累,要牺牲更多的玩乐甚至休息时间去阅读和理解掌握各方面的知识而获得的。

  令人高兴的是,最近几年在上级公司工会的带领下,我厂的读书小组活动也开展了起来,作为读书小组的一名成员,我不仅积极参加了公司和单位组织的读书活动,而且充分利用这个团队学习的平台,不断学习和相互交流,获益非浅,并取得了公司工会组织的2003年读书征文活动“二等奖”和“十佳个人”称号。

  不可否认,传统的观念总在无声无息地、或大或小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生活。今年读的那么多书中,对我影响最深刻和促进帮助最大的还是《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和《质量指南》这二本书。

  在《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中学到的“团队学习”作为一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学习力和竞争力的学习方法,我们正在学习和探索中,对我们这样的设计人员来说,现在知识老化的速度越来越快,面对日新月异急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显然不能局限于自己原始的学习方式,就像我在《学习型组织的创建》的征文《学习需要多元化》里写的那样:“团队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是由于时代的要求决定的,必须充分认识团队学习的重要,不要还局限于自己原始的学习方式,团队学习的目的是使团队智商大于个人智商,在此基础上使个人成长更快。团队学习可以充分的共享信息和知识,如果大家认识到团队学习的重要性,无拘无束的自由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交流经验教训,反思探索,支持启发,相信都可以得到超过自己原来的个人认识,然后人人都是团队学习的受益人。在团队学习的深度讨论中,所有的人不断吸收借鉴别人的观点,自己的观点不断的深化,到最后就没有输赢之分,人人都是赢家。”

  今年我与小组还认真学习了《质量指南》这本书,《质量指南》上有这样一段话:“酿成错误的因素有两种:缺乏知识和漫不经心。知识是能衡量的,也能经由经验和学习而充实改进。但是漫不经心却是一个态度问题,唯有经个人彻底反省觉悟,才有可能改进。”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为自己犯的错误,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人非圣贤,凡人都可能犯错误。《质量指南》彻底打破了这个局面,刨根究底地告诉我们应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严格执行“零缺陷”的工作标准,让“零缺陷”成为我们的工作方式!

  作为技术科的一名设计人员,让“零缺陷”成为工作方式实在太重要了。要生产出产品通常要经过设计、工艺、加工、检验、装配、安装等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按“零缺陷”的工作标准去做,一丝不苟,都需要专业技能、专业知识,而作为第一个环节的设计更是如此。为了达到“零缺陷”的工作标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做好,从设计方案入手,层层把关,要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错误,第一必须端正态度、做事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错误,不为错误找各种各样的理由;第二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并通过团队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术和知识,以适应急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这几年的设计任务显著完成的比前几年好,显然和我工作态度和能力的提高是分不开的,而这又全部归功于积极参加了公司和单位组织的读书活动。   

  上海橡胶机械一厂金鑫  

  

  读书,不仅只有快乐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现在把浅薄的读书经历与大家分享,权作参与。

  一、读书,使人与时俱进

  2003年,轮胎橡胶集团举办党务工作论文征集活动,我代表党支部所作的《思想工作责任区推动捆绑式改革》得了二等奖,收入文集。欣喜之余我也很纳闷,我的文章很一般。后有知情者告诉我,因为我在文中引用了《谁动了我的奶酪》,获得了评委的亲睐。我暗自庆幸,其实读书对于我只是平常事。

  这件事说明书本对于人的生活和工作,仍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是公司的部门工会主席,少不了要做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如果自身具备一定的素养,往往能事半功倍。就以上述为例,经过几年的改革,国企员工仍然缺乏应有的竞争意识,面对失去岗位的危机,依然高枕无忧,老观念根深蒂固。以“奶酪”为例,形象生动,令人震动,效果相当好。又如,国有企业员工缺乏敬业精神是普遍现象,一旦企业改制,这样的员工绝不会受到新老板的欢迎。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开展文明班组建设中,推荐员工读《致加西亚的信》。这书讲了100多年前,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无法与在古巴丛林中的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远隔大洋高山,没人知道加西亚在哪里,没人愿意征服千难万险。有人推荐了罗文。罗文什么情况都没问,什么条件都没提,什么困难都没讲,毅然出发,历尽艰辛,九死一生才完成任务。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称“这本书太可怕了,它把一切都说了”。日本天皇命令每个政府官员、士兵乃至平民都要人手一本。书的销量位居人类有史以来第六位。此书所推崇的关于敬业、忠诚、勤奋和钢铁般意志的思想影响了一个又一个国家、一代又一代人,也影响了我们的员工。

  二、读书,出于逃避忧愁

  如果不是那个特殊的年代,也许我未必有读书的爱好。我父亲解放前做过10户人家的组长,后来一夜之间成了反革命,我被免除了少先队中队长和班长职务,顷刻间失去了老师的宠信和同学的敬重。极度的耻辱中,我找到了封闭自己的办法——读书。那时在学校住读,有大段大段的时间让我没日没夜地“课外阅读”,一本600页的大部头一般两天两夜就能看完。许多革命文学著作最早就是从那时灌进我的心灵。悲壮卓绝的故事,可歌可泣的英雄,一一在心田扎根,常因一场战斗的失利而寝食难安,因一个英雄的就义而跺脚洒泪,因坏人得到应有下场而兴奋得不能自抑。说革命文学能造就一个人的世界观,并不过分。

  以后几十年,动辄就说“从小受党和学校的教育”,其实还应该加上一条“革命文学的熏陶”。原本为了逃避忧愁,却让我阅读了上千册的革命文学书籍。以致于这个文学只剩下“快餐”在苦苦叫卖的时代,一有革命文学的新著新作,我还是有一睹为快的兴趣和漫漫咀嚼的心情。

  三、读书,享受无比的快乐

  我读书原本并无功利目的。从中学起,我的阅读兴趣转向外国古典文学。主要是18、19世纪欧洲文学大家的著作。几年下来,许多经典作家的主要著作译本都看过。那时也免不了幼稚可笑的趣味,情绪跟着感觉走。看过《欧根·奥涅金》,为达吉亚娜的离去流泪不止;看了《德黑兰》,为革命者的爱情陶醉;而对《战争与和平》、《死魂灵》等的深刻寓意不知所云;对雪莱、尼采、拜伦、普西金、莱蒙托夫等崇拜得五体投地,至今还能背出些许佳句;因为不喜欢冗长,就不喜欢雨果,不喜欢印度,就不喜欢泰戈尔,不喜欢戏剧,就不喜欢莎士比亚。读书,也如同学走路,开始必定歪歪扭扭,继续下去,就能大步流星,逐步成熟起来。

  “文革”开始后,因为有爱看书的“坏名”,被“工宣队”指责为喜爱“封资修”。那时整个国家也处在文化的沙漠。没多久,我就上山下乡。在举国书荒的年代,农村倒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在江淮农村,古典文学、正史野传、诸子杂说、四书五经应有尽有。插队十年,生活虽然艰辛,读了许多书,也给了我无比的快乐。

  四、读书,不仅只有快乐

  到上皂厂工作的第二年,厂里举行作文比赛,我不知天高地厚地报了名,竟然榜上有名。以后企业报举办的征文,也有类似的收获。这其中除了评委、编辑的鼓励,也与我确实读了一些书是有关系的。

  改革开放后,人人不得不面对竞争,不进则退。于是除了获取快乐,读书又有了新的含义。1982年我国破天荒地有了自学高等教育。这使我萌发了为改变命运而读书的念头。

  读书有了目的,也就有了动力。次年我参加学习,报读华东师大汉语言专业,但因路远,一般并不上课,基本自学。那时全家只11平方米的小屋,等妻儿入睡,大都从十点到凌晨二点。冬天裹着棉被,夏天拍打蚊虫。上下班一般步行,边走路边看书边背诵,途中撞人撞电线杆不计其数。

  有次听一个军官说,四张大专文凭可申请博士学位,就想入非非。于是又报名复旦分校秘书专业、北京逻辑与语言大学的中文专业,后来还报读过财大的会计专业。当证实消息虚假时,我已被“甲肝”击倒,只得放弃“一枪九鸟”的计划,专攻中文,获上海市第三届高教自学文凭。之后,读书热情并未消退,读法律、读财会、读电脑。一路下来已老之将至,挤身孩童教室,浑然不羞。二十年来,通过读书,有了进步,有了提高。

  读书,没有带来财富官运,但确确实实改变了我的生活,我从一个普通工人,入了党,走上了管理岗位。

  读书的过程,是快乐的过程;而读书的结果,不仅只有快乐。  

  制皂有限公司王恒章   

  

  提升学习力,提高竞争力

  

  我是上轮公司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培训部的教师,担任培训部的教务和公司中级工、高级工培训的《橡胶加工工艺》和《轮胎制造工艺》的教学工作。上轮公司的生产经营于2000年步入困境,艰难地在谷底盘整,经过阵痛、调整和恢复,才逐渐步出谷底,缓慢向上盘升。亲身经历这种痛苦,如今还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上轮公司跨入新世纪,面对的是强手如林的新局面,如何在市场中立足、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看了张声雄教授编著的《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世界500强的管理利器》一书,联系本公司的生产经营实际深有感触。世界已逐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前的市场竞争,靠的是普遍意义上的资本实力,如机器、设备、资金等,如今的市场竞争更强调的是人力资源资本,更进一步就是人的学习力的强弱,人具有强劲的学习力,学习吸收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掌握新技能,就可以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因此企业要提升学习力,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一、拓展知识面

  2001年,面对企业经营的艰难状况,我深思市场竞争激烈,我们公司面对变化的形势,要有新思路,要经营创新。世界500强中,注重提升学习力,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能较好地保持企业的青春。如果是靠传统的方法,即靠等级权利经营的企业,那么发展是缓慢的,甚至在市场竞争中力不从心,步入缓慢的衰退之中,这些例子在世界500强的更迭历史中比比皆是。

  一个企业是由许多个人组合而成,若个人都能注重个人的学习,提升学习力,那么就会形成很好的企业文化的氛围,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人才中心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在2001年11月到2002年3月参加了上海复纬培训学校的《电子商务》的学习,并参加通过了上海人才紧缺办的上机操作的证书考核。于2002年6月到2002年10月参加上海华谊教培中心的《中级营销员》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核,于2004年1月到2004年3月参加上海华谊教培中心的《高级营销员》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核。我曾经在1992年9月到1995年1月参加上海电大的第二大专《对外经济贸易》的学习考核,最近几年的继续学习,有利于盘活我的知识存量,并偏重于朝职业技能方向拓展,这有利于提高我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我的职业培训能力。这几年的学习都是业余学习或半业余学习,花了我大量的业余时间,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力不从心,但是随着视野的拓展,学习力的提升,竞争力的提高,心情是非常愉悦的。

  二、增长真才干

  外出学习,拓展了计算机信息网络、法律、财务、营销等知识面,有利于本职工作的开展。领导安排我参与某些管理干部的培训管理工作,外出学习,认识了一些教师,可以作为师资来源的储备,有利于与教师和学员沟通,有利于把培训项目像企业中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其它专业项目那样搞,更贴近实际,更有专业性,更容易使培训出实效。

  如营销员的学习,使我了解了该课程的实用性,该课程的难易深浅程度及课程时间安排,将有关情况提供给领导进行培训决策。人才中心和公司管理部人力资源部门的领导与销售部的分管领导、销售部的领导会同商量,并经与华谊教培中心多次磋商协调,拍板制定了上轮公司《中级营销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核计划,委托华谊教培中心培训,我们培训部进行管理。销售代表利用每月月底月初出差返沪时间进行培训。由于该课程贴近实际,实用性强,得到学员的欢迎,学员学习积极性很高。该培训班由2003年9月开始,到2004年3月结束,有41名学员参加了培训,40名学员参加考核,有39名学员通过了考核,并且有60%以上的学员达到了良好以上的成绩,收到了很好的培训效果。最近又推广到为制皂公司举办两个《中级营销员》的培训班,以利拓展销售代表的知识面,并提高他们的营销技能水平。

  三、找出差距才能学有动力

  学习力包含了三要素: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而这三要素中,学习动力是首要的,学有动力,并能持之以恒,肯学习,又善于学习,那么学习力就能提升。今年3月到7月,我参加了上海新知进修学校的《企业培训师》课程培训,并于7月参加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企业培训师》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其分应知应会考试。做企业的培训教师将近三十年,系统地参加培训管理和教学的课程培训,还是第一次,深受启发和教育。此课程中谈到企业在制定和实施企业培训计划之前,先要做培训需求的调研分析,这是制定培训计划的前提,也是以后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而培训需求就是特定工作的实际需要与任职者现有的知识、能力之间的差距。作培训需求分析就是进行组织及其成员的分析,找出差距才能学有动力,而这差距就是培训需求。作为培训管理部门要满足这种培训需求,缩短这种差距,通过实施有效培训,使学员扩展知识面,提高技能水平,并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

  市场竞争的深入,我们的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要求各企业进行有特色的服务,而要做好这种特色服务,需对企业员工进行个性化培训。个性化培训与以前的培训相比,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我们只有努力学习,善于学习,才能完成这新的任务。

  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第一要务,在企业经营中,人才不仅是成本,而且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本,由此可见,创建学习型组织和搞好企业培训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中,人才是要流动的,为适应这种流动,人需要终生学习,成为一个有学习力的人,在市场中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人。人员流动需要双向选择,作为企业要提高凝聚力,以便吸引员工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团结奋斗在一起,作为员工要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但是当企业需要调整人员时,也能较好地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对市场的适应力。在平时多一些准备,成为复合型的、有才干的一员,就能适应各种不同的变更,在各种变化中,找准自己的定位,这于国家、于企业、于自己都是有利的。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注意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力,那么我们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也必将大大提高,我们在市场竞争的惊涛骇浪中也会乘风破浪,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即使遇到很大的波折,也能有很大的控制力和适应力。  

  上轮公司人才中心培训部俞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