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丹霞山管理委员会联合《光明日报》、《散文选刊》、《上海文学》、天津开意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举办第二届“我心中的丹霞山”全球华文散文大赛,并邀请香港《明报月刊》、《澳门日报》、世界华人旅游文学联会协办,面向全球征集抒写丹霞山水的名篇佳作。征稿截止日期:2014年至10月31日。大赛办公室:1632755450@qq.com
详情
我在这个小说里,倾注最大的写作激情就是关于自由……
查看以往聊天记录 >>
     
 点击进入
想起了李清照的桂花词
东坛网友相聚上海闲话
晒晒文革时的小学生课本
那尼的个人空间
上海的时髦一度由妓女领导的?
钱乃荣的个人博客
中国诗
癸巳中秋(外一首)
中秋祭祖
让网络作者获得稿酬不是小事
用户名:
密 码:
2014年3月20日,巴黎图书沙龙开幕,这次书展阿根廷是主宾国,上海市是主宾城市
赵丽宏、程小莹与法国作家对谈《上海的文学杂志》 王安忆巴黎图书沙龙演讲
“上海是很多人的故乡”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文学原创
儿童时代 新老上海两重天
2014年5月22日 11:21


    儿童时代 新老上海两重天的碎片式回忆

 

        儿童时代,应该是四五岁至十二三岁这一个年龄段吧,这一个年龄段对我们这些年已古稀的人来说是遥远的过去,是记忆里斑斑驳驳的影像,是老相册里泛黄的照片,这个年龄段的思维虽说是直感的,但却是碎片式的。历史的画卷是许许多多的碎片粘贴而成的,就像一串念珠是由一粒粒珠子串接而成一样,真实的历史在每个人的记忆中,许多人的记忆就是历史。

        从小出生生长在市中心的一个老弄堂里,记得小时候,弄堂里有一个人是很神气的,夏天穿着绡纺或者香云纱裤褂,冬天穿着羊皮里子的长袍。弄堂里的人看见他都很客气地向他打招呼,称呼他“杨先生”,他有时点点头,有时则不理不睬扬长而去。大人们背地里称这个“杨先生”为杨麻子,听大人们说,这个杨麻子是个“包打听”,什么是包打听,小时候是不懂的,后来长大了才知道,包打听就是巡捕房的密探。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弄堂旁边的一幢楼里,突然住进了许多国民党的兵,弄堂大门口用很粗的木头搭起了栅栏门,由端着刺刀的哨兵日夜站岗,两边堆起了沙包掩体,上面架起了机枪。住在弄堂里的居民进出都要接受盘查。这些国民党兵,到各家各户去拆门板,搬到大楼里当床铺板,入夜这些兵就在弄堂里到处大小便,搞得臭气冲天,自从这些兵入驻后,弄堂里就一天也没安宁过。折腾了个把月,有一天清晨起来,突然发现大楼里的国民党的兵全部不见了。父亲回来说,大马路两边的人行道上睡满了解放军,受好奇心的驱使,我溜到弄堂口朝大街上张望,果然看见许多解放军互相依傍着躺在人行道上,解放军脚上穿的是后跟有带子朝前系的布鞋,还有的穿的是草鞋。弄堂里有不少人在议论着,象解放军这样不扰民的兵还从来没有看到过。

        从此再也看不到杨麻子神气活现的样子了,杨麻子看到弄堂里的人都是主动打着招呼,脸上堆着笑。又过了些日子,看到杨麻子在弄堂里扫地,大人们说他被判处管制了。

 

        解放前夕,父亲所在工厂的老板随着国民党的溃退一起跑到台湾去了,父亲也失业了。解放后,军代表背着救济米到家中来慰问,并对我父亲说,工厂马上要复工,随时做好上班的准备。全家人听了都很高兴,有生活做了,还能不开心吗?!

        解放后不久,看到大街小巷有人一只手插在裤袋里,一只手上放着几个银洋颠簸着发出响声,嘴里不停地喊着:“大头小头买进卖出。”那时不懂个中原因,觉着很好玩,跟着银元贩子一起喊:“大头小头买进卖出。”长大后才明白,这是上海解放初期,国民党利用潜伏在金融机构和工商界里的经济特务,暗中操纵市场,制造混乱,妄图从经济上搞垮新生的人民政权。在中央指示下,陈云同志直接指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先平息了银元风波。接下来,调集了相当数量的粮食、棉花、纱布、肥皂、白糖、食油等,与投机商低价竞销,那时候国营粮店源源不断供应平价粮食和商品,老百姓可以在国营商店里买到平价粮、平价商品,人人从心底里由衷地对新中国充满了希望。

        记得小时候读书,附近小学的老师到里弄里一家一家走访,动员还没有上学的孩子去上学,我记得很清楚,我读小学一年级时,班级里同学的年龄参差不齐,小的六七岁,大的十一二岁,那是因为解放前没有读书落下来的原因所致。

        我记得小学低年级时的课外读物有少年报,还有一本杂志叫“儿童时代”,高年级时的课外读物是“少年文艺”,阅读“儿童时代”和“少年文艺”的乐趣已成了几十年来温暖的记忆。


        我们小时候读书绝对比现在的孩子自觉,当然也没有他们这么累,下午放了学,家对面的人民广场就是我们的课外操场,两个书包分开一放就是球门,踢的球是“永”字牌小橡皮球,对足球的爱好就是从那时开始的。那时候学生爱老师,老师爱学生,我记得清清楚楚,读小学六年级时,有一天上地理课,冬天的教室很冷,一个家境比较贫寒的同学由于衣着不多冷得只跺脚,上课的老师立即脱下自己身上的呢大衣给那位同学穿上,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直到现在还经常在我眼前萦绕。

        儿时的上海,经历了新旧交替,更多的则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时期,那是一个人心向上的时代,那是一个苦但快乐的时代,那是一个快乐很简单,不快乐也很简单的时代。至于后来的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已不属于本文的范围,就此拉起回忆的幕布吧。


        谨以此小文献给上海解放65周年纪念。

 

        (来源:东方网(上海闲话) http://bbs.eastday.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05686&extra=&page=1)




选稿:芦村  来源:文学会馆  作者:青松   [联系我们]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