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交流 >> 正文
科学规划 奉献社会

  从事城市规划的人都有一个理想:建设最美好的城市,让人们享受快乐的生活。这个理想也是推动我科学规划、奉献社会的力量源泉。1986年,我取得同济大学硕士学位后,赴德国留学。我游历了整个欧洲,对西方建筑、人文、环境等,有了近距离的观察和接触,我深深地感到: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灿烂的文化和历史,应该成为世界的瑰宝。

  寒窗十载,我取得了博士学位。当时,国外的教授和朋友劝我留下。我坦率地告诉他们:改革开放的国策,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作为中国人,我更能体会到祖国的建设对人才的渴望。

  1996年,我满怀抱负,投身祖国的怀抱。在母校工作期间,同济大学展开了举办首届世界城市规划院校大会的竞争。当时,有欧美院校认为,城市规划大会应该在先进国家举行。我提出:同济大学规划院的学生最多,发展中国家潜力更大。整整两年时间,在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同济大学最终获得了举办权。这次大会全球有800多家规划院校、1千多名学者参加,作为大会的秘书长,我为中国有实力参与世界竞争而感到自豪。

  世博园建设,历来是显示一个国家城市规划能力的体现。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招标时,英国、日本、美国等10家著名院校派出了精英,我们同济大学也汇聚了土木、交通、机械、环境等方方面面的专家。经过角逐,我们最终夺标,而我也有幸成为世博园区总规划师。作为中国人,作为竞标团队中的一员,我为同事们的团结协作、风雨同舟、无私奉献、共同拼搏精神而感动。

  在进行世博规划时,如何把博览园区演绎成“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示范,向世界呈现精彩中国,成为严峻的挑战。记得一位学者提出一个使我深思的问题:英国世博建造了水晶宫,是当时最新的建造技术;法国世博建造了艾菲尔铁塔,是当时最新的钢结构;美国以月亮上的岩石来举办世博会,我们中国以什么来举办世博会?我想,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有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只要我们拓宽视野,把握时代特点,潜心研究,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明确了世博规划思路,这就是上海世博会应该回到人间,回到地球上50%以上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城市。我们应该以最大的努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汇集全人类的智慧,提供实验示范和探索。遵循这一规划思路,我们在世博园区开发和利用了十项最新技术。我们研发了通过风模拟改善建筑布局、遮阳和室外生态降温技术,最大程度提高世博园区在夏季的人体舒适度,现在可以做到在室外两米左右人工降温六度;我们设计了黄浦江水的湿地净化设施,探索母亲河保护的手段;我们还设计了LED照明技术,将最大程度地减少室外照明的能耗……这些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如果能够在全世界推广,将会对地球村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考虑到城市发展的永续性、社会的连续性等一系列关系上海未来发展的重大命题,在大规模拆迁前,我们提出,上海世博园区必须告别传统的整体拆建模式,而建立城市更新改造的“上海模式”。我们对6.68平方公里的基地范围进行了艰苦而细致的调查。最终,选择了8片住区提议作为“建设协调区”,按世博的要求进行改善和更新。简单计算下来,总共保住了140万平方米住宅,按户均90平方米计,整整少搬迁15000多户。这些群众的利益不但没有因为世博会而受损,反而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同时,我们还保护了38万平方米历史建筑,将江南造船厂等25万平方米近现代工业厂房更新为会展场馆和设施,让这些在历史上对中国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老工业建筑为世博再做一次贡献,成为我们中国式世博会的骄傲。

  我相信,当明年世博会开幕之时,我们呈现给全世界的这一届世博会,将是让人难以忘怀的。

  美丽的城市,需要规划师描绘蓝图;灾难降临时,更需要规划师勇担社会责任。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同济大学的师生积极响应中央和市委关于“抗震救灾”的号召。仅仅三天,由我组织的90余名多学科专家志愿者团队就深入灾区,义务开展灾后安置与重建规划。当我们面对山崩地裂后的满目疮痍,看到那么多人失去生命、失去家园,我们不禁热泪盈眶、无限悲痛。当我和都江堰市规划局同志的手握在一起时,他们忍不住失声痛哭。多少年的建设成果,毁于一旦;安居乐业的人民,就此流离失所……规划师的良知和责任,使我坚定地说:让我们共同努力,五年再建一个更好的都江堰!

  救灾工作迅速展开,我们立下了军令状:保证在一周内完成临时安置点的规划。面对余震和废墟,面对生命的威胁,我们想的最多的是灾民的需要,我和同志们以顽强的毅力,在8天内走遍52个乡镇,完成了包括4个市县、152个临时安置点的规划,使灾民及时得到安置。

  随后,我们又投入了《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为了尊重都江堰山水格局和水利城市特点,我们运用中国的传统智慧,根据灌区水流方向和空间肌理进行规划,对河流水渠进行保护和修复,把它作为城市的生态廊道、休憩绿带,同时还具有避难功能。我们深信:灾后重建的都江堰将是一次自我超越,一定会建设的更加美好。

  科学规划,奉献社会,这是我永恒的理想和信念,也是我永远的追求。因为我坚信:城市规划师,他的灵魂应该属于全人类。

 来源: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作者:吴志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