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光源工程总经理 徐洪杰
我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负责上海光源工程。
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有一座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银灰色建筑,仿佛一只美丽的巨型“鹦鹉螺”,它就是“上海光源”。上海光源是中国最大的大科学装置,它犹如“超级X光机”和“超级显微镜”,能够帮助人类看清微观世界。上海光源也称上海同步辐射光源,是国家级综合科技研究平台,数百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可以同时在这里进行各自的实验研究。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科学的前沿研究到发展微纳制造、医学诊断等高新技术,上海光源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上海光源是中科院和上海市合作的成功硕果,更是上海服务全国的大平台。
一年前,上海光源历经52个月的紧张建设,胜利竣工并投入试运行,今年1月,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国际专家评价说:“上海光源建设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国家验收意见是:“上海光源,坚持自主创新,在诸多方面实现了创新和突破,自主研制的设备超过70%;以世界同类装置最少的投资和最快的建设速度,实现了优异的性能,成为国际上性能指标领先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是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国家主管部门认为:上海光源的建成,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与“两弹一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一道成为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起步、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的标志。
在收获成功的时刻,更令我难忘的是,上海光源漫长的10年立项和紧张的5年建设之路。它的建成,凝聚了几代科学家的心血、全国科技界的努力,而我有幸参与并见证了这一历程。
“执着的追求、艰难的转身”,这是上海光源队伍,也是我这10年立项之路的真实写照。1995年初受命参与上海光源项目时,我40岁,是研究室主任、所长助理、研究员。时任所长、我的老师杨福家院士对我说:“五年,你不做其它研究,专心建设光源。”谁都知道这个要求对科研人员来说意味着什么。但当初没想到的是,这一干就是整整15年。
在上世纪末开始的全球性科技界的学科调整中,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我和我的同事们坚信,21世纪的中国,迫切需要这一先进的多学科研究平台来支撑现代科技的发展。上海光源是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工业制造能力和经济文化实力的综合体现,建设它是一名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使命。大科学工程的特殊规律,需要我们的团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更需要我们淡泊名利、持之以恒。
基于这种认识和信念,我转变了自己的科学研究方向,从头开始,由专家变为学生,并尽快地再成为专家。由于担任行政职务,我学科转变的大部分工作只能在业余时间完成。基于同样的认识和信念,我所近百位科技人员和我一道完成了这一个艰难的转身;中科院高能所等单位的几十位科研人员单身赴任,在上海开展历时两年的光源预制研究;上海应物所尽其所有支持上海光源。凭着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光源队伍临逆境而不散,最终实现了工程立项。
科学管理、勇攀高峰,舍命相搏、攻坚克难,是上海光源工程五年建设历程的概括。上海光源工程队伍涉及20几个学科门类和技术专业,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也需要约400人。尽管已经有了10年左右的前期准备,然而,工程开始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光源队伍在质和量上的严重不足。我们无力提高大家的薪酬,只能通过激发敬业精神、改进管理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上海光源工程实行了科学高效的矩阵管理、权责一致的分级管理。科学的民主和工程的集中尽可能实现完美的统一。为能够在合适的时间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既要明晰各项任务的内容、性质、挑战和未来趋势,又要了解科研人员业务能力、性格特点和发展潜力,为此,我殚精竭虑。因为与骨干们谈心、交流的频率太高,曾被同事戏称为“谈话专业户”。我们鼓励大家学中干、干中学,边干边学,同时大力开展国内外合作,特别是全方位的国际合作,调动各方资源多管齐下。上海光源工程建设的实践造就了一支高水平、具有很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优秀科技团队,完成了这个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此,我们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发扬上海光源精神,建设世界一流装置,是光源团队共同的目标。光源工程是干出来的,干的最高境界就是舍命一搏。曾有专家评论,上海光源之所以建设速度比别人快,是因为你们每天工作“25个小时”。工程开始以来,我很少在凌晨两点之前睡觉,至今仍积习难改。上海光源队伍中如我者不乏其人。赵振堂副总经理和我一样每天都可能不回家,随时准备出差;丁浩副总经理在他负责的建安工程关键的一年多里坚持带病工作;工程办主任汤杰十几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工程,在项目竣工前两个月突发脑溢血倒下了,年仅43岁;年近七旬的工程总顾问陈森玉院士在储存环联调时,连续工作近60小时;花甲之年的真空组长为控制经费,在开工后主动调整技术方案,在国内外同行的疑虑中圆满完成任务,节省经费上千万;光学机械负责人手术后在病床上修改图纸;我们与上海市参建单位通力合作,攻克了软土地基2万多平米底板微振动小于1微米的世界难题。
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的一位工艺员在机器安装现场一年内走坏了十双鞋;工程科技人员反复检测,确保加速器近10万个电线接头无一接错;前端区负责人为确保设备的加工质量与厂家技术交流写下了200多封邮件……正是这些不胜枚举的拼搏事例,成就了性能上国际领先的长程面型仪、兆瓦级储能型动态数字化电源、脉冲切割磁铁和能量分辨率世界最好的平面光栅单色器等一大批自主研制仪器和设备,成就了令我们骄傲和自豪的光源工程。同时,也凝结成了以“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奉献精神,严谨高效、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上海光源精神。
如今,上海光源已开始为中国科技发光!在半年多的试运行中,已有101个科研院所、大学等单位的1000多名用户,进行了10多个学科领域400多项实验研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也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用户的高度赞誉。
“矢志创新不畏难,如今‘鹦鹉螺’蜚声世界;扎根浦东天地宽,从此新利器泽被神州”。未来,上海光源必将在服务全国、推动科技进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