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交流 >> 正文
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做促进改革发展的最佳实践者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工会

(2010年7月7日)

  

  宝钢从2008年下半年起,在集团公司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发现、培养、宣传最佳实践者活动。集团公司党政领导高度重视这一活动,形成了党政工团合力推进、广大职工积极响应的局面。

  一、开展最佳实践者活动的背景思考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全依靠”方针。现代企业制度职工从“国家职工”变成“企业职工”,职工比以往更加关心企业,职工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过去我们习惯把关注点放在比较突出的职工身上,但事实上企业拥有成千上万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忠诚企业的好员工。企业讲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职工为本。职工的主力军作用,体现在创造最佳实践,做最佳实践者。

  去年面对危机,宝钢管理层清醒地认识到根本的力量来自于基层,号召12万职工人人成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的最佳实践者;成为落实公司决策的最佳实践者;成为促进企业发展、保证改革稳定的最佳实践者。

  二、开展最佳实践者活动的基本做法

  宝钢工会从管理和制度的角度,对最佳实践者活动的价值意义、组织形式、运行机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策划。

  1、统一对开展最佳实践者活动价值意义的认识

  开展最佳实践者活动是贯彻党的“全依靠”方针,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具体实践,符合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时代特征要求。创造最佳实践是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特别是国有企业职工主人翁精神的应有之义。发挥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实现宝钢发展战略,是宝钢和广大职工的共同责任。

  2、建立开展最佳实践者活动的工作格局

  2008年8月,宝钢工会提出并组织开展了发现、培养、宣传最佳实践者活动。工会组织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推进者,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活动的发动工作;二是实施《管理者问卷》调查;三是建立健全沟通对话制度;四是开展市场倒逼、对标找差活动,推进劳动竞赛深化发展;五是总结、推广最佳实践者的精神和方法。

  3、形成开展最佳实践者活动的工作方法

  发现是前提。宝钢有依靠职工办企业的优良传统,职工中不乏最佳实践者,问题在于能够被发现。被发现、被认可是一种激励,发现的主体是各级管理者。

  培养是关键。各级管理者通过培训、指导、支持、激励等手段,履行对最佳实践者的培养责任,把最佳实践成果纳入知识产权管理。

  宣传是手段。一年多来,全集团有3000多名一线最佳实践者为各级管理者讲述了他们的最佳实践故事,仅集团领导就面对面听取了65名一线最佳实践者的故事,这在宝钢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三、开展最佳实践者活动取得的效果

  1、深化了依靠职工办企业的认识。开展最佳实践者活动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依靠职工办企业既是政治要求,也是管理科学的理念,是一项把中国特色转变为中国优势的要求相一致的管理行为。企业自觉践行“全依靠”方针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2、促进了公司经营任务的落实。广大职工为落实公司产品经营、成本改善、管理变革等任务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最佳实践。200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56亿元,利润145亿元,实现了全球业内业绩最优的目标。在危机中,不停产、不减员、不改变工资结构、不减少福利计划,确保了队伍稳定,促进了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3、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创造活力。最佳实践者活动聚焦职工的岗位实践,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2009年宝钢职工自主立题、自愿结盟成立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小组3765个,3万多名职工自主参与活动,形成专利1440项,技术秘密1671项,先进操作法501项,提出合理化建议22万条。目前,宝钢个人发明在10项以上的就有上百人,显示了依靠职工办企业的强大力量。

  四、开展最佳实践者活动的意义和体会

  培养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创造活力。职工在工作中,被动地做和主动地做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职工的工作如果是被动的,活力就有限;是主动的,活力就无限。

  促进职工和企业共同发展。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归根到底要提高职工队伍素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促进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促进领导人员、管理人员的作风转变。管理者只有深入一线中去发现最佳实践者,才能在实践中去培养、去宣传最佳实践者。这既是党的优良传统,是落实“全依靠”方针的具体行动,又是先进管理的发展趋势。最佳实践者活动为管理者转变作风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载体。

  提高职工民主管理水平。只有职工自主管理活动的不断深化,民主管理水平才能全面提高。最佳实践者活动为职工自主管理活动提供了一个进一步深化的渠道。创造最佳实践,发挥主人翁作用,必须要有职工参与管理的条件和环境。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