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帮困救助困难职工长效机制是构建和谐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多年来,上海石化本着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方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维护社会和企业稳定大局出发,积极构筑职工生活保障体系,使职工生活得到了保障,确保了企业稳定和职工家庭生活的平安。
一、源头参与,构建有效的帮困体系
帮扶困难职工关键在源头维护。公司工会积极参与集体合同和涉及职工利益的企业政策条例的研究、制定、修改、实施和监督检查活动,承担起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的职责,在涉及职工具体利益时,依法办事。例如集体合同中规定公司月最低工资不低于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的115%;为职工实施补充医疗保险等内容,体现了源头参与,进一步完善帮困体系。
二、完善制度,实现帮困的网络管理
对特困职工信息库和帮困基金会员管理库实现网络动态管理,并在调研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上海石化职工帮困互助基金实施细则》、《上海石化特困职工帮困办法》、《关于做好各单位帮困工作指导意见》等制度,明确了特困和困难职工的界定标准、评分等级、申报程序、帮困形式、补助标准等。
三、措施到位,精心开展送温暖活动
送温暖工作在领导的高度重视下进行专题研究,党政联合发文,行政专项拨款等精心组织部署。每年组织“一日捐”活动,五年来捐款额达586.85万元,参捐率均在98%以上。领导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已形成一项制度。公司领导身体力行,坚持上门探望,给他们送去组织的温暖和个人慰问金。
四、四重保障,构筑遮风挡雨避风寒
1、全方位、全覆盖的补充医疗保险。从2001年开始,公司为全体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投保了补充医疗保险,保障内容包括医疗费用、重大疾病、意外保险、工伤身故保险。
2、职工自愿参加的上海市职工互助保障计划。积极组织职工参加上海市职工各类互助保障计划,并加以思想引导,政策解释,资金贴补,更好更快地服务于职工。近几年来职工参保率达95%以上。
3、互助互济的公司职工帮困互助基金。上海石化职工帮困互助基金建于1997年,按照行政资助一块、工会补贴一块、职工出一点的方式筹集资金。公司帮困互助基金为职工提供生活救助、助学救助、医疗救助、大病救助、意外灾害救助、节假日慰问等各类帮困措施,五年来累计支出1142.06万元。
4、拾遗补缺的基层职工救急互助基金。1997年公司建立帮困互助基金后,不少二级单位也相继建立了救急互助基金,用于职工急难借款、困难补助、医疗补助、助学帮困等。目前已有16家二级单位建立了职工救急互助基金,有力地帮助职工解决和克服了生活中的各种重大经济困难,把困难职工所承受的经济风险降到了最低。五年来,二级单位帮困基金共对7283人次发放帮困互助金467.37万元。
五、多管齐下,拓宽帮困形式和途径
为了进一步提高帮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帮困形式,通过六大帮困途径,给困难职工“送温暖、送政策、送希望、送技术、送服务”。
1、精神帮困。各级工会干部对困难职工不仅从物质上予以补助,还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给以鼓励,使他们走出心理阴影,树立战胜困难和疾病的信心,提高自身的抗贫能力。
2、政策帮困。公司利用信息平台、新金山报、有线电视等载体进行政策、信息宣传。如《公司职工权益政策与实务操作手册》全面介绍各项权益政策的范围、标准、程序等,手册逐级下发,其内容同时被制作成FLASH动画、电子版本,上传公司内网。
3、助学帮困。子女成才成为特困职工家庭摆脱贫困的最大希望,也是工会开展助学帮困活动的真实内涵。为此,公司制订并不断完善了助学帮困办法,助学金额按困难职工不同的等级及子女就学不同的阶段给予500-4500元的补助。五年来,公司共对1184人次的特困子女进行了助学帮困,金额达230.87万元。
4、就业援助。公司工会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网络和资源优势,多方协调,为困难职工配偶、子女提供就业援助、就业指导、职业推介等服务,变单纯的“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走出经济困境。
5、技能帮困。对那些文化低、技能差的有劳动能力的在岗困难职工,各级工会通过开展与先进劳模、技术骨干、先进班组的“爱心”结对活动,为他们实行倾斜性辅导和技术帮困,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使他们不因技能原因而落后,增强他们的综合就业竞争力。
6、志愿帮困。公司工会与公司团委联合建立帮困志愿者队伍,为困难职工提供志愿者服务卡,提供家电维修、家政、法律咨询等服务,从精神上、从具体事情上提供帮助,帮助困难职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制度化的运行机制,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多样化的帮困途径,人性化的操作实施,赋予了上海石化帮困工作以丰富的内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瞄准“为职工提供长远、稳定、可持续的生活保障”这一目标,继续在提高帮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上下功夫,重点拓展帮困救助的实现形式,使保障对象更广泛、保障功能更全面、保障效果更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