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成立25年来,破除很多合资企业“重市场轻技术”通病,始终专注于电梯事业做大做强,主动掌握电梯关键核心技术,确立了在电梯行业内的技术研发优势地位,自主开发产品占到销售总量的70%以上。同时,利用合资双方的优势互补,不断创造拓展机会,形成具有合资企业特色的科技人才成长机制,造就了行业领先的技术研发梯队伍,支撑企业由生产经营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
一、坚持技术发展,满足市场需求,做大创新舞台
电梯是较早不受国家保护的行业,自成立起,上海三菱电梯就被放置于市场竞争的严酷环境下,坚持把提高技术能力,大力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上海三菱一直重视技术创新工作,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为技术人员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较大的创新舞台。
作为合资企业,上海三菱有动态引进外方最新技术的有利条件,但市场竞争要求公司不能止步于依样画葫芦式的国产化转化上,相反,必须消化引进技术,进行客户化设计,以应对客户的各种特殊要求。所以公司自合资以来一直坚持动态引进和自主开发并重的方针。在这样一个高起点的创新舞台上,技术人员既有创新的紧迫感,又有创新成功的喜悦感。
1996年,上海三菱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1998年1月认定成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公司每年确保科技投入率在3%以上,充足的科技投入为技术创新创造了良性的软硬件环境。
公司对技术发展的坚持,吸引一大批有志先进制造业的技术人才,目前公司技术中心已有217位技术人员,其中博士8人,硕士66人,共完成了59个新产品项目的鉴定或整机型式试验(其中引进技术国产化和引进技术二次开发的项目24个,中日合作开发的项目2个,自主开发的项目33个)。公司的“数字化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在上海的工程运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新产品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二、坚持实践锻炼,提高创新能力,创造拓展机会
上海三菱重视科技人员的培训学习,更注重科技人员的实践锻炼。在实际项目中培养科技人员,提高创新能力,实现螺旋式上升。
在引进技术吸收方面。坚持每引进一项新产品,都派出技术骨干去日本学习培训,在国产化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产品技术的理解,把产品按技术要求国产化,实现批量生产作为消化吸收的第一步;把应对用户的非标需求,作为消化吸收的第二步;把二次开发和联合开发作为第三步,逐步加深对引进技术的理解。
在自主开发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先易后难,既积极吸收引进技术中好的成分,又不拘泥于引进技术为原则,自主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从合资初期以系统集成为主的开发,一直到近年来,通过对包括电梯驱动控制技术、群控技术、能量回馈技术等在内的电梯核心技术的不断开发,锻炼和培养一大批科技人员。特别是自主开发的新一代节能环保型LEHY系列电梯,是科技人员经过充分市场调研分析,攻克了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技术、新的变频驱动技术和CAN总线技术等关键技术所实现的创新成果。在该项目的创新过程中申请19项专利。该新产品投入市场后,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
公司重视知识积累和沉淀,注重把个人技术提升的渐进过程,演化为团队能力提升的过程。坚持动态完善设计规范、撰写问题分析报告和技术笔记的习惯,在提升和巩固科技人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为新进科技人员的学习提供了共享平台。公司不断完善动态知识库、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了包含专利、学术论文、技术成果等内容的科技信息平台,以及产品技术资料的信息管理平台。
三、坚持梯队建设,拓宽成才渠道,建设人才队伍
技术人员的成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技术团队的成长,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公司结合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坚持人才梯队建设,不断拓宽技术人才成长的渠道,建设好人才队伍。
在技术人员成长方面,公司在科技工作中提倡团队合作、以老带新、部门间交流等方式。根据每个科技人员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组成团队。公司在研发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的观念,为技术创新和人才发展提供宽松的科研环境。公司还形成公平竞争氛围,建立了灵活的选拔机制,特别对年轻人大胆任用、放心使用。目前公司开发新产品的队伍中,年轻人已成为骨干力量。公司还鼓励科技人员在完成研发任务的前提下,结合个人兴趣,进行新技术的探索和创新,激发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不断开发的新产品投入市场后都取得良好销售业绩,也是对科技人员价值的认可和实现。
公司始终将研发视为一线,除薪酬分配一贯向科技人员倾斜外,公司还注重多种方式的激励。不断完善获奖科技人员、授权专利发明人员等的奖励方案,注重对科技人员成果的申报,近3年入选政府、集团等部门设立的科技创新奖励及项目共计26项,涉及科技人员逾300人次,有效促进了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
公司为科技人员设置双路径晋升机制,一是9级的专业技术路径,在本专业领域持续发展,成为专家型人才;二是管理路径,科技人员可实现向管理干部的转变。这两条路径层级结构可对应,在责任和影响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可比性。公司已有多名技术骨干转岗成为公司重要的管理干部,取得不错的成绩。近期公司推进技术和管理岗位交流轮岗制度,完善技术管理人员现场实践制度等,也为科技人员的持续发展提供机会。
在技术团队成长方面,合资初期十多人的研发团队,以国产化和系统集成为主的通才型的技术人才。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形成电气系统、电子设计技术、软件开发技术、曳引机技术、机械系统技术、机械部件技术、CAE技术、可靠性试验技术、制造技术等不同专长的技术团队,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
公司的曳引机开发设计团队,无齿轮同步曳引机,在电梯领域属于新兴技术,在电机的设计、生产和制造方面不具备优势和经验。设计团队经过可行性分析、方案建立、图纸绘制、产品试制、产品改进等各个阶段,解决繁杂的技术难题,成功开发出多款高品质PM曳引机,被广泛用于小机房电梯、无机房电梯和中高速乘客电梯,以及货梯和观光梯中,规格已在国内率先达到1800kg、6m/s。在这些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曳引机开发团队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累计申请发明专利6项,产品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该研发团队也获得“上海市工人先锋号”,并申报“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