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走进上海地铁,就进入了交错繁杂的信号世界,你看不见也摸不到。从业23年来,他带领着团队让地铁这个超大系统安全、健康地运转。他是全球最大规模地铁神经网络的守护者,全国最短列车运行间隔的领跑者,全行业最新维保技术的探索者。他,就是全国劳模、上海地铁维保公司通号分公司总经理、信号技术总监张郁。 更快、更稳、更安全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张郁被光荣授予“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走进人民大会堂的那一刻,他心底里迸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那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更是一位地铁人想要接续奋斗的迫切感。他激动地说,“我要把劳模精神融入地铁芯,让它跑得更快、更稳、更安全!” 时间拨回到2008年,为应对世博会超大客流,上海地铁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CBTC系统,但投入使用后,外方的设计却无法满足上海地铁高密度间隔和超大客流的需求,地铁走走停停,停站不准等现象频繁发生。迫在眉睫之际,张郁作为技术核心骨干带领团队几十个昼夜不断地调试,最终新系统投入运营后,顺利通过了世博会的考验,同时也将“上海经验”分享至全国轨交行业,从源头上少走弯路。 为跑赢故障,张郁又牵头成立了CBTC专项技术攻关小组,经过团队成员不懈努力,一贯令人无从下手且只有外方专家才能处理的CBTC故障难题被完全破解。张郁自豪地说,“过去,我们只能跟在老外背后等他们来解决故障,现在遇到问题,我们自己就能解决,而且比他们做得更好!” 连续1300多天无故障 自进入地铁实习开始,张郁遇到各种资料,总要拿来翻一翻、看一看,这也让他“天生”跑得比别人快,看得比别人广。随着日复一日的积累,无论是车载信号、还是轨旁设备,他早已烂熟于心。“干我们这一行的,必须要一专多能。”张郁笑着说,“哪有什么诀窍,遇到技术问题,就向外方人员多请教一下。动手操作不够,那就在实验室里反复练呗。” 2005年底投入运营的上海地铁4号线,是全国首条采用轨枕式电液转辙机的线路,作为改变道岔开通方向的核心设备,其稳定性决定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时任信号三车间主任的张郁对此倾注了大量精力。他带着大家“白手起家”,没有图纸、没有数据,那就自己画自己测。短短两个多月,他工作将近800个小时,每天都在测量、比较、总结、记录中度过。最终,电液转辙机的图纸全了,培训资料有了,故障数据分析也记录了厚厚两本。 随着4号线开通,电液转辙机工作情况良好,3号线、4号线的“咽喉”虹桥路站转辙机更是创造了连续1300多天无故障的记录。“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上海地铁一点点好起来、强起来,对我来说这比什么都有价值!”张郁说。 成功实现设备国产化 在一条条新线不断开通的同时,老线路的设备和技术也逐渐老化落后,成为地铁网络安全高效运行的短板,必须进行升级改造。2007年,由于继电器设备老化,车载故障率不断上升,这又成了卡在张郁喉咙里的一根“刺”。“为什么不把设备国产化呢?”张郁突然有了这样一个设想。 但是,实施国产化又谈何容易。张郁带着团队从零开始,对电路板上成百上千个细小的电子元器件进行反复观察和研究,查找故障,总结规律,一幅幅线路分析图就这样跃然纸上。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团队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国产化的继电器板正式投入使用。看着手中的故障率报表,张郁开心地笑了。 2号线是上海最繁忙的地铁线路,但由于分期建设,一条线路采取不同的信号系统,制约了线路列车密度的增加。上海地铁开创性地提出“双制式信号系统”改造方案,改造完成后的2号线八节长编组列车,不但全线贯通运行,还突破运营最短间隔120秒的大关,这一技术创举为全国大客流地铁改造贡献了上海智慧。 让数据也能“说话” 为了适应世界最大轨交网络管理需求,上海地铁建成了高度集成的网络指挥中心,张郁牵头的“信号系统智能运维体系”也于2019年同步上线,他们把所有线路的“大脑”集中在集控大楼。系统投用后,车载故障率从1起/300万车公里降至1起/1047万车公里,故障平均修复时间从30分钟降至10分钟,平均维护周期从5天延至15天,运维成本降低13%。“创新就是要在别人去想之前,我早想一步。”张郁说。 据了解,智能运维平台是通过各类采集手段,感知相关信息及监测各系统设备的工作状态,新线已达到板卡级深度及细颗粒度监控,同时能对常规和单一故障提供准确的处理指导。 “数据本身并不会说话,也不会直接创造价值,真正带来价值的是数据分析和挖掘之后产生的洞察和运维行动,是数据经过实时分析后及时流向一线决策链的各个环节。”张郁告诉记者,他和他的团队将在今后几年中,继续研究如何有效地积累和利用数据资源,实现基于数据的价值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