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高级实验师,长期从事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及防控相关研究,承担多项国家级及市级食品安全相关课题。曾获首届中国海创大赛暨中国(济南)药谷杯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初,在湖北蕲春、大冶建立起新冠病毒核酸和抗体快速筛查体系,为遏制新冠疫情蔓延和精准防控做出了突出贡献。2020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新冠疫情突如其来,邱红玲作为专业科研人员,第一反应就是用一己之力为国分忧。她第一时间投身防控一线,发挥专业特长,在疫情较早期即建立起新冠核酸和抗体的双重筛查,力求在精准检测上万无一失。 不漏掉一人
也不误伤一人 1979年出生于湖北黄冈的邱红玲,1998年考入四川大学,2008年武汉大学微生物学博士毕业后,跟随周荣教授团队(钟南山院士团队的核心骨干教授)进行呼吸道病毒相关检测与疫苗研究。2009年底至2019年在中科院营养学院(上海)从事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2019年入职上海交大医学院从事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与防控研究。 2020年春节前,邱红玲回老家探亲。此时,湖北黄冈地区疫情暴发。作为一名专业的科研工作者,她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在危难之中尽己所能为国家出一份力。当她从网上搜寻到钟南山团队招募信息时,她主动请缨加入其中,并挑起了团队技术负责人的重任。 随即,团队抵达疫情重灾区,开始了咽拭子样本中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她每天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护目镜经常起雾,视觉模糊,最多的一天检测500多个样本,一直做到凌晨。 由于涉及活病毒处理环节,存在一定的病毒暴露风险。因此,团队成员会定期给自己进行病毒检测。有一次,邱红玲与另外2名队友的检测结果处于“灰区”,即临近检测技术极限的区域,说明存在病毒感染的可能性。作为团队技术负责人,她心情十分沉重,马上复查,结果呈阴性。之后几天,这件事深深触动了邱红玲,由于核酸检测存在漏检的可能性,如果是自己的检测结果出了纰漏,还可以进行复查;但如果是阳性患者的漏检,就会造成病毒传播风险。因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 此后,她把精准检测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力求做到“不漏掉一人,也不误伤一人”。 针对新冠咽拭子核酸检测处于“灰区”时会不太稳定、只有样本中病毒达到一定的滴度时结果才比较准的情况,邱红玲想到同时进行血清抗体检测来弥补核酸检测的不足。2月8日,他们开始做抗体检测,成为全国较早开展病毒抗体检测的团队。同时使用核酸检测与抗体检测这两种方法筛查,就能把无症状、轻症和明显感染的患者区分开来,为遏制疫情蔓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采用双重检测法,弥补了核酸检测方法的不足,确保结果万无一失。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让他们成功识别出一家5口人的聚集性疫情。当时,除了一名确诊者外,其他家庭成员中没有出现发烧、咳嗽症状,一家四口做了核酸检测都呈阴性,但血清抗体却呈阳性。通过双重侦察,4名险些过关的感染者被顺利识别出来,及时采取了隔离医学观察。经反馈,凡是通过双检测“放”出去的人,后续未发现一例感染。 为百姓把住食品安全关 食品安全,是邱红玲科研的重头戏。她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致力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健康。 邱红玲长期从事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在致病菌免疫及核酸快速检测产品研发、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标准的起草和发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腺病毒疫苗研究方面均有所建树。她带领团队研发的致病菌免疫快速检测产品曾获2015年首届中国(济南)药谷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副溶血性弧菌胶体金试纸条已经在长三角食品安全溯源平台及相关公司开展试用,为水产品的快速检测及溯源提供科技支撑;她承担的上海市水产品风险评估工作,为上海市食品安全相关政府部门提供5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报告。邱红玲及其所在的团队致力于食品污染物快速检测、危害评估及致病机制研究,竭力为把住食品安全关贡献一份力量。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邱红玲十分热爱三尺讲台,她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个环节,尽力将学术前沿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她注重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这位教坛新人,用言传身教,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在国家危难之际,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职责使然。”邱红玲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