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会信息 >> 基层快报 >> 正文
记虹口区精卫中心医务社工部社工的故事

  冰冷的白色墙面,呛鼻的消毒水味,匆匆走过的医生护士,还有满面愁容的病患与家属……这几乎是所有人对病院的“固有印象”,可就在市民王女士的心中,有一家医院和一群医护工作者,不仅承担了对她女儿无微不至的长期治疗,更为她们建起了一个温暖的“家”。这个家,就是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同心圆”家属互助俱乐部。

  “同心圆”俱乐部,由虹口区精卫中心医务社工部6名社工带头组建。成立近6年时间,让一个个曾饱受精神疾病困扰的家庭重新觅得了希望。今天,又是一年世界社会工作日,记者走进虹口区精卫中心医务社工部,探秘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同心路上筑起“同心圆”

  拥有80余万人口的虹口辖区内,记录在册的精神疾病患者就有近4500人。某日,精卫中心“常客”王女士拿着一份外文报纸敲响了医务社工部副主任李川办公室的门:“您看,国外可以有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团,我们可不可以有?”

  一句话点醒李川。精神病患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回归家庭,照料的重担都落在了家属身上。为他们成立一个公益组织,让他们能够在这里了解一些精神卫生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让家中病患更好地完成社区康复,是住院治疗外的“头等大事”。

  2015年,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虹口区精卫中心成立了“同心圆”家属互助俱乐部,负责运营的,正是李川现在负责的部门——由一名社会学博士、五名社会工作硕士组成的医务社工部。

  其实,刚开始筹备“同心圆”,大家心里还是没底。精卫中心“常客”王女士成了第一个主动报名加入俱乐部的家属。“她说,‘我等这一天等了十几年了,终于找到‘组织’了,只有这里才能帮我女儿,才能帮我,现在这里真的是我的家了!’”

  手把手教家属护理技巧

  尽管日常工作很忙,一名专职医务社工最多要负责300张病床,可“同心圆”俱乐部的服务,却一场也没落下。社工们前期会做许多准备工作,首先,就是安排合理的课程指导。他们了解到,家属一般不具备医疗救护常识,都要医生护士反复叮嘱。于是,从宣传疾病知识到讲解药物机理,从护理技巧宣传到减压技巧练习……能够为病患和家属们带来帮助的举措,社工们就积极将它们执行。课程指导外,还得合理安排活动,一开始家属们都很拘谨,社工还得客串主持人,带着大家“破冰”。

  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二,是家属俱乐部成员们最开心的日子,也是社工最忙碌的日子之一。前期,社工们会根据大家反馈需求,协调配置内外资源,每场活动,为了更清晰地向家属们阐述主题,大家还会提前特意赶制PPT。经过多年发展,在虹口区精卫中心社工们的努力下,“同心圆”俱乐部已发展成精卫中心的品牌项目,70位病患家属参与其中。除了家属互助外,更逐步发展出“抑起走”俱乐部、康复俱乐部等分支,为有需求的人群提供免费服务,社工们也更忙碌了。

  李川说:“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可是我们每一位社工都没有怨言,大家希望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递给更多病患家属,也助力病人回归社区之路更趋平坦。”每每看到“同心圆”家属俱乐部的活动表又新增一列,他们心头的喜悦也更添一分。

 来源:劳动报  作者:李佳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