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宁的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是一个超大型的国际社区,素有“小小联合国”之称,中外居民3.2万名,其中来自美、日、韩、英、法等50多个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境外居民占比超过一半。多年来,盛弘一直耕耘在荣华居民区党总支这个岗位上,结合古北国际社区的特点,她带领团队一起通过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努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融情国际大家园”。 国际大家园融情共建感受社区温馨 十多年前,当时已经是一家美资企业华东区董助的盛弘,决定给自己的职业发展一个改变,给自己的三十岁一次新的选择——进入街道、进入社区工作。2011年,盛弘正式开启了社区工作。也是这一年,这位“80后”的书记,晋升成为一位新手妈妈。她常说:“我的孩子与我的社区事业‘同岁’,他们都在同步成长,社区也是我的另一个孩子。” 随后,盛弘进入虹桥街道的荣华居民区工作。为了解决“门难敲、人难近、事难办”的三难问题,她立足国际社区的特点和实际,汇聚“能人贤才”,创新建立中外居民民主自治和协商共治平台——“古北市民议事厅”。议事厅大胆采取“居委会适度“让位”、社区相关利益方自行“补位”,主动汇聚能人贤才和治理资源。 在荣华这个国际社区中,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语言,让很多外籍居民很少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中来。盛弘经常鼓励更多的外籍居民参与到社区共治共享中来。菲律宾籍的居民王煊熔初到社区,一时间难以适应,甚至还有些许的焦虑和担心,觉得没法融入新的生活环境。盛弘了解到情况后,主动邀请她来到“议事厅”参与活动,在大家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讨论与交流中,王煊熔逐渐放下了心里的包袱,很快融入了新的大家庭,成为议事厅的议员,以自身所长为社区事务出谋划策。 盛弘的名片是中英文的,除了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的抬头,她还是古北市民中心的主任,英文名是Wendy。“这样能让外国友人很方便快速地熟悉和认识我。”盛弘表示,“融”成为了这个国际社区的关键字。去年来,“融·我们在一起”主题活动不断深入开展。不仅是居民,辖区的商户也是融合大家园的一份子,让每一位熟悉或者陌生的朋友都能感受到这个街区的温度。 社区抗疫连轴转为外籍人士耐心解释 去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盛弘和社工小伙伴们24小时在社区一线连轴转,连续工作近50天没有休息,成为上海基层疫情防控的一颗“螺丝钉”。当时,根据防疫需要,辖区内累计有1300多户居家隔离,涉及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2200多位外籍和境外人士。 在疫情防控最吃紧时,盛弘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最忙碌的一晚,她和团队小伙伴先后将69名境外回沪人员安全送到家门口。“有些事情我们对本国居民说一遍,两三分钟就可以,但对不少外籍人士常常要反复说三四遍,得翻译到位才行。”盛弘回忆道,“即使累到嗓子沙哑,我们也没有一位小伙伴请事假。” 作为古北市民中心的主任,盛弘还承担着一项重要的使命。古北市民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全过程民主”重要论断的首提地。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小步,展现了“全过程民主”一大步。盛弘感到责任重大,“小社区,大使命”,在做好服务社区居民工作的同时,积极为践行全过程民主。 盛弘家住浦东,来长宁上班往返要近3个小时,有时工作需要她甚至就不回家,和同志们坚持在居民区“前线”。如今,每天一早,盛弘都是在和居民的一声声招呼中开启自己的日常工作,而每一个夜晚,则是在朋友群里和大家互道一声晚安后方才算结束。 10多年过去了,荣华居民区从最初的“门难进”,到如今的“五湖四海一家亲”。眼下,盛弘又在规划下个十年社区精细化治理的新蓝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