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实验小学退休教师林有禹今年103岁了。作为上海首批特级教师、上海市劳动模范,林有禹1949年从苏州来到上海从事小学自然课教育,他独立或参与编撰的各类普及自然知识、指导自然教学的书籍多达三十余本;在教学条件艰苦的年代,他亲手制作的标本、教具不下千余件,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这些教具、标本在上海市实验小学保存至今,部分仍应用于课堂。 记者近期前往林有禹老师家中探望了这位百岁劳模。谈及什么是劳模精神,老先生朴实地说:“劳模精神就是凡事更认真一点、比别人多做一点。” 亲手制作教具和标本 1949年,林有禹从苏州吴县乡村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上海旦华小学(现已并入上海市实验小学)担任自然课教师。1951年秋,他被调入上海市邑庙区中心小学(现上海市实验小学),自此,他的教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林有禹回忆,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国家很重视发展科学事业和科技教育,上海设了三个科技站,其中一个就在邑庙区中心小学。“经费有限,学校课堂里的仪器设备比较少,科技站里仪器设备比较多一点,那么各个学校上自然课,需要仪器模型可以到科技站里借,借了好上课。” 那时,林有禹住在学校里,不上课的时候,就想办法找材料自己动手做各种各样的标本、模型、挂图、实验用具。林有禹的儿子也回忆,小时候去学校看望父亲,总能看见父亲在专注地制作标本,处理细节时更是一丝不苟。“父亲总说,给学生看的东西绝对不能出差错,在启蒙阶段,一定要教给他们最正确的知识。” 鹅、鸭子、兔子、猫、山羊……林林总总的动物标本就这样一件件诞生了,林有禹前后共制作了70多件,其中部分标本一直使用至今。除了动物标本,他制作的植物标本、各式教具也不下千余件。 为孩子打开科学大门 在教学设备相对匮乏的日子里,林有禹制作的这些教具为许多孩子打开了科学的大门。课堂内外,学生的好奇心总被林老师牢牢地抓住,不少学生也因此走上科学创新之路。 翁伟樑是我国长征四号系列火箭第三任总指挥,毕业于上海市实验小学的他,正是在听了林老师的一节自然兴趣课后,打开了探索科学世界的大门。他曾回忆过一段与林有禹老师的故事:“我是上海市实验小学1965届的毕业生,林老师是我非常崇敬的一位老师。”翁伟樑印象最深的,是1964年下半年的一个周六,学校的一堂公开课。在那堂课上,林有禹给孩子们讲解了有关原子弹的知识:原子弹的构造与原理,原子核、中子、临界质量以及链式反应等神秘的名词,生动的讲述和简单易懂的教具展示,推动翁伟樑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界。 “可以说,我后来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是林老师的这堂自然科学课在不断引起链式反应,也是我从事航天科技的原动力。”翁伟樑说,由于工作关系,他多次与老专家交流,“每当看到他们的时候,我就想起林老师给我们上的这堂课”。 名噪一时的气象小组 林有禹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见缝插针地开展科学启蒙教育。一张珍贵的照片记录了周恩来总理接见学校“气象小组”的画面。这个气象小组,正是林有禹当年亲自带领的。 “在气象小组,我让学生记录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云量,天气晴朗还是阴天,根据记录预测一下明天的天气情况。后来北京召开科技作品展览会,我们就把记录数据和模型送去展览,周总理在参观时看了气象小组的记录,就拍了这么一张照片。”在林有禹看来,这种教育效果意义深远。 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林有禹指导学生自制观察设备、收集数据资料、分析天气情况,气象小组的预报能和上海市气象站的数据基本吻合,气象小组的活动成果在1955年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会上获得一等奖。 “学生每天把数据写在一张纸上,每个月订成一本,365天不间断。当时的查询天气预报还没那么发达,我们的学生每天记录好天气写在小黑板上,附近居民走过路过都要来看一下。学生很自豪、很有成就感,心里也埋下了科学的种子。” “凡事比别人多做一点” 何谓劳模精神,这位百岁劳模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就是凡事更认真一点、比别人多做一点。 不少与林有禹共事过的老师都对他的敬业奉献精神表示由衷地敬佩。“他的教具,许多都是拿废旧的边角料收集起来的。凡是教材里面重点、难点的内容,他都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用自己制作的教具,把它展现出来。自然实际上是包罗万象的,有的变化是很漫长的,几万年、十几万年甚至上百万年,你要把几百万年上千万年的东西,放在小学课堂里,在短短几分钟里面,让孩子有所了解,这并不容易的。但是他就会想办法,用自己制作的教具将这些自然展现出来。” 1978年8月,林有禹成为上海市首批特级教师之一。他展望国家建设前途,全力主张全国自然常识课的改革。1982年,全国实行自然常识课提前一年开课,上海市则定为从一年级就开设自然常识课,林有禹参与了小学全套自然常识课本的编撰工作。他参与编写的《小学自然教学法》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第一本正规中等师范学校教学工具书。他独立或参与编撰的各类普及自然知识、指导自然教学的书籍多达三十余本,受到普遍赞誉,反响很大。 林有禹的话语平实朴素、饱含教育理想。他说,感谢教书育人的工作使自己的生命美好而有意义,也希望青年一代发挥教学热情和智慧,“为祖国科技的腾飞培养更多人才,让科技梦托起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