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口流传的故事带着历史岁月的回声,更有直击人心的力量。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走过的光辉岁月,同样留下了一个个光阴的故事。在陈列馆重新修缮、对外展出的过程中,离不开的是人们在其中的付出和努力。这些让陈列馆“复活”背后的职工,他们对历史充满着热爱,更心怀敬畏,许多人从最初的“小白”渐渐感到身上的重担。他们,是历史的倾听者,也是历史的传承者。 沉浸式党课,互动中还原历史 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有一场特殊的情景党课——“足迹:红色序曲”:参观者们随着讲解员的指引,在馆内行走的同时,可以了解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这段历史背后的故事。党课形式既有传统讲解,也有以互动为主的工人学校、情景朗诵等。鲜有人知的是,这堂从去年5月上线的“沉浸式”党课,经历了近4个月的打磨,对于传播这段历史的讲解员们来说,同样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六大环节 再现工人学校课堂情景 开班仪式,佩戴上党徽;讲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三个小故事,讲解员化身李启汉妹妹李英(即夏明)亲身演绎;在工人学校的场景里开展沪语学习的情景互动;为工人领袖献花,重温入党誓言……短短的六个环节,既还原了历史上工人运动的几个动人瞬间,也让不少参观者重温了入党时的初心。 讲解员蔡婉舒读书时就曾在博物馆、红色场馆等担任过解说工作,最终因对讲解工作的热爱来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说起这次的情景党课,她坦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以前我的身份就是一个讲解员,现在我相当于是这一场节目的主持人,不仅要做好讲解工作,更要根据现场反馈,调动参观者的情绪。”早在去年5月恢复开馆推出情景党课之前,蔡婉舒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那时候恰逢疫情,馆内处于闭馆状态,但我们也没有闲着,利用闭馆的这几个月时间,在大批专家和老师的指导下,与静安区党建服务中心一同打造了这样一堂课。”情景党课上线之初,每天讲解之余,蔡婉舒都抽空在脑海中一遍遍的过流程、背台词,以图呈现更好的效果。果不其然,情景党课上线以后,因其互动性大受欢迎,其中,模拟工人在工人学校的沪语课堂环节受到了一致好评。 1920年工人学校刚开办的时候,由于方言不通,报名人数寥寥无几,李启汉购置了留声机,提供足球,用文娱活动吸引工人参加,还学会上海话和工人谈心。因此,沪语课堂是让讲解、聆听双方一同进入情境的“良方”。蔡婉舒告诉记者,沪语课堂一方面是还原了当时的情景,另一方面也是与参观者交流互动的好机会。“最初我们准备的沪语题目都比较简单,但随着来访者越来越多,我们也在提高自己的难度,翻阅了相关微信公众号里的很多文章,最终选择了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纳入情景互动环节,每次大家参与度都很高。” 此外,对于需求不同的团队,他们也准备了观看沪剧《星星之火》等环节,从剧中惹人怜爱的“包身工”的故事入手,让参观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劳动者被压迫的艰辛。 95后讲解员 “还原”历史上的李英 讲解员袁梦在党课聆听环节里扮演李启汉的妹妹李英,由袁梦扮演李英讲述自己哥哥的故事,代入感十足,是这堂党课的“催泪担当”——情感充沛的讲述让不少参观者潸然泪下。“一开始我其实还是有点怯场的,虽然反复在家练习过,但依然没有自信。”袁梦告诉记者,直到有一次看到一名观众感动到流泪,让自己觉得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出乎记者意料的是,袁梦自认是一个内敛、不善于交流的人,最初的排练也并非一帆风顺。她向记者解释,这段还原是以李启汉妹妹的角度讲述自己哥哥的故事,是一段结合了表演和演讲的演绎,与传统的讲解有很大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情感的揣测,书上对人物的心理描述是很少的,所以只能从只言片语中揣测,那段时间我把李启汉和家人的点点滴滴都研究了一遍。”袁梦告诉记者,在排练初期,自己主要还是依靠大量练习熟悉台词,甚至在服装上也购置了女工的衣服以期更接近人物。“在正式演出时,早期我是以节奏缓慢的讲述为主,后来发现这样是无法打动观众的,于是不断根据观众的反馈来调整情绪。”说起这段经历,袁梦还有一个小插曲:因迟迟找不到富有感情的演绎方式,她自己在家看了《朗读者》的节目,虽然方法没有找到,但因深受感动,第二天她红着眼睛就来上班了……但也是这样的精神,帮助袁梦慢慢找到状态,最终将李英那种对哥哥“担心、气愤”的心态还原得惟妙惟肖。 令人惊喜的是,这样的还原不仅体现在馆内职工的讲解工作上,陈列馆内也处处体现着这样的“工匠精神”:“工人学校”旁,摆放着20枚早期稀有工会证章,后方展示的是徽章实物,前面是触摸屏,多媒体清晰地展示了徽章的正反面。这些徽章,都是在陈列馆修复时,工作人员从不同渠道一点点收集而来。而在陈列馆模拟的献花处一直在播放一段邓中夏接李启汉出狱的短片,也特别邀请央视热播剧《共产党人刘少奇》中李启汉的扮演者来出演自制短片。身处其间,观众也能感受到革命先辈的那份激情岁月。 采访当日数次被前来咨询参观的电话打断,在建党100周年这个特殊的年份,袁梦和同事也越来越忙碌,但这份忙碌在她们看来是值得的——“但凡能够让一个游客记住小小的一个点都是成功的。如果能让更多人愿意走进场馆,了解这段历史,这就是我工作的意义所在。”袁梦说,自己有时也会在陈列馆门口值班,每当有人路过前来参观时,就是自己最为自豪的时候。 一本“小红书”传承工运历史 时间稍稍向前拨动,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重新修缮的过程中,有一群职工同样值得铭记,他们就是陈列馆大纲组的成员。现任职于静安区文物史料馆宣教部的徐煜,当时作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的主管,也参与了大纲资料搜集与整理的工作。作为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记者对徐煜进行了专访。在她的叙述中,记者了解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重生”前后的职工故事。 从购买第一袋书起 到资料堆满了墙 2019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进行了全面的保护性修缮和布展提升。此次修缮,从成都北路893弄1-7号扩大至成都北路893弄1-11号,新增的两间石库门原汁原味保留原有石库门建筑格局。徐煜告诉记者,前后对比的话,除部分场景还原外,大多数内容都有所替换。“原先馆内以场景还原为主,图片和文字资料很少,新的展馆大纲里,这部分内容亟待补充,我作为劳居(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简称)大纲组的一员,开始了全新的工作,主要负责史料的查找和补充工作。” 一年多的时间,大纲从初稿、文字版、图文版、精简版……前后经历了无数次修改,版本更是达到了几十版,这背后是难以想象的付出。由于大纲中的内容涉及史料,每一句内容都马虎不得,为了确保每一处文字、图片都有据可考,大纲组购买了大量的参考书籍,从最初的一袋、到购买第一个书架、第二个书架、两个书柜,直到一间临时的办公室内四面堆满了书籍。“那时候还没有疫情,但是很多旧书籍味道比较大,我们在里面翻书的时候都是戴着手套和口罩,在每本书里寻找有关旧址的历史。”最终,这些参考的书籍的数字停留在964本。 不仅如此,为了能够核实材料的真实性,徐煜还跟着上海市总工会等前往广州核实史料。“这不仅对我们撰写大纲有帮助,后续的一些资料也从当地的展馆取得,比如将《劳动法大纲》列入宪法的请愿书、谭平山写给施存统的一封信,这些资料现在都是陈列馆内的重要资料。”不仅如此,早年展陈留下的很多照片大小只有几十KB,无法满足新展陈对清晰度的要求,徐煜又和同事一次一次跑去上海图书馆等处,扫描复印所需资料,“我们现在能在展馆里看到的一些内容都是那时候扫描过来的,比如现在那一面报刊墙也是如此。” 经过一年多的锻炼,在重新写讲解稿时,已经对这段历史驾轻就熟的徐煜更加注重观众的聆听感受,将严谨却略显枯燥的史料通过生动的语言呈现出来。“即使在我做讲解的最后一年,这份稿子还在根据参观者等方面的反馈不断进行整合修改,讲解稿是没有最终版的,每一次的修改深化,都是希望稿子能越来越好。” 择一事终一生 自豪传承红色历史 在与徐煜的沟通中,记者了解到她与红色历史的讲解其实渊源颇深。早在高中时期,她就作为静安区文史馆的高中生志愿者在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担任过讲解,因为发现“自己其实挺喜欢和别人交流的”,大学毕业后她进入文史馆实习,其后在不同展馆轮岗,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是她轮岗的最后一站,这一轮,就是7年。 在陈列馆的7年里,徐煜从一名普通的讲解员做起,逐渐成长为馆里的主管。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徐煜坦言,每一天都能获得进步,身边的同事、参观的游客都是自己的良师益友,“比如说参观的游客,有一些人会对历史有研究,他们会提出一些自己的问题或看法,我掌握之后也会去丰富自己的讲解稿”。然而,对她帮助最大的,无疑是一本被称为“小红书”的资料——这是一本陈列馆开馆时工作人员整理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资料汇编》,其详实的材料在工作初期给了徐煜很大帮助。“这是我进馆时前辈给我的工具书,后来我手下带的每一个讲解员,我也会送他们一人一本‘小红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