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会信息 >> 基层快报 >> 正文
市儿童临时看护中心社工服务困境儿童的故事

  “六一”到了,上海市儿童临时看护中心的孩子们迎来属于自己的节日。从中国的天南地北而来,带着各自的身世故事,孩子们短暂地生活在这里。儿护社工既是这群孩童的小玩伴、小家长、小老师,与此同时,助力回归家庭,抚慰心理创伤,他们更是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守护者。

  巧用方法众里寻亲

  采访当日,上海市儿童临时看护中心(以下简称儿护中心)上下正忙着筹备六一儿童节的活动。“去年因为疫情办得简单,今年的节日活动丰富了不少,有小朋友们的才艺展示、游园游戏、惊喜礼物派送、冷餐会等等。”社会服务科科长郑会芳告诉记者。

  儿护中心是全国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专门开展疑似弃儿临时照料、协助公安进行寻亲查找和身份确认工作的儿童福利机构。同时它也承担本市区域内发现的因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而陷入困境的儿童的临时救助保护工作,提供临时生活照料,并为其后续长期安置提供法律援助和生活指导。

  多多因和父母赌气离家出走,一路乘火车来到上海,经路人发现后报警,最终作为疑似弃儿被送到儿护中心,他除了说自己是河南人,其余一概三缄其口。据社工们多年的经验,孩子会刻意隐瞒信息,且正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往往警惕性很高,“要打开孩子的心结,首先要建立专业的信任关系”。在感受到真正地被理解和尊重后,多多终于向社工袒露了离家的原因,提及自己原本在南阳读书。社工旋即开始在搜索网站键入“南阳”“寻子”等关键字。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档电视节目中看到多多的妈妈声泪俱下地找孩子。”郑会芳说道。多多终于和父母团聚,儿护社工们还及时和多多的父母分析他们与孩子的沟通问题,以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情。

  还曾有一位五六岁的聋哑儿童与父母走失,因他伴有智力上的障碍,言语交流非常不便。在集体活动时,社工注意到,小孩非常喜欢把玩活动室的一部玩具电话,而他每次按的号码都是有规律的重复。郑会芳说道:“我们马上意识到这可能就是他家人的联系方式,试着一拨,还真就打通了。”循循善诱、细节观察、不言放弃,儿护社工巧妙地在服务中找寻孩子的家庭信息。“我们以个案管理的方式为院内的孩子建立了社工服务档案,每一个孩子的背景故事、个人特点和发展需求社工都了如指掌。”郑会芳讲,“不夸张地说,我们有时候比父母更细心,更了解这些孩子,我们会根据孩子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安抚娃的分离焦虑

  孩子初来乍到,不免陌生胆怯,儿护社工要帮助他们渐渐适应环境,安排科学而丰富的一日作息。在3岁前的幼儿看来,社工就是自己的小玩伴,还是喜欢把他们亲亲、抱抱、举高高的小家长;对于学龄前和学龄期的孩子,“将安排幼教课程或是进行课业辅导。”郑会芳告诉记者,社工们会带着孩子们参与精彩的社会活动,比如看电影,打卡沪上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等,“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陪伴、学习、社会交往,一个都不能少”。

  儿护中心只是一个“临时”港湾,短暂的停留后,孩子们最终都将离开这里。儿童不比成年人,来到儿护中心的孩童又比一般的孩子更加敏感、脆弱,内心带着尚未抚平的创伤。“特别是一些年龄稍大的孩子容易对护理员、社工产生情感依恋。”郑会芳说。所以,做好分离焦虑孩子的安抚及心理疏导,也是社工开展一对一个案服务的重中之重。

  让分别的时刻多少有点仪式感。这些孩子往往是“空手而来”,大包小包“满载而归”。这大包小包里装载的是儿护中心浓浓的情和深深的爱,包括了一本记录孩子生活点滴的留念相册,孩子们喜欢的玩具、画画作品、参加运动会的奖状。与此同时,孩子们还会收到一张社工联系卡,郑会芳告诉记者,“特别是一些曾疑似遭受过家暴或被父母忽视的孩子,我们会告诉他,如果再遇到类似问题,可以打电话给我们。”

 来源:劳动报  作者:王海雯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