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会信息 >> 基层快报 >> 正文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高质量发展与工会工作”学术研讨会发言集萃

  在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高质量发展与工会工作”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沪东工人文化宫分部举行。学术研讨会邀请到了来自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江三角律师事务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总工会基层工作部等工会机关、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高质量发展与工会工作”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全国总工会研究室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陶志勇以“探求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之路”为题作主旨发言。他谈到,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须从方向引领增三性、协同聚力扬优势、精准滴灌补短板、固本培元强根基等多维度统筹推进。

  维度之一:方向引领增三性,这是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按照中央的要求,工会的所有工作、所有活动都要围绕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来开展,实现工会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统一。增强政治性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好工会与党的关系;增强先进性的关键是要承担起组织动员广大工人阶级为完成党的任务而奋斗的重大责任,引领工人阶级跟党走,使之成为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的政治责任;增强群众性要求工会必须克服自弹自唱、自娱自乐、隔空喊话、封闭运行的倾向,建立健全联系职工的长效机制,成为职工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娘家人、贴心人。

  维度之二:协同聚力扬优势,这是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推动工会高质量发展要善于借势发力,充分发挥工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群众优势、资源优势等五大优势,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发挥作用、体现作为。

  维度之三:精准滴灌补短板,这是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着力补新业态人员权益维护不到位的短板,创新维权新思路;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进乏力的短板,突出以企业为推进产改的主体,搭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技能形成体系框架;补智慧工会建设迟滞的短板,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工会治理能力提升体系、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工会服务应用创新体系、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工会网信基础支撑体系,打造工会工作新亮点。

  维度之四:固本培元强根基,这是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直面劳动领域中相对弱势的新业态人员对入会条件、入会方式、工会组织形式、经费管理体制、工会工作方式、服务维权能力等带来的全方位挑战,着力解决好他们“能否入”“怎么入”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这一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总之,通过把方向找准、长板拉长、短板补齐、地基夯实等路径,实现工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常委、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杨冬梅以“关于高质量发展与工会改革的几点思考”为主题做专家发言。她谈到,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动员广大职工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作贡献,是工会组织面临的重大任务。

  首先,工会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一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把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作为群团工作的根本标尺和长期任务,贯穿工会改革全过程。二要抓住党史学习教育的契机,加强中国工运史教育,认真总结经验,汲取智慧力量,坚定前行信心。三要把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为推进工会改革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劳模在思想政治引领中的作用。

  其次,要加快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一支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作支撑。必须加快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创新产业工人发展制度、完善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益保障机制,加大对产业工人地位作用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彰显产业工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第三,深入基层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着力破解基层基础薄弱难题。一要强化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落实到基层、落实靠基层,把改革向基层延伸,把力量和资源向基层充实,使基层工会组织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二要抓住重要机遇期,坚持守正创新,加快智慧工会建设,认真回答好网上工会“为何建、建什么、怎样建”的基本问题,建立完善工会网上工作体系。

  第四,健全工会工作制度机制,提升工会工作法治化水平。一要在建机制、强功能、增实效上下功夫,增强团结教育、维护权益、服务职工功能,切实把工会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二要树立法治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开展工会工作。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工会主席杨鹏飞以“创新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为主题做专家发言。他谈到,面对高质量发展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要求,我国工会自身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

  第一,思想认识的挑战。目前仍有一些工会对于职业教育、技能提升等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直接相关的工作不够熟悉和重视。

  第二,手段措施上的挑战。虽然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取得显著成绩,但对于现实中存在的各种不利产业工人权益维护,如收入差距、劳动者维权和农民工获得公共服务困难等问题,仍待找到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第三,人员力量上的挑战。目前的工会干部队伍需加强培养,特别是一些企业、基层工会中,工会干部多为兼职、专业性不强。

  基于此,对工会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作,提几点参考建议。

  1.认清意义、强化自觉。创新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是中国工会的历史责任和新形势下的立身之本。各级工会组织要增强认识,切实重视这一工作。要积极争取党政、企业事业单位的支持,在广大产业工人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提升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水平,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机制,整合各方力量,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对于传统的工会组织非常熟悉的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方法,比如评模、福利工作等,可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发挥其作用。对于长期比较忽视的职业发展、技能提升,应当积极推动企业单位予以重视。对于不太擅长的集体协商、维权等工作,也要迎难而上,加以推动,真正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和劳动力市场蓬勃发展的工会硬核能力,绝不能自甘边缘化。

  3.着力推动工会改革和力量建设。一是在工会组织内部,比如在上下级工会,地方性工会和产业、企业工会,要合理配置资源和责任,分工推进。二是要不断加强工会干部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素质能力过硬的队伍,为高质量发展下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服务。

  上海江三角律师事务所主任陆敬波以“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劳动关系”为主题做专家发言。他谈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做出的科学判断。

  第一,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劳动关系相互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属于生产力范畴,通过高质量劳动关系则属于生产关系范畴。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实际效果能给高质量劳动关系的构建提供前提与基础。

  高质量劳动关系中的高质量劳动提供、高质量劳动管理、劳资双方共治共享共赢、彼此关系和睦相处等内容,不仅对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也将加快整个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劳动关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两者应当协同共进。

  第二,高质量劳动关系是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

  2015年出台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对和谐劳动关系进行了顶层设计。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包括依法保障职工的基本权益,拥有健全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等方面。与高质量劳动关系特征相比,和谐劳动关系合乎高质量劳动关系的基本面,但又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和谐劳动关系是高质量劳动关系的基础,高质量劳动关系是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

  第三,构建高质量劳动关系需强化的对策思考

  一是,强化底线性。《意见》强调“依法保障职工基本权益”,但至目前权益被侵犯的情况依然并不鲜见,其中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是执法部门执法不严。因此,仍要继续强化底线性思维,强调严格执法的重要性,保障职工的基本劳动权益。

  二是,强化灵活性。增强标准劳动关系的灵活性。明确民法和劳动法之间适用范围与职责边界,允许劳资双方对劳动关系的非基本权益拥有更多的意思自治。补齐新就业形态的法律短板。把新业态劳动用工这种弱从属弱保障的用工关系纳入到劳动关系的范畴,通过对部分劳动法条款进行特别解释或另行制定特别规定,补齐法律短板。

  三是,强化源头性。增强中小微企业劳动关系的源头治理。《意见》中源头治理的措施更适用于大型企业,而非劳动争议高发的中小微企业,应当研究制定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简洁高效源头治理措施。

  加强企业党建及党建带工建工作。非公企业里党组织的覆盖率还远远不够,已有党组织的企业里党组织也未完全发挥其应有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中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加强各级党组织对基层工会、团组织、企业代表组织的领导作用,通过党建来带动工会组织建设和群团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王向民以“中国工会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展望”为主题做专家发言。他谈到,近年来,全球化逆转、国际局势动荡,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国际国内双循环),对中国工会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工会必须适应国际领域劳动关系的结构性变动,遵循国际劳工规则,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首先,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导致经济全球化的逆转,并带来两个结果。第一,国际上的国家利益至上与贸易保守主义,国际资本逐渐回流到本国,引起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大变动。第二,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国内的底层白人与华尔街资本家在经济全球化利益分配上的失衡,导致美国社会分裂,美国阶级力量发生变化,欧洲政治极端右倾,导致劳动运动的再起。使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失业人口增多、劳动产业规模缩小等问题,国际劳工问题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会影响中国的工会发展。

  其次,中国深深卷入经济全球化,带来跨国劳动关系与国际劳工标准的挑战。

  再次,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国际战略的推行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也会面临国际劳工标准以及如何与在地国劳动关系协调的问题。

  最后,中国的劳动移民尤其是国际劳动移民越来越多,如何处理移民劳工对中国的感知以及在劳动关系冲突中的协调解决,是中国尤其是工会应当关注的问题。其一,在法律层面,劳动移民不仅要遵守国际劳工组织的规章制度,还应该融入中国的劳工环境和规约协议中。其二,企业应该奉行和发展面对全球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加深对于海外国家劳工政策的学习,建立更加完善的劳工争议解决协调机制,不拘泥于本国企业的管理经验和规范。

  随着我国全球融入的加深及区域合作协议的签署,我国劳工标准、劳工保护等领域的对接开放摆上重要日程,并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其一,在法律体系层面,中国对于劳工权利保护的法律法规已有较多,在劳工立法层面和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劳工政策方面也有相应的突破。

  其二,在制定劳工保护议题范围层面,我国在国内劳工标准制定层面有步骤地学习和对接国际劳工标准的优质内容,不断提高更高水平的劳工政策的供给能力。

  其三,在劳工政策实践层面,我国劳工协调机制、纠纷解决机制等正逐步健全和完善。

  其四,在后疫情时代与新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亚太区域的国家以区域合作为主线,为继续深入推动全球化进展、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做出了有益尝试。

  上海市总工会基层工作部部长、二级巡视员张刚以“上海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的创新实践”为主题做专家发言。他谈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以人才为首要资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高质量发展把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推向新高度。对于工会而言,通过劳动和技能竞赛这一重要抓手,工会推动职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优化职工队伍结构,厚植上海未来发展的队伍基础、人才基础,以应对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高质量发展对职工队伍高素质提出新要求,对劳动和技能竞赛本身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第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劳动竞赛助力高质量取得新突破。近年来,上海市总工会坚持用好劳动竞赛这个“传家宝”,按照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抢抓新机遇,实现新发展,以创新为灵魂,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任务,围绕国家和上海市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广泛深入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助推高质量发展。

  第二,上海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的实践特点。始终把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作为竞赛的根本任务,不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通过竞赛的开展,我们不断推动职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工作,我们锤炼了一支能打大仗、善打硬仗的上海产业工人队伍。

  竞赛不断向非公领域延伸,通过竞赛推动非公企业工会组建工作。持续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发扬了工人阶级先进性、主力军和排头兵的作用,一大批劳模工匠脱颖而出。

  竞赛工作注重顶层设计,整合各方资源。构建了由市总工会联合本市其他委办局,顶层计划部署,整合各方资源,各级工会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参与落实的劳动竞赛组织机制。

  第三,对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上海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的思考。劳动竞赛要进一步向新经济领域延伸。“十四五”期间,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并越来越活跃,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劳动竞赛工作需要不断与这些新经济业态深度融合,推动新经济高质量发展。

  应对当前人工智能的挑战,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发现、挖掘、培育、选树、评定体系。随着当今“黑灯工厂”“机器换人”的不断发展,这更要求多技能多技术复合型技能人才。要构建以劳动竞赛为基础的技能人才“订单式”等培养方式和职工技能培训平台,形成“培训、练兵、比武、晋级、激励”五位一体的职工技能发展体系。

  要推动提高劳动竞赛对更广大职工的利益获得感。增强劳动竞赛的普惠性,推动广大职工技能等级认定,形成全社会重视劳动竞赛和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来源:劳动报  作者:李嘉宝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