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光荣感、使命感,日前,市总工会机关系统开展了一次庄严而热烈的为入党20周年、30周年的党员过集体政治生日活动——“七一”党员政治生日座谈会。9名老党员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回忆了他们在党旗下成长,为职工群众办实事的心路历程。1日,劳动报选登部分老党员的发言,重温他们的入党初心。 入党那一天恍若昨日 上海市退休职工服务中心李鸣 作为市退休职工服务中心的一名普通党员,今天能够参加市总工会机关系统“七一”党员过政治生日座谈会,我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同时感谢机关党委对我们普通党员政治上的关心,这对我既是一种鼓舞,更是一种鞭策。此时此刻我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借此向伟大的党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全体党员表示节日的祝贺! 30年前的那一刻,恍若昨日,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支部大会那天,自己紧张、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因为不管经历多久,能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并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这便是我的初心。 作为新时期的党员,我牢记入党的初心,在市退休职工服务中心工作22年以来,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哪里需要就到哪,我先后在餐饮部、客房部、人事部、办公室等不同的岗位从事管理工作。 2000年上半年,我在办公室从事人事工作同时又兼任客房部副经理工作。当时每天的工作就是从人事部下班到客服部报到,接着处理客房事务,工作时间基本上是12小时以上,双休日再安排一天在客房部值班。当初客房服务员基本上都来自4050再就业职工,年龄大、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加上工作强度大和客房服务的工作要求高等各种因素,使她们在工作中流露出不稳定情绪。为此我利用她们工作空隙和她们交流谈心,了解掌握她们的工作、生活等实际情况,及时向党组织汇报,为家庭困难的职工送温暖,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稳定了职工队伍。在兼任客房部工作期间,确保了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 在担任办公室主任期间,我又因工作需要在餐饮部兼职经理三次。期间,我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完成组织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从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从未要求组织发过1天调休单,从未领取1天加班补贴费,工作至今从未向组织提出个人的利益所求,因为我牢牢记得入党那一天的承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2001年起,我先后当选单位的工会委员和主席。作为一名基层工会工作者,我立足本职工作,坚持职工利益无小事。代表工会对家庭突发变故的职工进行上门慰问;探望困难职工和因病住院职工,组织爱心募捐、落实帮困慰问补助金,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送上工会大家庭的温暖,让工会成为职工群众的娘家人、贴心人,给职工群众带来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百年大党正青春,我们要以建党百年为新的起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我们的工会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成绩。 毕生甘做工会媒体人 劳动报社赵迎佳 值此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我作为30年党龄的身份在此发言,内心十分激动。我1983年来到劳动报,当年那个懵懂的青年仿佛就在昨天,从报社年轻记者的身上,我看见自己当年的身影。 忆往昔,经历了入职38年、入党30年的风风雨雨,我们60后这代人不仅是改革开发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实践者和记录者。报社的发展折射出了上海工会、工会媒体人的孜孜追求,经历“铅”与火的蜕变,劳动报成为一个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工会特色的新型全媒体。 1983年夏,我从复旦毕业来劳动报社报到,当时编辑部就两间办公室,其中419室还是与市总工会办公室一起合署办公。随着报业的发展,报社办公场所在机关大楼“见缝插针”,我曾经在大楼顶端的“旗楼”工作过,当时副刊部一帮人在此办公,没有空调,冬季四处透风,冻得手握不住笔;夏天烈日下无遮无盖,晒得大汗淋漓。不过环顾四周风景真的不错,海关大钟近在咫尺,每天伴随着东方红的钟声工作,当年浦江对岸是一片葱绿的浦东公园,江两岸是上海开埠以来的各种码头。 当时,我们出报的文章都是靠人工取铅字一个个拼成,而排字房就在总工会大楼地下室,现在的劳模馆。而烧铅的炉子就在临近街面的小间,每天经历着铅与火的烧烤。当版面拼好后,再用小推车送到汉口路解放日报印刷厂印刷。如果遇到突发状况,还要立刻跑回报社重新排版、编校。就是在这种落后甚至原始的条件下,我们始终坚守、坚持出版。 1991年我入党的时候,报社已经搬到飞虹路上的虹口区工人俱乐部内办公,在这里我通过了预备党员的转正。这次搬家的意义是报社作为一家总工会所属的事业单位“独立分户”了。过了不久,报社又陆续搬迁过几次,虽然有时条件艰苦,但劳动报人向来乐观淳朴向上,依旧孜孜不倦做好报道。随着报业的壮大和社会影响力的提高,劳动报已作为当时“三报二台”后最重要的综合媒体之一。在1994年7月,劳动报人终于在现在的地址——昌平路700号,有了属于自己的七层新闻大楼。 现在,劳动报从1979年复刊时四版黑白周报的内部刊物,一直发展到曾经24版彩色日报,发行量近期始终保持在18万至20万之间;报社从单一的纸媒,发展到当下拥有一报、一网站、劳动观察APP、微信、微博、上海工运杂志,在学习强国、抖音、微信视频号拥有自己的发布频道,并协助总工会相关部门运维申工社、劳模杂志,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全媒体。 从去年七月份起,我分管的报社工会中心根据党中央开展“四史”教育活动和庆祝建党百年,组织记者进行“红色印迹寻访系列报道”,目前已报道了60多篇采访,40多万字,最近又以“致敬红色工运”为主题,报道了上海红色工运资料整理发掘和保护等内容。通过组织采写这些报道的过程,就是自己不断加深是对党史和工运史学习了解的过程。 从我30多年的亲身经历,深感作为工会媒体人,更是党的新闻工作者;深深感受到报社发展壮大的历程就是改革开放史的一部分;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真正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此时此刻,我对自己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感到无比骄傲和无上光荣。千言万语归结为一句话:唱支心歌给党听,毕生甘做工会媒体人。 我是一名工会工作者 市总工会权益保障部胡敏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正逢国家经济困难,我家的生活也很拮据。记得小时候因家庭生活困难,上小学、中学我是免交学费的,父亲工作的单位工会每月还给予父亲一定金额的生活困难补助费,以缓解生活压力。在我上高中时,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经过努力,1980年我考进了大学。当父亲单位知道我考进大学后,工会不仅送来了补助金,给我做开学准备,工会的叔叔阿姨还买了学习用品送我。因此,工会和工会的叔叔阿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果说,十八岁之前我是不幸的话,但不幸中我有工会和工会叔叔阿姨的关爱。十八岁之后的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赶上了好时代,是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鉴于自身成长经历,我对工会以及工会工作者,有着比绝大多数同龄人更浓的情怀。机遇巧合,1988年我来到了上海市总工会,成了工会大家庭的一员,1991年又在市总工会入了党。 进入市总工会后,我的工作岗位是围绕职工劳动经济权益开展各项专题调研。从最初的建立职工家计调查网,开展职工家庭收支调查,分析职工本人收入与家庭生活支出的关系;建立职工家庭主副食品和日用消费品价格采集网,观察市场价格变化对职工收入及家庭生活的影响。这两个调查网,为工会推动低收入职工收入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市总工会运用这些调查数据,通过两会提案议案形式,不断呼吁本市建立最低工资制度和居民低保制度。经过多年努力,1993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最低工资和城镇居民低保两项社会保障制度。市总工会调查的1992年本市定期生活困难补助职工家庭人均月消费支出120元,成了上海第一个低保标准。 除以上常规调查外,我还结合工会工资工作岗位要求,围绕职工劳动经济权益保障,开展专项调查。如2004年本市环卫行业用人单位由事业改企业后,我们从2005年起连续多年开展环卫一线职工收入和与收入密切相关的劳动定额等专题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事改企后,本市环卫行业存在一线职工劳动强度增大,收入多年不增长现象,为此呼吁政府足额购买环卫服务。同时建议环卫行业建立行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制定行业最低工资标准。调研结果通过工会内参、工会专报等多种形式向市分管领导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反映。经过市总工会的不懈努力,2011年本市环卫行业建立了市区二级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制定高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行业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具有行业特色的岗位工龄津贴等标准。 在环卫行业的示范带动下,经市政府批准同意,2016年本市绿化、河道养护、管道养护、市政养护四个政府购买服务的公共养护行业均已开展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定符合本行业实际情况的行业最低工资标准。 进市总机关34年来,我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着,虽然谈不上轰轰烈烈,但是我很自豪。因为我参与了工会推动本市建立最低工资制度和城镇居民低保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也见证了这些社会保障制度从不完善走向完善。我的职业生涯还剩最后一年时间,退休以后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时,我可以自豪地告诉他:我曾经是一名工会工作者。 党员,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劳动报社张红星 在喜迎建党百年华诞之际,来参加市总党组给我们举办的政治生日活动,我内心充满了激动、喜悦和自豪。 30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奇迹,亲历了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深深为我们党感到骄傲。 这30年,对我的人生来说,是精华时段。我很幸运,赶上了好时代,是上海工运事业和劳动报社的发展,给我提供了学习提升的平台和机遇。回想这些年,是组织的培养和领导同仁的帮助让我不断进步和成长,这一过程中,我也努力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积极融入上海工运事业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之中。 我是1997年底进入劳动报社的,那时,《劳动法》实施不久,劳动关系的市场化催生了用人单位和职工对依法用工、依法维权的需求,而工会也以《劳动法》的实施为突破口,开始突出维护职能。在这样的背景下,1999年,报社安排我负责创办一个旨在普及劳动法律、维护劳动权益的版面,由此我有机会开始全面学习劳动法律法规。两年后,1个版面的《劳动广场》升级成了2个版面的《劳权专刊》,又过了两年,《劳权专刊》激增至8个版面的《劳权周刊》,人员也由当初的一个人扩充成了一个部门。《劳权》不仅受到了企事业单位的欢迎,更受到了基层工会和广大职工的欢迎。在上海市优秀媒体品牌评比中,《劳权周刊》以其鲜明的工会特性和媒体公信力每次都捧牌而归。因为办《劳权》,我自己也成了半个劳动法专家。 2018年,报社的融媒体改革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根据报社的安排,我承担了融媒体技术开发的重任。这是一个技术决定业态的时代,在传统纸媒向融媒体发展的进程当中,能够先期拥抱技术,机遇难得。打造一个什么样的融媒体系统?如何完成技术开发?我和报社的一群技术小白像打了鸡血一样地边学边干。在报社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7月1日,劳动报融媒体系统正式运行,劳动报由此开启了发展新历程,能有机会在这样的历史时刻为报社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何其荣幸。 回首30年的成长历程,我深深感谢组织对我的培养,感谢市总工会和劳动报给予我的一切。 30年前,入党对我来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荣誉。30年后,党员在我更多的则是心底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如今,媒体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如何将职工的心声、工会的关切、媒体的责任、社会的参与整合成同频共振的良性生态,把汇聚职工注意力的“流量”,更多地变成引导职工跟党走的“能量”,劳动报人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越是难干越难得、越是艰险越向前。相信在市总工会的领导下,劳动报人一定会迎难而上,在尽责中奋进、在守正中创新,不断书写出新的时代答卷。作为一名老党员,我将时刻牢记自己的政治身份,在岗位上践行初心与使命,用行动书写责任和忠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