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性地调查职工队伍状况的变化,反映群众的呼声愿望,为党 和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是工会的一项重要职责。2002 年,市总工会组织开展了全市范围的职工队伍状况大调查,全面了解改革开 放不断深入和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职工队伍的变 化和发展。 一、职工队伍的变化及发展 一是职工队伍的从业结构发生变化。 伴随本市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职工从国有集体企业经济组织逐步向多元投资及非公 经济企业流动,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1991年,国有、集 体企业职工504.88万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96.9%;2001年,国有、集 体企业职工降至254.8万人,仅占全市职工总数的47.49%,而非公企 业职工数从1991年的8.2万人增至2001年的215.5万人,占全市职工 总数的比重从10年前的1.57%攀升至40.17%;第二产业从业人数从 10年前的464.85万人减至去年的309.91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则从 226.95万人增至355.17万人。 二是职工的就业观念逐步更新。 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配”的就业格局,逐步确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 就业机制。1992年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时,大多数职工认为与企业之间 是“从一而终,一包到底”的关系,1997年调查时有22.8% 的职工表示如对目前职业不满意会考虑重新选择职业,本次调查中有 12.6%的职工明确回答自己调动工作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35岁以下的职工只有27.8%没有调动过工作。 三是劳动关系市场化、契约化和法律化特征明显。 10年来,本市企业劳动关系从高度集中统一的行政隶属关系向双方主体明确的合 同关系转变,并发展为以市场化和契约化为特征的法律化劳动关系。 职工经历了从国家职工到企业职工、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身份裂变, 成为劳动关系的一方主体。劳动合同已成为确立劳动关系的基本形式。 1992年调查时,合同制职工仅占职工总数的12.3%,而此次调查中, 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已达98%。与之相应,职工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 1997年调查反映,职工与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时,72.7%的职工采取调 解方式解决,而此次调查反映,职工首选“申请劳动争议仲裁”达到 37.6%。 四是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强。 目前本市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已基本建立了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职代会建制率为91.53%,厂务公开的实施率为88.89%;职工民主管 理已突破了公有制企业的传统界限,向非公经济企业延伸发展。 89%已开业新企业(大多为非公企业)组建了工会,其中约 3000家企业建立了职代会制度。有58.9%的职工认为非公企业应当实行民主管理, 59.7%的职工认为非公企业可以实行职代会制度。 五是职工的文化技能素质明显提高。 10年来,上海职工的文化程度有了普遍提高,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 10年前职工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大专以上的比例分别是 46.8%、34.1%和19.1%,而去年分别为25.3%、40.5%和34.2% 。职工的技能水平有所提高。1991年上海职工中拥有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等级的分别是 23.4%、13.6%和2.9%,而去年分别为48.4%、44.5%和5.9%。职工队伍文化技能素 质的提高,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反映,也是工人阶级先进性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发展的反映。 六是职工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 改革开放推动上海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逐年上扬。 1991年上海职工人均年工资3375元,去年已升至17764元。与此同时,上海职工的收入来源多元化特征渐趋明显。一部分职工在企业改 革转制中成为企业的持股者,股息分红成为其一部分收入来源,一部 分职工投资房产、股市、债券、基金、收藏、彩票等,增加了工资外 的收入。本市放开从事第二职业的限制后,非全日制职工比例有所上 升,打多份工、拿多份收入,已成为许多职工的愿望和追求。 七是职工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1991年,上海职工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在8平方以下的占职工总数的 73.3%,到2001年降至29.8%。1991年,人均居住面积在20平方以上只占职工总数的2.2%,而到去年已占职工总数的22%。职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1991年的2486元上升到2001年的12883元。截至2002年年底,参加养老保险的上 海在职职工人数高达443.67万人、离退休人员239.87万人,极大地解 除了广大职工的后顾之忧。上海还建立起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 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商业医疗保险在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其中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职工665.54万人,参保率近100%。 八是职工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 调查在问及职工的人生态度时,选择“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社会”和“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两项的,达到70.3%,职工对社会和生活前景的预期更加看好。有 64.2%的职工相信未来5年内家庭生活将得到进一步改善,有 57.1%的职工对个人前途“充满信心”和“有一定信心”。体现了良好的社会发展 环境所带来的积极效应。 二、群体分化是职工队伍变化最显著的特征 调查显示,随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 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原来职工内部高度同质的现象被 打破,职工内部形成了不同利益群体。利益分化和不同利益群体的出 现,是职工队伍最明显的变化。根据劳动能力、劳动形态、劳动成果 和劳动关系的不同特点,可以将职工队伍分成工人、管理者和专业技 术人员三大群体,具体包括10个亚群体,即:传统产业工人、商业服 务人员、新兴产业工人、国家公务员、经营者与高层管理人员、一般管理人员、科技和物质生产领域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教育文化卫生领 域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现代服务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等亚群体,此外 还有一个包括离岗、失业人员在内的特殊亚群体。职工队伍的群体分 化是市场经济机制作用的结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 势,是历史的进步。它有助于形成全社会有效的激励和竞争,促使一 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为社会进步提供 不竭动力,因而是积极的。但是,职工队伍群体分化也带来了利益差 异和利益矛盾,需要对如何正确处理和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加以 特别的关注。 三、值得关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需要对下列问题特别加以关注∶一要关注普通职工的经济利 益;二要关注职工的政治民主权益;三要关注非公企业职工的权益保 障;四要关注不在岗职工的社会保障;五要关注普通劳动者素质的提 高;六要关注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 解决以上问题应采取的对策:一是尊重劳动、凝聚力量,团结和 调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切积极因素;二是提高素质、优化结构, 加快工人阶级的知识化进程;三是协调利益、维护权益,形成效率和 公平兼容的利益格局;四是拓展领域、优化组建,不断提高群众组织 的凝聚力和覆盖面;五是建章立制、规范运作,推进维权工作的规范 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六是扩大民主、健全法制,切实加强基层民主 政治建设和劳动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七是面向世界、战略思维,把 维权工作融入全球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八是转变作风、改进方式, 大力推进群众工作的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的创新。
(撰稿:吴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