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纺织工会 几年前,纺织工会根据下岗职工在业内组织起来生产自救的成功实践,总结推出了“1+1群”的再就业模式。这一模式一经推出,就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和上级工会的重视,并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所谓“1+1群”就业模式,就是由1名下岗或转岗再就业比较成功,并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职工,带领5名以上下岗职工,通过组织起来劳动,解决其必要的生活费来源的一种就业方式。目前,纺织“1\+1群”再就业带头人已经从最初的8人发展到2002年的80多人,安置业内下岗职工近3000人,其中70%以上是女性,平均年龄50岁左右。目前,他们中的三分之一基本脱离“哺乳期”走向成熟,除了一小部分在资金、场地等方面还依靠原企业的帮助,大多已将私人资本注入,形成股份合作、私营等,完成资本在这一局部的“国退民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小老板。 纺织工会扶持生产自救带头人成为小老板大约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转变观念,培训技能。纺织工会坚持每两年开展一次再就业“双十双百”评选活动,树立了一批再就业明星,并通过编书、拍录象、与报刊、电台、电视台合作等途径,大力宣传下岗职工自强不息的事迹。为了帮助下岗职工掌握就业技能,纺织工会先后投资30万元建立了再就业培训基地,出资110万元开设27个培训项目,免费对12000余名下岗职工进行技能培训,使其中65%左右的职工获得一张以上合格证书,为他们走向市场竞争岗位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也为推广“1+1群”再就业模式打下了基础。纺织系统第一批8位生产自救带头人就是从再就业明星中产生的,并且大多数都经过纺织工会提供的免费培训。 重点扶持,扩大队伍。在扶持生产自救带头人方面,纺织工会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帮助带头人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包括争取市政府分管再就业工作的副市长的支持,为上海市第七届党代会代表、下岗职工胡雪梅解决人力车牌照的难题;二是像包装明星一样宣传带头人。原上海第四纺织机械厂下岗职工蒋莎带领姐妹创办自立纯水厂,事迹感人,纺织工会通过新闻媒体宣传蒋莎的事迹,并推荐蒋莎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劳动模范候选人等。市委、市总工会领导也先后看望蒋莎并给予她们实实在在的帮助;三是让带头人与知名企业家结对。三枪集团总经理苏寿南等8位优秀经营者与带头人结成对子,传授经营之道,帮助开拓市场,共享无形资产。 设立基金,推动发展。随着生产自救带头人队伍的不断扩大,带头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纺织工会通过与纺织控股公司集体协商后形成共识,设立资助生产自救带头人的专项基金,首期资金由双方各拨款10万元,加上领导干部个人捐款5万元,共计25万元,基金的设立,为带头人的学习深造以及进一步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为了有重点地帮助“4050”群体就业,体现“1+1群”的特色,专项基金同时还规定,受资助的对象必须是纺织系统下岗职工,女性在40岁以上,男性在50岁以上;组织生产自救,吸纳业内下岗职工5人以上,并且已经有成绩或有发展前景的个人。专项基金主要用于生产经营型贷款贴息;对经营业绩显著的带头人给予奖励;对带头人提供与本行业相关的学习培训以及其他相关费用。基金设立后,已有一批下岗职工从中受益,如给予原第三织布厂下岗职工胡雪梅扩大净菜业务所需的贷款贴息;资助原第四纺织机械厂职工蒋莎营业场所的修缮装璜款;发给原第二纺织机械厂下岗职工肖荣保住院慰问款等。 因势利导,鼓励转制。去年以来,纺织工会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随着企业调整的进一步到位,带头人队伍也发生了一系些变化。一是带头人的组织能力提高了;二是生产经营所涉及的领域拓宽了;三是生产自救组织的经营机制灵活了。纺织工会因势利导,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两个置换”的思路,鼓励有条件的生产自救带头人置换国有企业职工的身份,将集体或个人资本置换国有资本。这一思路一经提出便得到带头人的积极回应,锦迪助剂厂厂长余锦渊、上飞织带厂厂长戴行军、绿藤鲜花礼仪公司经理陈萍、双桃线带厂厂长王妹芳等主动与原企业终结了劳动关系,并出资买断厂房、设备。目前这些企业正在逐步摆脱旧体制的影响,以新思路、高起点改造着自己的企业,并使之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 纺织“1\+1群”再就业带头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模式基本适应了纺织系统下岗职工的基本情况,适应了社会需要,也适应了纺织调整的需要,也是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一致的。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通过“1+1群”就业模式的正常运作,帮助了一批缺少技能、年龄偏大的下岗职工走上了就业岗位。下岗职工反映在一个相互熟悉,彼此了解的群体中工作,有一份虽然不多但比较稳定的收入,心里很踏实。正如她们所说:工作累点,收入少点我们并不计较,在一起劳动图的就是一种“好心情”。目前,许多下岗职工都希望原企业多一些带头人,将她们组织起来生产自救。 二是一批带头人在实践中成长为创业者,推动了私营经济的进程。随着一些工会主席、管理干部、销售人员转岗加入带头人队伍,因其组织能力、社会关系、个体素质都较普通工人具有优势,加上本人的刻苦努力,因此,业务拓展比较快,由原来的以服务业为主转向餐饮服务、建筑装璜、实业、中介等诸多领域,有的带头人已成了名副其实的“小老板”。如创办每日思服饰有限公司的带头人宋小楚,在原企业的支持下,与员工共同出资卖断设备,专业从事女式职业装、休闲装,通过艰难刻苦的努力,将自己的品牌打入梅陇镇伊势丹、东方商厦、永新二百、汇金百货等近10家大型百货商厦。创办锦迪助剂有限公司的带头人余锦渊,个人出资建造厂房,添置设备,不仅安置了圆企业的数十名职工,个人资产迅速壮大,成为一个不小的老板。目前,纺织系统已有三分之一的生产自救组织基本脱离“哺乳期”走向成熟,除了一小部分在资金、场地等方面还依靠原企业的帮助,大多已将私人资本注入,形成股份合作、私营等,完成资本在这一局部的“国退民进”。 三是参与政府扩大就业岗位的实事项目,促进了社会稳定。上海市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和市政府2000年实事计划,上海市将每年净增就业岗位10万个。但政府的主要功能不是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而是创造一种机会,企业和个人才是创造岗位的主体。从纺织系统80多个带头人带动3000名下岗职工就业的实践看,客观上也是通过创造就业岗位,减轻了企业和政府的就业压力,且他们所涉及的领域,如净菜加工、面制品加工、木材加工、孤老护理、速递等都是社会需要的。如果说企业是创造就业岗位的主渠道,那么“1+1群”的就业模式作为前者的补充,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同时,正如许多带头人所说,让一个员工上岗,就挽救了一个家庭,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四是“1+1群”就业模式得到了政府重视和社会认可。上海市纺织工会在实践中总结的“1+1群”就业模式一经推出,就得到了政府和工会的重视,并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新华社编发了机密级国内动态(第1091期),数十家报纸、电台刊播了这一消息,多家电视台对胡雪美、梁汉锁、戴行军、曹多多等纺织“1\+1群”带头人作了专题报道,引起广泛的社会效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