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已是上海城市发展中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加强老龄人口社会化管理,是人口老龄化、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和健全以社区管理为主体的老龄人口管理服务网络十分必要。尤其随着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企业重组的加速,随着劳动制度的改革、劳动关系的社会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独生子女普遍化的事实,都将促使我们进一步考虑如何加快建立健全以社区管理为主体的老龄人口服务网络。 要建立服务网络,至少应从两方面考虑。 一、要以社区为主,逐步建立和形成六个服务网络 1.要以社区为主逐步建立较规范的老年福利网络。可根据不同需求,使老人享有不同的服务层次,既可有休养院式的、宾馆服务式的中高档养老院,也可有医院式的老年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以及简便式的托老所、敬老所。可以结合原有院所、也可鼓励地区和私人办院办所,均衡网点,便于老人就近入住。 2.逐步建立健全社区老人医疗保护网络。除福利院外,对大部分家庭养老的老人,要建立社区老人医疗保护网络,并进行电脑化管理。要充分利用地段医院和地区医院的资源,对本地段的老人建立医疗监护信息网,特别对75岁以上高龄老人实行定期跟踪服务。对患慢性病的、行动不便的老人,可设立家庭病床,收取合理的费用,实行上门服务,既方便老人,也方便家属。对不能进福利院所的孤寡高龄老人,还可设医疗报警装置,采取特殊医疗救助。 3.逐步建立地区为主的老龄帮困救助服务网络。因地区对老人的经济状况、家庭情况最了解,可实行对特困老人进行动态电脑化管理,给予定期救助。 4.逐步建立社区老人法律援助网络。社区可以居委会、里弄小区为点,建立老龄问题法律咨询服务网络,聘请老年问题法律顾问,为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实施法律援助。对生活困难的老人,可提供免费服务。 5.逐步建立完善社区老年文化体育设施服务网络。政府十分重视老年人的文体活动,各小区都设有体育健身装置。凡新辟小区有条件的均可增设文体设施,同时要有专人管理保养,以保安全。地区可设志愿者兼职指导员,辅导老人开展文体活动,进行科普教育。要逐步完善小区图书室、活动室,让老人文化娱乐活动有集体场所,然后再逐步提高层次,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6.逐步建设社区为老人服务的家政服务网络。对需要家政服务的老人家庭,可提供长期的“全天候”和钟点工服务,也可临时服务。地区可招募40-50岁下岗职工、外来劳务工,通过培训后上岗,并进行网络化、分散型管理。还可招募志愿者义务服务,储存服务时间。 二、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全社会支持 1.要加强舆论宣传,形成全社会关心、全民尊老敬老服务的良好氛围,子女和小辈仍然负有重要的责任。 2.要多方筹资集资,创造为老服务的社区物质基础。如增发福利彩票,鼓励社会捐助,争取政府拨款,收取适度服务费用等,特别是现有的按工资总额提取1%经费,随着管理服务功能转移到地区后,主要部分应归地区使用。 3.加强组织落实。随着为老服务逐步从企事业单位转到地区,要逐步转移职能,分步到位,边试边转,边建边转,为地区配备必要的服务机构和人员,建立电脑化管理网络,走专兼职(志愿者)服务队伍并举的道路。但一定要有一批热心于老年事业的专业队伍,这些人员可从企业富裕人员和现有退管干部中选拔。过渡时期中,人员费用可暂时由原企业部分承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