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权益维护 >> 五年成果 >> 正文
当前影响本市户籍职工就业的因素分析及有关建议

  本文为市总工会2012年针对本市户籍职工就业问题所作的调研报告,报市政府后,副市长姜平批示要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就业矛盾和本市中长期就业趋势作出应对。

  据市人保局就业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本市户籍职工实际增加就业人数(招工人数减去退工人数)同比下降6.59万人。为此,市总工会会同市人保局相关处室召开企业座谈会,并走访浦东、长宁、徐汇等区人保局,进行数据分析,对当前本市户籍职工就业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调研表明,本市户籍职工就业情况是整体就业情况的反映,与非户籍人员就业状况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且随着社保接轨等措施的完善,不少企业招用本地户籍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本市户籍人员就业形势受总体经济形势的影响,但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成本快速上升等因素不容忽视;本市户籍人员就业目前虽总体平稳,但随着中小企业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减员增多,仍存在趋于严峻的态势。

  一、当前影响本市户籍职工就业的因素分析

  (一)产业结构调整对本市户籍职工的就业影响可能进一步显现。伴随上海“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将不断推进,调整淘汰不适应及落后产能的步伐将不断加快,这可能会对本市户籍职工就业进一步造成影响。比如,根据调整需要,上海宝钢不锈钢有限公司整个不锈钢生产线将整体搬离上海,其现有的1万多名职工,一半以上为本市户籍,这些职工中有多少人愿意随生产线离开上海,存在一定不可预知性。受调控政策影响,房地产市场景气度明显下降,行业吸引力呈下滑态势,对房地产企业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人员的流失,如,同策房产咨询股份有限公司目前1507名职工中,上海本市户籍职工比例达55%,若整个房地产业的格局没有大的变化,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人员流失率较高的情况仍将持续。根据节能减排要求,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化工企业近年来相继关停了部分装置,目前开工率维持在较低水平,随着下阶段石化行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推进,企业退工现象预计仍将持续。上海七棉协联纱线有限公司在调研中也反映,考虑到影响企业发展的多种因素,今年2月份已整体搬迁至浙江嘉善,其原有职工中85.2%为40岁以上的上海户籍职工,企业搬迁后,不少职工因家庭、收入等因素,选择主动退工,目前沪籍职工比例较搬迁前减少了68.3%。而从职工队伍结构看,化工、纺织等一些历史相对较长的企业往往有大量的本地征地工,有的甚至达到三分之二以上,这部分人年龄多在45岁以上,学历以初中及以下居多,技能等级普遍偏低,退工后再就业的难度较大。

  (二)企业成本上升对稳定和促进本市户籍职工就业的影响不容忽视。一些企业反映,自2008年以来,受《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劳务派遣用工逐步规范、社保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最低工资标准逐年提升、上海商务成本高企等因素叠加,企业利润空间收缩,一旦外部经济形势更趋严峻,部分企业特别是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将面临生存问题,个别企业会选择搬离上海或关闭部分生产线来应对,不可避免地会给本市户籍职工就业带来一定波动。比如,大众交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反映,受用工、运营等各类成本上升因素影响,企业出租车业务利润出现大幅下降,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压力,如果行业发展态势进一步恶化,可能产生企业“搁车”现象及职工岗位流失问题。

  (三)就业岗位与本市职工就业需求、就业意愿的不匹配性应引起高度重视。当前,从数量上来看,岗位供给大于岗位需求,但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匹配现象。比如,某区今年组织的一个招聘会,达成签约意向的只占岗位数的20%。大量岗位要么没有符合条件的人员,要么有能力的不愿去做。这既有教育体系不够完善、职业教育跟不上或不配套的因素,也有行业利润市场调节不力、收入分配不合理的影响,还有新一代青年生活方式改变、就业意愿下降的原因。比如,在就业观念和就业意愿方面,一些本市户籍的年轻人对工作岗位挑肥拣瘦,与父辈一代相比,明显表现出不愿吃苦、追求安逸的现象,即便是宝钢这样收入较高的国有企业,每年也有一些年轻职工因为嫌苦嫌累自愿离职;同策房产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因为销售岗位较为辛苦,已经很难招到本市户籍的年轻人入行;永达集团的机修工岗位尽管收入并不低,但只能去外省市通过校企合作招人,本市青年就业意愿很低。有的年轻人缺乏就业积极性,依靠家庭财产、父母收入、动迁房款等资源,在家“啃老”,无心就业,这种情况在本市发展较快的近郊地区相对更为明显。有的大中专毕业生追求工作收入高、稳定、舒适,导致“高不成、低不就”,形成“自愿失业”现象。

  (四)促进本市户籍人员就业的相关政策变动可能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非正规劳动组织作为促进“4050”人员就业的灵活就业形式,对稳定本市户籍人员就业具有较大作用,但由于非正规就业组织劳动关系缺乏保障,随意辞退、克扣工资、无社会保险等现象时有发生,引发较多争议。为此,本市于去年10月出台了《关于停止经营型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认定工作的通知》,受这一就业政策调整的影响,本市经营型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或到期转制或注销,带来一定量就业岗位数的减少,其退工涉及人员普遍为大龄上海户籍职工。以某区数据为例,2008年底全区经营型非正规就业组织为1708家,截至今年上半年,减少至328家。非正规就业形式在本市的淡出,使得一部分本市户籍职工成为失业人员。

  二、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研判,做好政策储备工作。积极关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及本市户籍人员就业变动等动态,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在已有的储备政策基础上,对2008年以来本市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积极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进行系统梳理,进一步研究制订相应的对策措施,不断提高储备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强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具体研究,比如,经营性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相关政策取消后,对大龄就业困难人员采取什么样的促进就业政策等。

  (二)积极扶持中小企业,推动就业稳定增长。中小企业既是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吸纳就业的主体力量。截至2011年年底,上海共有中小型法人企业33.86万户(不包括非法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全市法人企业总数的99.5%,吸纳从业人员占全市法人企业从业人员的80.8%。但是,一方面,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着融资难、人才缺乏、经营成本上升等发展瓶颈问题,对促进和稳定就业工作带来相应影响,需要加以扶持帮助。同时,也应看到,一些中小企业本身又是上海创新转型中的调整对象,关停并转在所难免,因而,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激励更需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为此,建议切实抓好《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的贯彻落实工作,对符合本市产业转型发展方向或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企业,进一步从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研究制定扶持、激励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新兴产业,提高吸纳就业能力,改善就业结构和质量。对新增本市户籍就业达到一定比例的小微企业,适当加大社保补贴比例。

  (三)加强对社会组织促进就业作用的研究。国际经验表明,社会组织作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其创造的就业机会一般可占城镇就业总量的10%。目前,上海各类社会组织有1万余家,从业人员16万多人,在发展公益事业、加强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社会组织吸纳就业的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其原因,一是作为当前社会组织主要资金来源的政府购买服务,主要停留在对服务项目本身的购买上,尚未考虑到社会组织自身发展和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的需求;二是适应社会组织发展需要的薪酬体系及标准尚未建立,导致社会组织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缺少必要手段,该领域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四)完善制度设计,促进新型就业形式的健康发展。针对淘宝卖家、居家办公、家庭作坊等个体、分散、灵活就业形式,探索制定符合其特点和需求的社会保险政策,建立统计、监测、监管、维权为一体的管理体系,不断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这既对促进就业有利,也对完善社保体系、维护从业人员权益等具有积极作用。长宁区针对当前“宅男”、“宅女”日益增多的现象,与“携程旅行网”联合推出“居家就业”新模式,为这部分群体提供职业选择,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