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权益维护 >> 五年成果 >> 正文
从战略的高度更加重视提升职工队伍素质

  提升职工队伍素质,关乎改善职工生活、增进职工福祉,事关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全局。近年来,本市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技能素质虽有所提升,但离现实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线技术工人或后继乏人。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理应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从而赢得社会的尊重,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据去年市总工会调查,有55.1%的人明确表示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当工人,主要原因就在于认为当工人“收入报酬低”、“社会地位低”。如果任由“当工人没花头,学技术没奔头”持续下去,一线技术工人很可能青黄不接。

  二、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截止2011年底,本市高技能人才占技术性从业人员的比例已提高到27%,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将达到30%。即便如此,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比达45%-50%的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既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又能够熟练应用高技术生产装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明显不足。

  三、高层次专业人才缺口较大。上海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但是高层次专业人才不足,不利于本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有关数据显示,上海金融人才总量约为23.2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其中有国际化经历的人才仅占1.4%,与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全球航运人才排名,上海仅列第八。

  四、鼓励职工创新的力度不强。近年来,本市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但一线职工的创新创造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职工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手段和激励机制,“五小”创新、先进操作法等大量有价值的职工岗位创新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职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尚未充分激发出来。

  五、职工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欠缺。一方面,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更新频率加快,导致职工原有知识和劳动技能跟不上更新速度。另一方面,职工难得有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据市总工会调查,2011年有40.1%的职工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和学习。12.6%的职工认为自己的知识技能不能满足当前工作岗位的需要,24.3%的职工认为自己的知识技能不能满足社会或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党的十八大报告还强调,要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睦相处的局面。上海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必须把提升职工队伍素质作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来抓,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职工队伍,从而在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占据主动、赢得优势。建议:

  一、研究制定本市职工收入倍增规划。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地提高职工特别是一线技术工人的工资收入水平,是确保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和体面劳动,确保一切劳动赢得社会尊严的基本前提。政府部门要基于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研究制定本市职工工资收入增长的中长期规划,配套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切实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每一个平凡普通的劳动者都能得到应有的劳动报酬。

  二、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术、尊重劳动者的社会氛围。各级党政要大力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时代主旋律,倡导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各类企业要牢固树立劳动者不是机器、不是物,而是活生生的人、是最宝贵的资源的理念,保障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让每一个职工都能参与初次分配,享受再次分配,形成经济发展人人有责、劳动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国有企业更要善待职工,在尊重劳动、尊重技术、尊重劳动者方面作出表率。

  三、建立健全鼓励职工提升技能素质和创新创造的政策导向。要规范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和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使用办法,大力支持企业开展职工职业培训。针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研究制定技能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技能人才薪酬分配体系及其激励机制,加快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研究制订鼓励职工岗位创新的政策措施,使千万双手动起来、千万个脑袋转起来,充分激发职工中蕴藏着的巨大创新创造潜能,形成千军万马推动创新转型的良好态势。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