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总工会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已开展多年,逐步形成了帮困助学的社会化大格局。到目前为止,共有15143人次困难职工子女受到资助,资助总额达710万元,1000多名困难职工子女通过工会的助学活动完成了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一、由区总工会帮困助学向社会化帮困助学转变。区总工会历年都把帮助困难职工子女就学作为工会帮扶工作的重要方面,每年都在新学期开学以前召开相关会议,布置有关工作。各级工会也积极争取行政支持,通过建立助学金、奖学金制度,帮助困难职工子女度过难关,完成学业。但工会的力量、资金毕竟有限的,2005年区总工会与区域内的非区属企业上海强生汽车有限公司联合推出“强生帮困助学”活动,使工会帮困助学活动跨出了社会化助学的第一步,拓宽了助学新路子,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经过了两年多的运作,参与帮困助学的企业不断增多,帮困队伍不断壮大,静安区帮困助学活动逐渐走上了工会的主导下的社会化参与之路。
二、建立专项帮困助学基金,规范基金管理和使用。资金来源主要是有关部门助学金下拨,政府及企事业行政资助,静安总工会和理事会成员单位捐助,以及各级工会和职工的捐款。专项基金由理事会负责使用、管理和监督。每年使用前都必须先进行调查摸底,抓好动态管理,并建档立册,制定相应的收管用制度,做到公开标准、公开发放、公开调整。助学金资助对象主要是区内困难职工子女、在静安区工作的困难农民工子女、在静安区上学的家庭生活有特别困难的学生。除了对符合标准的困难职工子女进行资助外,专项基金还设立了奖学金,对学习优秀的受助职工子女每年给予一定奖励。并做到三个尽可能,即:尽可能多争取一点、尽可能多覆盖一点、尽可能多资助一点。
三、建立理事会制度,强化社会化资助的责任性。区总工会建立了静安区“金秋助学”专项基金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理事会全体理事会议,听取基金筹集和使用情况专题报告,并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理事会成员由区总工会和参与捐助的相关单位组成。在这些单位中,有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有区属企业和辖区内非区属企业,充分体现了助学活动的社会性和责任性。在区总工会的大力发动、全面推进下,帮困助学活动走出了工会小循环,走向了社会大循环,营造了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