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权益维护 >> 劳动保障 >> 正文
徐汇总工会深化载体健全网络 促进援助服务中心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徐汇区总工会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总工会有关文件精神,在市总工会的指导和关心下,以职工援助服务中心建设为重要抓手,围绕职工群众的“三最”问题,建立援助服务机构,健全援助服务机制,完善援助服务手段,拓展援助服务领域,努力为职工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积极发挥工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服务和维护作用。

  一、提高认识,加大投入,确保援助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好。

  区总积极贯彻市总工会的工作要求,在2004年4月就挂牌成立了徐汇区职工援助服务中心,对区工人文化体育中心底楼进行了改造,中心总面积为462平方米,分上下两层,硬件建设投入80余万元。援助服务中心主任由区总工会分管副主席兼任,设副主任2名,相关工作人员12人,其中专职10人。在人员配备上,根据援助服务中心的就业援助、帮困救助、法律援助、互助保障、职工疗休养、心理咨询等不同功能,安排具有专业知识、丰富经验和热心工会事业的同志从事相关工作。近期,按照市总工会开展中心创优工作的要求,区总工会投资近10万元,安装了电子大屏幕等设施,滚动展示用工信息和工会帮扶政策等,新增了数台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实现宽带接入,搭建了中心和分中心的信息沟通平台,进一步提升了援助服务中心的政策宣传功能和信息化水平。注重通过公开办事制度、明确服务流程、加强考核培训等制度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二、突出重点、整合资源,确保职工援助服务中心各项职能履行好。

  中心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区域建设一流中心城区的要求和工会中心工作,着力健全各项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服务水平,使中心日益成为服务职工的窗口,维护权益的阵地,推动共享的载体。截至07年9月底,中心已对33250人次进行帮困救助,金额达264万元,支内帮困12.5万人次,金额2180余万元;开展职业介绍9376人次;技能、创业培训4000余人次;法律援助、政策咨询、信访接待共计1640余人次;职保理赔6.9万余人次,金额达3000余万元。主要做法是:

  (一)多方联动,协助政府大力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徐汇区总工会为进一步深化工会保障工作和推进再就业事业,于2005年5月1日在职工援助服务中心内挂牌成立了市总工会培训中心徐汇分中心。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喊响了“三送三进三化”(“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进社区、下基层、进企业”,推进各项工作实现“地区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和“百企千岗到社区”的口号,建立健全了三个联动机制,探索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职介所于2006年被评为了全国再就业先进集体。

  1、“三送到社区”,开展“4+1场”的社区职场活动,建立社区联动机制,推进职介工作的地区化。随着再就业工作的新变化,仅仅做好日常职业介绍窗口工作还远远不能满足职工群众需求,决定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将促进就业工作的中心下沉,实现“三送进社区”。中心依托社区分中心的平台,每年开展“4+1场”的社区职场,“4场”就是以“春夏秋冬四季常办、东西南北四方联动”为原则,每季度与不同方位的街道、镇联手举办社区招聘会,为地区内就业困难人群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工作岗位。在举办社区职场的过程中我们探索畅通了三个渠道,提高了工作的实效性:一是在资金来源上畅通政策渠道,运用与社区联办的形式,由街道劳动服务所向区劳动局申请了专项资金,千方百计用足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为社区职场的顺利举行提供了资金保障。二是在拓展岗位上畅通了社会渠道,如与斜土街道举办的一场社区职场除了联手市总工会培训中心外,还积极挖掘社会力量,与上海市中小企业协会合作,发挥地区内小型非公企业的资源优势,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三是在增强实效上畅通了帮困渠道,将帮助困难职工实现再就业作为工作重点,通过举办社区职场和日常重点推荐等做法开通了困难职工就业的绿色通道。中心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将再就业工作覆盖到全区13个街道、镇。这一做法使中心在自身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会职介工作的影响力、扩大工会再就业工作的受益面。“1场”就是紧紧依托市总工会培训中心在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与兄弟区县共同举办较有规模的招聘会,打响全市工会再就业工作的品牌。中心成立以来共组织了10场社区职场,参加了3场全市招聘会,千余家单位提供了近万个工作岗位,万余名协保、失业等就业人员进场,一千多人最终签订了劳动合同。

  2、“三送下基层”,开展菜单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条块联动机制,实现培训工作的专业化。中心发挥区属集团公司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在走访集团公司等单位时,大力宣传培训分中心的菜单式服务,针对企业实际需求,将培训中心的师资请进来,独立开办专项技能培训班,为企业内劳动者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提高培训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更好地促进企业和职工的双赢和发展。如中心在调查摸底后,了解到新徐汇集团公司下属不少企业改制后主要从事房屋置换出租,但职工大多数为企业转岗人员,缺乏物业管理的专业知识,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分中心的工作人员立刻提出为其举办专项的技能培训,通过多次协商沟通,采取各出一点的办法解决了部分学员培训经费的问题,确保了以协保、失业人员为主的近50人的首期物业管理初级培训班顺利开班。集团同时决定凡是此次培训不合格者都必须转岗,甚至下岗,从而促使培训的出勤率和合格率达到了98%以上。之后,分中心又及时举办了物业管理的中级培训班、水电工培训班等,近百人取得职业技能证书,使集团公司的党政领导和职工深受感动,都说这是工会实实在在地为他们做了一件好事。

  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中心积极依托市总工会培训中心,联手斜土、徐家汇、龙华、凌云、长桥、田林等社区总工会,举办了择业观、创业观指导培训班,培训班除了请市有关部门专家做政策解读和就业指导外,还邀请了自主创业的带头人介绍创业经历,有近1800名社区内的下岗、协保、失业等就业困难人员参加了培训。创业培训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培训班结束后有380余名就业困难人员要求登记择业或开业指导。

  3、“三送进企业”,逐步探索开展劳务输出业务,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实现劳务工作的市场化。

  积极探索开展劳务输出工作,通过与相关地区的联系沟通,在铁路南站建设和漕河泾开放区等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探索向周边商务楼和商业设施中的企业提供劳务输出服务,努力探索工会劳务输出业务,促进吸纳更多的劳动者就业。目前已拓展了源亿房产等数家劳务用工单位。

  (二)整合资源,深化“工会维权律师助行”系列活动。

  为构建依法维权社会化的长效机制,区总工会与区司法局、区律师代表团、华东政法学院法援中心等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以“工会维权律师助行”为主题开展法律援助、劳动法律监督、调解等工作。

  1、建立四支维权志愿者队伍。1、成立全市首家区总工会法律顾问团(专业兼职队伍),由区总工会聘请区律师代表团的12位资深律师组成。2、聘请康健社区法律服务所的六名法律工作者和华东政法学院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的在读研究生(专职非专业队伍),在法律顾问处轮流值班,每周一至周六为广大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服务。3、建立一支社区工会维权指导员队伍(非专业非专职队伍),共有近30名维权指导员分布在13个社区,重点是深入企业指导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推进签订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和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等。4、与“刘博士”心理阳光工作室等社会专业机构合作,在中心内开通了“徐汇职工心理阳光热线”,由工作室安排2名专业心理咨询师轮流接听来电,进行心理疏导,维护职工精神健康的权益。

  2、开展“法律咨询进小区”活动。1、法律顾问团成员、资深律师马建军每月一次免费为社区工会维权指导员、企业工会干部等进行专题劳动法律培训,至今已开展了9场,内容涉及工资福利待遇、仲裁程序、最新司法解释、工伤认定等劳动争议集中的方面,近200人次参加。2、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团等维权志愿者的作用,在康健等社区内设摊开展法律咨询等服务,受到地区居民欢迎。

  (三)健全机制,开展农民工“5+1”帮困送温暖活动。

  区总工会将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帮困工作的重中之重,喊响“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的口号,以中心为主要载体,坚持开展“五送到手中”主题活动,为农民工办实事、办好事。一是“送法律”,一方面大力开展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依法维权的意识,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与区司法局联手,在中心内设立了区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服务站,加强值班接待制度,将接待时间从每周五天延长至六天,方便农民工上门咨询。积极筹措资金建立了工会法律援助专项资金,继续强化“54204718”外来务工人员权益维护热线。自06年3月13日工作站成立至今,已接待、处理来访、来电150余人,参与企业调解10次,无偿援助贫困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劳动仲裁20件,涉及人数23人,到企业指导签订劳动合同数次,惠及职工800余人,会同外来劳动力管理所调处劳动争议案件4起,追讨欠薪和经济补偿近10万元,切实保障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二是“送培训”,中心依托区总工会与徐汇职业高级学校联合建立的农民工培训基地,积极开展餐饮服务等各类适合农民工需求的技能培训,出资补贴其中部分优秀学员免费参加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和业务素质。目前已开办初级、中级烹饪等培训班,近三百名农民工通过考核获得了资格证书。三是“送保障”,中心聚焦铁路南站这一重点区域,积极参与区委政法委、区综治委开展的“热心换舒心——铁路春运志愿者便民活动”,成立了由11支分队110名来自各系统、集团公司、社区的职工志愿者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协助站区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做好宣传、咨询、帮扶工作,为群众排忧解难,确保农民工等安全有序的返乡回城。据统计,十个定点服务岗位平均每天接待旅客三十多位,每天总计接待旅客三百多人,受到了中外旅客的欢迎和好评。同时,落实资金资助500名农民工参加了市职工保障互助会从业人员意外伤残团体互助保障计划,提高高危行业外来务工人员的抗风险能力。四是“送文化”,依托上海首家农民工网上行培训基地,发放近千张农民工上网卡,积极募集书籍杂志、音影产品等赠送部分留在上海过年的农民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五是“送温暖”,将农民工纳入帮扶范畴,拨出了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走访慰问,做好医药箱发放和医疗援助服务工作,赠送农民工集中的非公企业100个医药箱和420张团体助医卡,价值6万元。“5+1”的“1”就是将督促清理欠薪工作作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的重点,主动依托人大、政协等部门,积极参与配合政府职能部门,开展以农民工工资支付等权益保护为主题的专项检查活动。借助区维护农民工权益联席会议的平台,及时研究、调处涉及农民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对于严重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企业予以通报,监督改正。

  三、延伸触手、搭建平台,确保职工援助服务中心社区分中心建设好。

  根据市总工会的工作要求,在努力实现区总工会职工援助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区总工会积极开展开展社区分中心达标建设,在斜土社区先行试点的基础上,促进各级工会援助服务分中心真正成为构建“党政主导、工会运作、各方协调”的工会社会化维权格局的有效载体。2005年以来,区总工会就要求各街道、镇在建立社区总工会的同时,要同步成立职工援助服务社区分中心,目前13个街道、镇已全面建立了分中心,目前在斜土社区分中心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和推进分中心的有效运行,开展分中心达标建设,进一步健全服务中心的各级网络,使职工群众得到更方便、更优质的服务。分中心的运行着力体现了两个方面,一是长效机制的建立,即通过制度保障,使工会各项职能融入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的服务体系中,另一方面则是充分发挥工会组织自身的优势,努力塑造工会服务的品牌,比如为农民工兄弟提供各种形式的帮扶。

 来源:市总工会-市总保障工作部 -徐汇区总工会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