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心概况
闸北区总工会职工互助服务中心成立于2003年3月。2004年5月更名为闸北区职工援助服务中心。中心原坐落在芷江西路796号511室,2006年4月迁至街面的西藏北路770号,面积130平方米。中心有固定工作人员7名,轮流接待人员7名。中心设立了职业介绍、技能培训、互助保障、帮困救助、支内补助、法律援助、信访接待、女工热线、老年维权、农民工维权等10个项目,中心配备了电脑五台、复印机二台,电话机三台,传真机二部等必须的办公用品。周一到周五全天对外接待。成立至今,中心发放困难人员帮困金和各类补助款60万余元;职介成功1300余名;组织培训2800余名;救助、补助、援助、信访、热线共接待(听)2100余名。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完善规章制度。为了整合力量,协同工作,建立了闸北区总工会职工援助服务中心管理委员会,由区总分管主席担任主任,法律保障部部长、职工保障中心负责人(区总所属事业单位)担任副主任。中心建立健全了信访接待、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法律援助、生活救助等工作制度和实施帮扶的具体办法,体现了送温暖、促进再就业、困难职工补充互助保障工作的“三位一体”。其主要工作内容是:通过信访接待、处理职工来信来访,协调基层解决职工反映的实际问题;为基本生活难以为继的困难职工实施及时救助;免费为下岗失业职工和困难职工及其子女提供职业介绍服务;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困难职工、进城务工人员、劳动模范、工会干部提供无偿法律援助。
2、公开服务内容方便职工。中心成立之初就确立了要把中心建成救助困难职工的窗口、社会保障的补充、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的桥梁和调解社会矛盾通道的指导思想,通过工会干部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工作,为困难职工多办实事、为职工做好事。为方便职工,规范操作,我们制作了10块宣传版面上墙展示,分别对每个项目服务对象、条件、程序等作出明确规范的说明。制作了各个项目的情况登记、处理反馈等报告。
3、明确工作职责严格管理。为了加强管理、更好地做到各司其职,中心还根据闸北区的实际情况和当前区内职工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把10项服务划分为职业介绍、互助保障、救助援助三大板块,然后细分具体到人。主要包括,第一版块:救助、补助、援助、信访、热线,每个项目责任人负责接待、受理、处理;第二版块:互助保障分为参保、给付、审核;第三版块: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家政服务。
4、开展主题活动服务社会。为了扩大区职工援助中心影响,加强与部门协作,每年参与区残联举办“全国助残日”活动,与区劳动保障局、区工商联联合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启动日活动,近年会同区安监、卫生等部门春节期间举办农民工回乡返沪援助服务日活动。在市总工会的指导下,为丰富援助服务内涵,2004年4月在全市率先开展“百企千岗进社区”活动,三年多来,分别与北站、宝山、彭浦新村、芷江西、共和新街道办事处和彭浦镇政府,组织七次较大规模的就业援助专场,共组织用工单位580个,推出就业岗位9500个,参加招聘人数21000名,达成就业意向5500余名。为了方便职工,实现上下联动,2006年下半年,在9个街道、镇全部建立了职工援助服务分中心。目前共有专兼职人员28名,接待时间每周至少2个半天,场所其中3家设在社区“一门式”事务服务中心、3家设在工会工作指导站,服务项目除职业介绍、女工热线、老年维权外其余与中心对应。
三、三点体会
1、多方协作,有效地整合工会内部维权、保障资源是援助服务中心最基础的工作。原来分散办公、人手少、信息不畅、各自为政,有时对职工困难或问题,很难体现及时,现在一起办公,经常进行信息情况沟通,可以做到便捷、及时,而且在服务过程中体现互助协作、工作互补。
2、方便职工,帮助职工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是援助服务中心最现实的宗旨。闸北区总工会职工援助服务中心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坚持了“一门式”服务的理念,我们把原来分散的五处地方的接待集中到“中心”,通过“一门式”的服务切实方便了职工。我们通过流程上墙,让急需帮助的困难职工一目了然地知晓工会的实事项目和好事范围,增强了宣传的力度,凝聚了困难职工的心。
3、提升形象,提升社会认可度,打造品牌窗口是援助服务中心最直接的主题。以前工会开展保障工作借用场所或是借用政府的一角,或是办公、接待条件简陋,各职能点场地分散、手续烦琐,办事效率不高,不利于工作的开展。现在,随着中心的建立,我们不但有了自己的服务窗口,而且窗口的条件和设施都比较好,有空调,一应俱全的办公用品,在这里不但帮职工排忧解难,更使求助职工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援助中心“职工之家”的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