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形势下的工会保障工作,是维护职工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好职工援助服务中心,打造工会服务品牌,提升服务职工能力,是工会做好保障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杨浦作为上海中心城区的一个老工业区,有着108万常住人口,曾经积聚了大批的产业工人。计划经济时代,在杨浦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有120多家,产业工人60万。随着改革开放和产业结构调整,大批工人到社区、到非公企业,职工保障任务凸现。杨浦区总工会领导班子统一思想,积极贯彻市总关于做好职工保障工作的要求,把做好工会保障工作,解决好职工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利益问题,作为一项实事工程,认真抓紧抓好。
2003年1月,杨浦区总工会建立了职工援助中心,并在社区设立了分中心,形成了“1+3”帮扶联动体系。2004年在援助中心新增了进城务工者权益保障服务功能。2005年建立了与有关市属行业工会的共商联助机制,为区域内市属企业离岗职工提供了多渠道帮扶。2006年建立公惠医院东区助医服务点,启动了“杨浦工会‘春风送暖’医疗援助服务行动计划”。今年以来,确立了建设两级规范化职工援助服务“窗口”,夯实工会维权功能的工作目标,使援助中心在体制、机制上有了新的发展。主要做法是:
一、抓认识,抓整合,加强区总职工援助服务中心建设
从党政所想,职工所需,工会所能出发,把职工援助服务工作做得更实在、更有效,是新一届区总班子认真思考的问题。今年年初,按照《上海工会职工援助服务中心开展创优工作的办法(试行)》要求,将原先设在二楼的职工援助中心“落地”,确定了“中心落地、功能整合、实体运作”的工作目标,提出了“情系职工、尽心履职,廉洁高效、依法维权”的服务宗旨,形成了“一门式受理,全方位帮扶,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运作模式,更方便有效服务职工。
将原先用于出租经营,建筑面积168平方米的三间街面房收回,投资50余万元进行装修,实现了援助服务中心窗口“落地”。经区编委批准,援助中心更名为杨浦区总工会职工援助服务中心。中心作为区总工会下属的独立编制事业单位,由分管主席担任法人和援助中心主任,保障工作部部长任常务副主任,另设专职副主任一名,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中心基本功能为帮困救助、就业指导、法律援助、互助保障、退管服务和信访接待六项;同时还是市总培训中心杨浦分中心、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杨浦培训基地和华谊集团职工服务分中心。
按照市总达标创优的标准,推进规范化建设。中心配备了13名懂政策、善沟通、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其中专职人员8名。在硬件配置上,添置了电子屏幕、触摸查询系统、热线语音电话和网络设施,公开了服务职能、工作流程和政策信息。将每周四上午的区总主席信访接待也放在中心,安排律师和工会法律工作者定时为职工面对面解疑释惑、提供法律援助,聘请专(兼)职法律工作者受法院委托,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前置调解。在制度管理上,重新修订了职工援助服务中心六项内部管理考核制度,落实“四个统一”,即统一标识、统一服装、统一挂牌、统一行为规范。在资金保障上,职工援助服务中心日常经费支出纳入区总工会年度预算,并通过争取政府支持、动员社会捐助、提高中心自身运行效益等渠道,确保了援助服务经费的落实。
中心窗口的“落地”和实体化运作的探索,不仅为企业和职工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一门式”服务通道,为工会援助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体制、机制的转变,进一步确立了工会职工援助服务在政府构筑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援助服务中心自6月份“落地”以来,接待人数与日俱增,共接待来信来电来访1114件,其中直接来访418件。1114件上访件中,在职职工621件,退休职工441件,农民工39件,其他13件。418件直接来访中,中心直接处理解决了305件,转地区分中心调查解决50件,转有关行业部门研究解决35件,指导通过仲裁解决21件,指导通过诉讼解决7件。中心的“落地”,进一步畅通了职工的诉求渠道。
二、抓协调、抓联动,加快形成职工援助服务网络
随着援助服务中心各项服务功能的日臻完善和规范化运行机制的初步形成,地区分中心原有的“三站”功能已不再适应职工援助服务工作的需要。整合地区各方资源,增强分中心帮扶实力,提升分中心服务水平,实施职工援助服务分中心的规范化管理已势在必行。区总把这项工作作为今年的一个重点调研课题,着力去破解。通过调研,提出了“基本规范、因地制宜、抓好试点、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确定了两种模式。即“一门式”模式和“窗口”模式。五角场镇、五角场街道和定海路街道三个地区总工会试点建设“一门式”职工援助服务分中心,配备有80平方米左右的独立接待办公场所,“一门式”接待服务职工;殷行街道、控江路街道、江浦路街道三个地区总工会试点建设“窗口”职工援助服务分中心,将分中心纳入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内,实行统一管理。在服务功能上,推广“6+X”模式。“6”为区总职工援助服务中心基本功能的延伸,“X”为自选项目,根据各地区实际确定,如五角场镇总工会设立了医疗援助和在线心理咨询,五角场地区总工会设立了农民工流动学校和针对“三高”群体的绿缘俱乐部。在考核评估上,采用“9个1”标准,即有一块统一的分中心标牌、有一支稳定的工作人员队伍、有一个方便的前台接待窗口、有一间独立的后台办公房间、有一条上下互通的信息网络、有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有一本完整的记录台帐、有一个工会独立使用的帮扶专项资金和一份年度专题援助服务活动的安排。区总工会对硬件建设符合分中心规范化要求的地区总工会给予20000元经费补贴。分中心规范化试点工作的有力推进,进一步加强了两级援助服务网络体系的互动,促进了工会帮扶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了工会服务职工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