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地制宜,切实做好援助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
根据市总统一部署,在时间紧、任务重、条件差的情况下,在区总主席室和分管主席的关心、支持下,2004年上半年正式挂牌成立了“南汇区职工援助服务中心”。
1、统一认识,组建班子
在用房、经费、人员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就如何因地制宜的做好“职工援助服务中心”的各项工作,分管主席召集保障部等有关职能部门,认真学习《上海市总工会关于加快建设上海工会系统职工援助服务中心的意见》,统一思想认识,总结以往工会帮扶工作的成绩、经验和不足,明确了建立和建设好工会“职工援助服务中心”是工会在新形势下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困难职工解难,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的有益举措,意义十分重大。为此,建立了由分管主席挂帅,保障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班子,设立互助保障服务处和“职工援助服务中心”接待室,从一开始的各部门轮流值班接待到专门聘请有工会工作经验,懂业务、懂法律的退休工会干部天天坐镇,并设立热线电话。
2、坚持原则,明确职责
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让各服务窗口和各职能部门相关人员明确:职工援助服务中心要坚持面向职工、及时服务、快捷准确、释疑解惑、因地制宜、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把职工援助服务中心作为工会在新形势下履行维护职能的重要窗口,作为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有效载体,作为深入开展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和深化送温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工会服务大局,维护稳定,服务基层,服务职工的重要阵地。明确了职工援助服务中心通过建档立卡、信访接待、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法律援助、帮困救助、互助保障等多种形式的基本职责,努力为困难职工提供直接、快捷、方便的帮助和服务,依法保障本地区和外来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完善机制,切实保障援助服务中心的长效运作
1、不断探索,建立机制
职工援助服务中心建立以来,通过不断的总结、摸索,因地制宜,结合本区实际,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确立了“热忱服务,耐心接待,讲解细致,信誉至上”的窗口服务理念,各类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全部上墙,使前来求助的职工一目了然;几年来,建立起一系列帮困送温暖的长效机制,建立困难职工、困难劳模救助,困难职工子女、困难农民工子女助学等档案,努力做到帮困帮在实处;2005年,在十四各个镇级工会全部建立了职工援助服务分中心,并举行了十四个镇“女职工法律援助站”挂牌仪式,使救助工作在基层中扎扎实实开展;建立与市属大企业和区内有关学校联手开展“大手牵小手”助学帮困机制,不断拓展帮困形式和内容。
2、筹措资金,管好资金
为了使帮扶工作长效运作,建立了困难职工帮扶基金,每年一月份动员和号召全区广大干部职工“捐一日工资,献一份爱心”的一日捐活动,同时向区财政申请一定资金,一并纳入帮扶基金之中,用于日常性的和一年一度的“元旦春节”帮困送温暖活动;在资金管理上,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做到日清月结,使帮扶资金用于最困难、最需要的困难职工上。同时,严格执行分管主席审核,主席“一支笔”的审批制度。
三、履行职能,切实保证援助服务中心的任务完成
1、搭建平台,就业援助
由于区总自身缺乏场地、师资,便千方百计与劳动部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合作,与上海创明培训学校联手,采用定期、不定期等形式为就业困难的、需要再就业职工免费开展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牵线搭桥,为需要技能的职工先后开设了“办公自动化”、“计算机操作员中级”和“数码影像技术人员中级”等课程,每年有近千名职工参加各类课程的培训。2005年树立和表彰了10个“女职工自主创业示范基地”,并经常上门,了解情况,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沟通、联系,一起帮助她们解决在生产、销售、资金上遇到的困难。2007年11月,在全区工会系统中表彰了一批“创业带动就业”的先进典型,以此来促进创业、就业工作的开展。
2、互助救助,办好实事
做好职工互助保障投保、给付和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是职工援助服务中心重要任务之一。
首先,在全区各级工会中积极宣传市职工保障互助会推出的各项保障计划,印发宣传资料及投保、给付“一览表”等,逢会必讲;其次,每年制定和下发职工互助保障参保指标,作为直属工会年终考核的内容之一,并每月通报一次进度情况;其三,抓好服务处、服务点的窗口建设工作,制度上墙,要求热情、周到、耐心、细致地做好投保、给付工作,积极参加市里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减少差错率,提高投保、给付质量。其四,采取“三个一点”的方法,即:镇工会、企业工会、企业行政三方出一点或镇工会、企业行政、职工三方出一点的方法,使职工互助保障的部分参保率有所上升。其五,随着外来农民工落户本区的人数不断增加,区总在去年向近2000名的农民工赠送了“从业人员意外伤残保障计划”,受到了农民工的好评。2007年区总又拿出40多万元资金,为10000多名农民工赠送“女职工特种保障计划”、“特种重病保障计划”和“从业人员意外伤残保障计划”。
帮困送温暖工作是工会的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是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的有效载体。区总工会每年通过各直属工会调查摸底困难职工状况,建档立卡,对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由各级工会登记造册,明确救助对象,统一标准,分级负责实施,并把帮困送温暖受助对象信息全部纳入区“一口上下”信息库和各镇保障事务所的信息库,从全区层面上力求做到“不遗漏、少重复、广覆盖”要求。在各级工会排摸的基础上,开展了市级和区级“大病重病”定向帮困、市级和区级“助学定向帮困”、市级和区级困难劳模的特殊帮扶、市级和区级元旦春节“一次性困难职工”帮困、区级党支部、党员、干部“助学结对帮困”、退休困难职工、外来困难农民工及支内、支疆等回沪退休人员的帮扶工作。依托市总“二个基金”和区总帮扶基金及各级财政的支持,形成了“四级管理,四级帮扶”的帮困送温暖机制(即:市总、区总、各镇、基层等四级工会组织),做到了大病重病、特困家庭“定期帮”,突发事情“及时帮”,元旦春节“升温帮”,有力地促进了一方的平安和稳定。
四、落实活动,切实发挥援助服务中心的保障作用
1、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职工援助服务中心建立以来,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宣传等活动。每年与劳动、安监、司法等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上街设摊咨询活动,为广大职工提供互助保障、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近年来,与区文明办等部门联合下基层到十四个镇每年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十四场”咨询活动,积极宣传政府和工会的各项保障政策,传递有效信息,赠送市总编纂的“实用保障”和区总自编的“外来从业人员法律知识手册”等汇编书籍,受到了广大职工和农民工的欢迎。
2、金秋助学,取得成效
积极开展助学帮困和“金秋助学”活动,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拓展。据不完全统计,十多年来,全区各级工会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使数千名困难职工家庭的子女顺利完成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学业,踏上了就业岗位。每年暑期区总工会组织近50名学生进行“夏令营”一日游活动。在这基础上,南汇区总工会不断拓展助学形式和内容,2003年区总机关党员、干部率先在区内开展了“一对一”助学结对活动,同时号召全区各级工会干部参与此项活动;2004年11月区总工会和上海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工会、团委联手与南汇一中的11位困难家庭的学生结对,开展了“大手牵小手”的助学捐助活动,每年二次,开展了结对座谈、汇报交流学习情况、征文比赛、参观天然气南汇处理厂、海洋世界及到敬老院献爱心等活动;另外还开展了劳模、市文明班组、红旗文明岗与困难学生、青保学生结对助学帮困等活动。其中:劳模与青保学生结对被评为2005年度南汇区精神文明百件好事。
3、关爱农民工,纳入救助范围
随着外来农民工在本区建设中的队伍不断壮大,近年来,区总将农民工的帮扶工作纳入了“区职工援助服务中心”和各级工会的帮扶救助之中,开展了困难农民工重大节日帮困、困难农民工子女助学帮困和为农民工送保险等。2006年为近2000名农民工赠送了“从业人员意外伤残保障计划”,并举行了赠送仪式。其中一位农民工在保障期内因工死亡,得到了市职保会的2万元保险金。通过一定的宣传和动员,2007年参加“从业人员意外伤残”保障计划的企业有所增加。今年,再次向农民工赠送职工互助保障计划,已为1000多名农民工女职工赠送了“女职工特种保障计划”、5000名左右的农民工赠送“特种重病保障计划”和4000名左右的农民工赠送“从业人员意外伤残保障计划”。
2008年,区总将在不断完善各项软件服务的基础上,致力于硬件设施方面的建设,配备、配齐一支热心为职工服务,懂政策、善宣传、协调能力强、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队伍,整合区总各职能部门的资源,把职工援助服务中心真正建立成“一体化运作“的窗口服务模式,为开创新阶段、新形势下的工会保障工作新局面而努力。
|